星空攝影經驗分享(上)

本篇文章的作者是 瞳鏡攝影交流群的 公子老白

,感謝他給我們分享的拍攝心得。

這裡所說的星空攝影也稱星野攝影,屬於風光攝影範疇,主要的拍攝題材是銀河與星軌,星空其實都是類似不變的,既然是風光攝影,最主要的還是要拍攝多變的地景和星空的結合,才能讓星空題材的照片變化萬千。

我對拍攝銀河的興趣遠大於星軌,在嘗試過幾次以後,終於拍到了璀璨壯麗的銀河。本文嘗試從前期拍攝到後期修圖的全過程,分享自己對星空攝影的認識。

星空攝影經驗分享(上)

尋找銀河

銀河比較暗淡,肉眼是無法觀察到照片上那樣的銀河,肉眼能看到的銀河是一條星星密集的光帶,這時就非常適合拍攝了,將會拍攝到非常不錯的銀河。

藉助銀河升落時間表和手機APP才能很好的找到銀河。以下是北半球的銀河升落時間表,黃色標註部分的都是非常合適的拍攝銀河時間。

有許多很牛叉的星空APP,有些太專業了沒有研究過,我用的是Star Walk 2(星際漫步),安卓蘋果系統都有,可以很直觀的看到銀河的方位、高低、部位,找到銀河最璀璨的部分——銀心,拍攝銀河主要的就是拍攝銀心部分,才能展示出銀河的壯觀和深邃,北半球大部分地區三月至十月可以拍到銀心。

月色明亮時也會使銀河暗淡或不可見,難以拍攝絢爛的銀河,因此要選擇無月亮或月牙(峨嵋月)時的夜晚拍攝銀河。光汙染也非常影響拍攝,嚴重的光汙染是看不到也拍不到銀河的,即使輕微的光汙染,也會造成畫面很髒,因此要選擇沒有光汙染的場景。

星空攝影經驗分享(上)

攝影器材

目前的單反和微單都可以用於拍攝星空,由於是弱光攝影,相機的高感要好,通常全畫幅相機要比APS-C畫幅相機的高感要好上1-2級,應是首選,拍攝的星空照片會更細膩。

比起相機鏡頭更重要,一個大光圈的超廣角鏡頭是拍攝銀河必備的,能達到14mm或16mm的F2.8超廣角鏡頭最好,最大光圈F4的超廣角鏡頭也能拍攝,如果只是拍攝星軌,一般常用的鏡頭都能勝任。

還要有一個穩固的三腳架,拍攝星軌時經常要保持相機不動拍攝1-2個小時。快門線也必不可少,帶延時功能的快門線更好。

銀河拍攝技法

網上關於銀河拍攝方法的文章很多,這裡僅就一些拍攝的重點內容再闡述一下。

1. 相機的設置:RAW格式,手動曝光模式,關閉機內高ISO降噪和長曝降噪,關閉防抖,ISO3200-6400,光圈F2.8-4,手動對焦模式,手動對焦到無窮遠稍稍迴轉一點,連接快門線。

2 .確定快門速度:快門速度因鏡頭焦距而變化,使用500法則或400法則計算,以500法則舉例說明:如果鏡頭焦距是16mm,快門速度=500/16=30秒,通過試拍放大檢查,以星星沒有產生拖尾為原則,確定快門速度。400法則保險係數更高。

3. 試拍:因為快門速度基本為定數,曝光只能由光圈和ISO來決定,因此光圈越大ISO就能越低,畫質就越好。最大光圈也確定後,曝光量就只能由ISO來調節了。正式拍攝前先試拍幾張,調整確定對焦、曝光正確再正式拍攝。

4. 拍攝重點:相機設成連拍模式,或快門線延時拍攝方式,連拍8-16張,拍攝完成後蓋上鏡頭蓋,再以同樣參數拍攝1-2張暗場照片,暗場照片拍一次就夠了,一晚上拍攝的照片,後期修圖時都可以用這幾張暗場照片,之所以拍攝這麼多張照片和暗場照片,是為了後期堆棧降噪提高畫質用,堆棧合成能極大的降低噪點提高畫質。

星空攝影經驗分享(上)

星軌拍攝技法

傳統拍攝星軌都是單張長曝1-2個小時,而我更推崇多張拍攝,後期堆棧合成技法。單張長曝的風險是如果曝光當中有他人光照干擾,一張長曝照片就報廢了。再者單張長曝的照片噪點肯定非常感人。

多張拍攝時拍攝方法基本和銀河拍攝方法一樣,不同的是快門直接設到30秒,使用連拍模式連續拍攝100張左右,如果使用快門線延時方式拍攝,拍攝間隔時間要設置到最小值1秒,間隔時間長了合成出來的星軌照片就會看到斷線。這樣拍攝的好處是,如果中間某張或某幾張照片受到干擾拍廢了,後期堆棧合成時可以抽掉這幾張,或通過堆棧合成完全消除這幾張廢片的影響,由於堆棧合成後噪點得到極大的降低,我認為這是比單張長曝更好的拍攝技法。

地景拍攝(理論可行有待實踐)

不管是拍攝銀河還是星軌,都是在幾乎全黑的環境裡拍攝,照片中的地景都會非常黑,極度缺少細節,因此針對地景,需要在天空沒全黑的時候就開始拍攝,不移動相機等到星空拍攝,後期再把地景與星空合成。如果天空中有峨嵋月,那就非常完美了,月光可以很好的給地景補光了。還有教程說通過手電、頭燈補光,我實踐過,非常難以均勻照明,結果很不理想,今後還有待再實踐。

有關星空攝影的拍攝部分分享完畢,下篇將分享後期處理的經驗。由於實踐經驗有限,歡迎指正交流。

Email:[email protected]

瞳鏡攝影交流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