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理有据的驳斥「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这种观点?

天才小凡

第一次听说这个观点。

首先必须承认中国现代汉语很多词语来自日本,这和近代历史有关,日本进行学习西方比中国早,也比中国彻底,他们有专门的外语人才翻译西方专业著作,在工业革命的大潮中又创造了新的词汇。而日本的巨大成功,成为中国革命先驱崇拜和效仿的对象,日本成为中国学子在那个丧权辱国时代寻找良药的理想之地。即使到今天,许多先进的理念技术名称也是日本发明的,你不得不用他国之词。但是也要注意,有些是专有名词,寻常百姓运用不多。

那么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这个观点对吗?

其实,这个是经不起推敲的。举个简单例子,我家乡把下雨叫“克英”(音译),蹲叫“圪蹴”,难道离了这两个词我就不能表达这个意思了吗?也许这个例子难以理解,那么电影进入中国,老百姓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如果没有电影这个名字,也许会称呼别的,只要能达指代这一物件即可,就好比有人有大名有小名,叫哪个都无非指代这个人而已。作为交流,没有日本外来词,会有新的词汇取代,只要这个新型事物存在,中国人当然会有取名字来指代。我上学时候,班里有个胖子,有一次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那个老师还不清楚班里每个学生叫什么,于是叫:那个小胖墩儿,你来回答。胖子也不用看别人,大家也不用想是哪个,自然知道谁来回答。所以,没有日本外来词,中国人也会有别的称呼来进行交流,不存在无法说话的可能。

讲到这里,也要说明,中国用日本的外来词无非是一种称呼的统一,省去很多麻烦,不然每个省都来个称呼,那和战国七雄多种汉字有什么区别?这对于文化发展不利。在这方面我们要感谢日本翻译界所作出的贡献。拿来主义还是十分必要的。不过这也是对中国外语教育的一种讽刺。这么多年也没有成立一个专有的权威的翻译机构来把外文著作翻译成中文,创造中国的词汇和西方文化进行直接交流,还要通过日本进行外文的二次吸收。

这个世界离了谁,地球还是要照样转,太阳还是要升起。中国人交流也是一样,我们历史上有过避讳的词,有过文字狱,就是那段不堪回首的动乱时期,也有不能说的话,自己的语言都有不让说的词,老百姓也能正常交流,更何况这外来词呢?所以,没有日本外来词,中国人照常说话,也许会少了一种新鲜词,现代词,但会有别的新鲜词现代词。


猫王7077974

“离开了日本外来语,中国人无法说话”这种观点,似乎不经一驳。正如有些朋友在回答中所言,在古代,中国根本不知道何谓“日本外来语”,难道那时候中国人“无法说话”?确实,现代汉语中有大量“日本外来语”,没有这些外来语,中国人照样可以说法。例如,我们可以不称“干部”而称“官员”,不称“警察”而称“衙役”,换个词而已,有什么难的?问题是,若剔除“日本外来语”,中国人会说“现代中国话” 吗?

汉语言权威、原北京大学王力教授指出,“现代汉语中的意译词语,大多数不是汉人自己创译的,而是采用日本人的原译”。 “意译”顾名思义,不是词语本身,而是这个词的意思。例如,“共和”这个词,中国古已有之。公元前841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共和元年”,因周天子周厉王专横跋扈,国人“莫敢言”,最终忍无可忍而“暴动”驱逐周厉王,由召公和周公一起主持国政,史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也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开端。但是,将源于拉丁语respublica的republic译为“共和”,是日本人。“共和国”就是相对于帝国或王国,由人民而不是由世袭君王治理国家的政治体制。republic的原意就是“公共事务”。如果不用“日本外来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是否也得改一改?“俄国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中国接受的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词语、概念,大都是由日本人翻译的,这是常识,无须赘述。例如,《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是由原复旦校长陈望道根据日译本翻译的,英文本他只是用于参考。如果不用“日本外来语”,是否必须重新创造一套中国自己的汉语,而不是“日本外来语”的话语体系?

我用两个词概括汉字的历史:乌龟、海龟(归)。乌龟长寿,而且甲骨文最初就刻在龟甲上,1899年由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后又在殷墟考古有实物出土。甲骨文自公元前16世纪产生迄今,生生不息。世界上只改变书写方式,不改变本质属性的文字,唯有汉字。海龟(归),是因为日本的汉字的原产地在中国,日本的“假名”就是对“真名”汉字的改造。“假”即“借用”,“名”即“字”。近代以后,日本用传自中国的汉字翻译了大量西方概念。例如,“文明”这个词,在《易经》里就有,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但是,将civilization译为“文明”,是今天头像仍印在1万日元上的福泽谕吉。再例如,“革命”这个词《易传》里就有,意为“改朝换代”。“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即商汤灭夏,改朝换代,顺乎天意,合乎人心。但是,将revolution译为“革命”的,是日本人。我们今天使用的“革命”这个词的概念,仅仅是改朝换代吗?“厕所革命”和改朝换代有关系?也就是说,汉字依然是那两个汉字,但出国后又回来的汉字,意思已经变了。所以我称之为“海龟(归)”。

总之,“离开了日本外来语”,中国人不可能“无法说话”,但肯定没法说“现代中国话”。须知,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只有通过交流、交融,才有生命力。热爱和尊重我们的汉语言文字,必须承认她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须知,当今世界各国的语言词汇,都是“杂交品种”,“纯种的文字”,如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早已寿终正寝。


冯玮

已经有38位老师回答了这个问题,看下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驳斥“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这种观点似乎很简单,但“有理有据”好像就太难了,简直不可能。

看了几位老师的驳斥,基本上不是答非所问,就是概念混乱或是偷换概念,再不然就是强词夺理,毫无逻辑型的。

1. 答非所问型的。这个问题是说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能不能说话,至于离开了汉字日本人能不能活说话不在问题之内。本身日本人从来就没有否认过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就连日文中的“假名”也是由汉字的边旁或者草写转换来的。不单是汉字,就是汉文(文言文)在日语中的地位也非常高,尤其是精英们,离开了汉文还真不会说话,最近因为安倍的森友丑闻,“忖度”这个很生僻的词突然流行了起来。使用汉文中的词在日本人来说是教养的表现,经常还能看到因为秘书失职而读别字的笑话。

“来自日本的词汇已经越来越少了”,这和问题没有关系,来自日本的词汇少了当然是好事,但其实也不一定,最近二次元关系和日剧带来的词汇不在少数,举一个例子吧:似乎大家都在说“人气”,不用这个词来表达会不会感到很别扭?

“中文是联合国正式语言”,这和问题本身没有关系啊。

2. 概念混乱或者偷换概念型的。比如大家都知道这里面的“说话”并不是在菜场的地摊上和小贩的讨价还价,而是在正式场合中的发言。用“我想你”或者“我要娶你”这两句话里面不含日本外来词来驳斥好像没什么说服力。

再如“《长恨歌》和《陋室铭》没有日语外来词”,这个命题中的说话是现在说话,而不是白居易或者刘禹锡在说话,现在中国人和白居易刘禹锡不是一个语言体系,您也说不了白居易刘禹锡们说的话,白居易刘禹锡到了现在,也必须重新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因为他们连“你我他”都没有见过,如何与人交流?

3. 强词夺理型的。比如“用的是汉字”,但那是日本用汉字的组合来表示的概念啊,比如“科学”,就是日本人用了“科”和“学”这两个汉字来表示“SCIENCE”,而中国人就是用了嘛。当然没人会否认“不从日本直接拿,我们自己也能翻”,但现在说的就是“直接拿”啊。

至于把这事提到“媚日自卑”的政治高度,才是像那位老师所说的“危言耸听”了。其实排除相近文化的影响是不可能的,离开了法语外来词,英国人照样“无法说话”,但英国人会很坦率地承认这一点,不会不开心。

其实在中日这两个都用汉字的国家之间,汉字词汇出口的方向表示了软实力的对比。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确实比中国先进,所以历来进口中国汉字词汇的日本反过来向中国出口,没有必要要强行否认。而且这100多年中政治、社会以及科学的概念没有重大变化,所以这些词汇还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也不稀奇。“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这句话并不夸张,随便找张报纸或者找个电视台的节目,不要多,把报纸的第一版或者电视节目头十分钟内容中的日本外来词全部去掉改成别的,有人能听得懂吗?

就在几位老师“有理有节”的驳斥中,如果扣掉了所有的日本外来词,我不知道这几位老师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其实中文的词汇已经在开始出口日本了,像information这个字,中文的翻译是“信息”,而日文的翻译是“情报”,因为“情报”这个词容易和“intelligence”混淆,所以日本总务省很认真地讨论过要不要用中文的“信息”,但最后因为修改的花费太多而作罢。

“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和“离开了中国产品,美国人就无法生活”一样,只是描述了一种客观现实,没必要上升到民族感情的高度。

爱国是一种很好的感情,但是如果爱到了逻辑混乱或者不讲逻辑的程度,也就不是在爱国了。

——————————————————————————————————————

加一句,有人在回帖中出主意说“把日本外来词列出来,我给你一一换成本土词”,那是您的言论自由。想提醒您的是:说话或者语言是为了交流,为了让别人理解。如果没人能理解您在说什么,那您就不是在说法,而仅仅是在发声。

而且“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这句话和日本人也无关,不是日本人说的,本身就用汉字的日本人才不会说呢。这句话最早是2005年左右对那些动辄“抵制日货”的爱国者说的。抵制什么日货,抵制傻货才是真的,“政治”、“科学”、“党派”……全是从日本来的,要不要抵制?抵制了你连话都不会说了。


冰冷雨天

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这种说法,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的。

比如你要是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医学、化学、物理等领域发表一些观点,进行正常的交流,“日本外来词”,确实很难绕得开。

但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拉家常,完全可以无视“日本外来词”,除非你是新新人类,开口闭口“卡哇伊”、“二次元”、“宅男”、“伪娘”,非要操着这些大多成年人听不懂的“日本外来词”。

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来,在翻译学习西方科技著作的过程中,利用汉字的引申意或者干脆自创了许多新的汉字的重新组合词语,从而使古老的汉语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由于中国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过程略晚于日本,有些西方科学著作往往直接是从日本引进,这导致很多日本外来词语,又传到了中国,哪怕到了现在,我们也依然在使用着它们。

版画、半径、半旗、饱和、保险、保障、报告、背景、必要、辩证、编制、变压器、标本、表决、表象、病虫害、舶来品、博士、博物、不动产、不景气、财阀、采光、参观、参看、参照、策动、插花、茶道、常识、场合、场所、衬衣、成分、成员、承认、乘客、乘务员、冲突、宠儿、抽象、出版、出版物、出发点、出口、出庭、初夜权、处女、处女作、储藏、储蓄、传染病、创作、催眠、催眠术、错觉、大本营、大局、大气、代表、代言人、单纯、单位、单行本、蛋白质、导火线、登记、登载、低调、低能、低能儿、低压、敌视、抵抗、地上水、地下水、地质、帝国主义、动态、动议、动员、独裁、独占、短波、二重奏、二次元、发明、法律、法人、法庭、法则、番号、反动、反对、反感、反射、反响、反应、泛神论、范畴、方案、方程式、方程、方针、放射、分解、分配、分析、分子、风琴、封建、封锁、否定、否决、否认、服务、服用、辐射、复式、复员、复制、腹黑、副食、副官、副手、改编、概括、概念、干部、干事、干线、纲领、高潮、高利贷、高炉、高射炮、歌剧、工业、攻守同盟、公报、公立、公民、公判、公仆、公认、公诉、公营、公债、共产主义、共和、共鸣、固定、固体、故障、关系、观念、观测、观点、光年、光线、广场、广告、广义、归纳、规范、规则、国际、国库、国立、国税、国体、过渡、海拔、寒带、寒流、函数、航空母舰、和服、黑死病、化石、化妆品、画廊、环境、幻灯、幻想曲、回收、会谈、会社、混凝土、活跃、机关、机关枪、机械、积极、基地、基调、基督、基督教、基准、集团、集中、计划、记号、记录、技师、加农炮、假定、假想敌、尖兵、尖端、坚持、简单、见习、间接、间歇泉、建筑、鉴定、讲师、讲坛、讲讲演、讲座、交换、交通、交响乐、脚本、教科书、教授、教养、教育学、酵素、阶级、接吻、节约、结核、解放、解剖、介入、借方、金额、金刚石、金牌、金融、金丝雀、紧张、进度、进化、进化论、进展、经费、经济、经济恐慌、经济学、经验、精神、景气、警察、警官、净化、静脉、竞技、就任、拘留、巨匠、巨头、巨星、具体、俱乐部、剧场、决算、绝对、军国主义、军需品、看守、科目、科学、客观、课程、肯定、空间、会计、扩散、困难、劳动、劳动者、类型、冷藏、冷藏车、冷战、理论、理念、理事、理想、理性、理智、力学、立场、立宪、例会、量子、了解、列车、淋巴、临床、领海、领空、领土、流感、流行病、流行性感冒、伦理学、论坛、论战、落选、脉动、漫画、漫谈、盲从、美感、美化、美术、萌、民法、民主、敏感、明确、明细表、命题、母体、母校、目标、目的、内阁、内幕、内勤、内容、内在、能力、农作物、暖流、偶然、派出所、派遣、判决、陪审、陪审员、配给、批评、平假名、平面、评价、旗手、骑士、企业、气体、气质、气船、气笛、铅笔、前提、前卫、前线、强制、侵犯、侵略、勤务、清教徒、清算、情报、驱逐舰、取缔、取消、权威、权限、权益、权利、人格、人力车、人权、人文主义、人选、日程、肉弹、入场券、入超、入口、商业、少将、少尉、社会、社会学、社会主义、社交、社团、身分、神经、神经过敏、神经衰弱、审美、审判、审问、升华、生产、生产关系、生产力、生理学、生命线、生态学、剩余价值、失效、时间、时事、时效、实权、实业、世纪、世界观、市场、市长、事变、事态、手工业、手榴弹、手续、受难、输出、输入、水准、私法、私立、思潮、思想、死角、所得税、所有权、索引、探险、探照灯、特长、特务、体操、体育、天鹅绒、天主、条件、铁血、通货膨胀、通货收缩、同情、统计、投机、投影、投资、图案、图书馆、团体、退化、退役、瓦、瓦斯、外分泌、外勤、外在、唯心论、唯物论、卫生、胃溃疡、温床、温度、温室、文化、文库、文明、文学、无产阶级、无产者、舞台、物理、物理学、物语、物质、悟性、喜剧、系列、系数、系统、细胞、牺牲、下水道、纤维、现金、现实、现象、现役、宪兵、宪法、相对、想象、象征、消防、消费、消化、消火拴、消极、小夜曲、小型、校训、效果、协定、协会、心理学、新闻记者、信号、信托、信用、猩红热、刑法、性能、序幕、宣传、宣战、选举、学府、学会、学历、学士、学位、血色素、血栓、血吸虫、训话、训令、讯问、演出、演说、演习、演绎、演奏、燕尾服、业务、液体、医学、遗传、义务、议会、议员、议院、艺术、异物、意识、意义、意译、银行、银幕、引渡、印象、营养、影象、影响、优生学、游离、游弋、右翼、预备役、预算、元帅、元素、园艺、原理、愿意、原则、原子、原罪、远足、运动、运动场、杂志、宅、展览会、战线、哲学、真空管、阵容、政策、政党、政治、支部、支配、知识、直观、直接、直径、直觉、指标、指导、指数、制版、制裁、制约、质量、中将、终点、仲裁、仲裁人、重点、重工业、主笔、主动、主观、主人公、主食、主体、主义、注射、专卖、资本、资本家、资料、紫外线、自律、自然、自由、宗教、综合、总动员、总理、总领事、组成、组阁、组合、组织、最惠国、左翼、作品、作物、作者、座谈。

日本对汉字的创新性的组合,赋予一个古老词语的崭新意涵,恰恰证明了汉语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能力,印证了汉语方块字的神奇魔力,而不是像韩语那种拼音文字囫囵吞枣式的直接音译。

无需出于狭隘的民族自尊心无端驳斥,当中华文化圈强大到足以引领世界科技、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潮流,也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原产中国的新词语顽强的攻陷日本乃至欧美文化圈的文字。

至于日本人“因此产生”的自豪,更是无从谈起,没有中国汉字的传入,他们连“天照大神”的样子,都只能靠手指比划呢!


历来现实

(一)

谢叶大分享。

这是属于那种让人看一眼就会炸、然后又能神奇般平复的问题。

究其实质,“离开了日本的外来词,中国人就无法说话”这个观点是和“全世界都是我们思密达”一样的,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已有过精彩的描述。

始终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往往喜欢过度指责别人,久而久之,我们都会同情他的神经质。自然,国亦如是。

不得不说,这句话真的深得哗众取宠之妙,也不知道最初发端于何处,又得众力推波助澜,以至于流毒如此之广。

国民都是如此,在日文论坛上,看到这个贴子,大和民族的自豪感自

狂涌而出;在国内论坛上,大家一看,多半和我的感受差不多,于是摩拳擦掌,要写文章反驳——这也是我立刻要做的事。

(二)

我首先想到徐福东渡之事。不用说那时日本的岛屿上还是一群化外野人,那是公元前200年左右。那时徐福的语言里当然没有日文词汇,不知道他们去了怎么说话?

往上回溯至三皇五帝时代,不知道咱们又是怎么说话?

“倭”的称号首现于《论衡》,1784年,日本九州出土一枚赤金方印,上刻“汉倭国王”四字,经考证,此为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中元二年,所赐日本国王之印。所谓万世一系,岂非笑话。不知道那时候咱们又怎么说话?

惟一可疑的是唐朝,两国的首次大规模交流。从公元630年-公元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里,日本朝廷先后派遣了十九次之多的遣唐使队伍。

我只好又看了一遍《李太白集》和《杜甫集》压惊,还好,他们的诗歌里没有下面这些词:

恩,《长恨歌》里也没有,《陋室铭》也没有。

我又想了想,不用上面的任意一个词,表达“我想你”仍然是“我想你”,说“我要娶你”也还行。好险,至少我还能开口说话。

(三)

近现代,中国的确从日文进口了不少词汇,据说八十年代的统计数字达到了一千多条。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我国本有的词汇数——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说明:“增收新词语和其他词语近3000条,增补新义400多项,删除少量陈旧的词语和词义,共收条目69000余条。”

《辞源》:2015年10月《辞源》第三版,收单字14210个、复音词92646个、插图1000余幅,共1200万字。

《辞海》:2010年4月1日第六版,收单字字头17914个,比第五版增加近400个,附繁体字、异体字4400余个;词条127200余条,比第五版增加4200余条;字数2300余万字,比第五版增加200余万字;图片16000余幅,与第五版相当。

《康熙字典》:这个应该更有说服力,是康熙49年(1710年)编撰,康熙55年(1716年)成书,收字47042个

以常用词约10000-15000计,日文词汇占1/10-1/15,确实很重要,但还没到“不会说话”的地步。

吸收了这些词,正显出中国文化的兼容并包百川汇海。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绝不可妄自菲薄,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你、我、他,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王事情

现代汉语借用了日本词汇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确可以自己发明新的词汇来代替这些日本外来词,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如果我们借用了日本词汇是一件丢人脸红的事,日本借用了汉字也没见他们脸红过啊?事实上日本又何止借鉴了中国的汉字呢?

武士道精神——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贵族大多豢养门客,这些门客中有的为主公出谋划策,有的则以武功侍奉主公,后者就是中国的武士阶层。事实上武士道精神起源于华夏春秋战国时期的武士阶层,他们为了一句诺言,不惜血溅五步;为了一种向往,不惧艰难险阻;为了天下苍生,情愿肝脑涂地。即使面对强敌,也会毫不犹豫拔剑出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们后世的人管这种精神叫亮剑(看过《亮剑》的朋友都知道)。秦统一中国后这种精神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有血性的中国人的基因中,不过已渐渐淡化成一种隐性基因,只有到了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才会爆发出来。无独有偶日本也有一个战国时代,也有强大的武士阶层,于是他们本着拿来主义的态度引进了中国的武士道,不过武士道在日本出现了异化:真正的武士从不仗势欺人欺凌弱小;可在日本是不讲究这些的,如果你比他弱那在他眼中就活该被他欺负。

武士刀——武士刀和武士道同样源于中华大地,武士刀的前身是中国的唐刀,名叫唐刀其实并非唐代才问世,只因日本人仰慕大唐才起了这么一个名,其实这种刀早在战国(中国的)时期就出现了,不过在唐以前它一直叫苗刀。

服饰文化——众所周知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以及越南的民族服装都深受华夏汉服的影响,遗憾的是满清入关后强迫汉人剃发易服,以致于中华传统的汉服几乎绝迹,时至今日又有人提出恢复汉服。

除以上几样外,茶道、花道、香道、剑道、弓道等等皆出自华夏。然而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些中华国粹到如今都已日渐式微,反倒是日本以一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在将其发扬光大。火药是我们发明的,可列强却用来侵略我们。四大发明是老祖宗的历史功绩,我们应当为之自豪,但不能沾沾自喜,我们需要做出自己的成绩。尤其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只会越来越深入,而不会越来越封闭。现代汉语岂止借用了日语呢?吉普、咖啡、坦克、吉它、沙发、尼龙、摩登、芭蕾......哪个是中国人发明的?可这丝毫不影响汉语是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之一,而日语不是。另外再说一句:借用外来词语是丰富了汉语词汇,这恰恰正是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象征,不过外来词汇占汉语总词汇的比例可能连万分之一都不到吧,说离了外来词汇中国人无法说话未免危言耸听。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n这话有失偏颇。洒家觉得从可以下几个方面来反驳这个观点:

\n


第一,古代人没有用日本外来词难道就不会说话了?恰恰相反,据研究,汉字是三国时代传入的日本,到了唐朝,日本人学习借鉴汉字据此发明了假名(假字应该就有借的意思),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日语。直到现在日语中都还保存有大量的汉字。日本国立研究所对90种杂志用语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了和语占36.7%、汉语占47.5%、西洋语占近10%的结论。如果去掉这47.5%的汉字,你觉得日本人还会说话吗?

\n

第二,不可否认,在近代,尤其在江户末期到明治维新时期,随着西方的科学、技术、制度、物品等的不断传入,引进了大量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技同时,很多英语、还有德语、法语等词汇吸收进日语,并反向传播到中国,为汉语所吸收。如电话、干部、共产党、社会主义、机器、生产、经济、教育、军事、列强、物理、收音机、咖啡、航空母舰等等。这些现代词汇丰富了汉语的内容,只能说在涉及一些近现代文化的文章里,这些词汇是不可或缺的。但要说离开这些中国就不会说话,这就有点言过其实了。就好像说离开了汽车你就无法行动,没有了枪你就不能杀人一样。

\n


第三,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在世界逐渐变成地球村的时代,各国各民族的语言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广泛。尤其英语外来词汇开始增多,如大家熟知的的士、托福、酷、白领、千年虫等等;汉语对其他语言的影响也在增强。如英语里的Tofu-豆腐、Typhoon-台风
\n、Fengshui-风水、Shaolin-少林、Wonton-馄饨、
\nTai chi- 太极拳、Tao-道等等。相对的,来自日本的词汇已经越来越少了。

\n

综上所述,当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开放度高,国力强,近代赴日留学生多,中国很多关于西方的思想文化科技是通过日本传播过来的,所以日语词汇多也属于正常。但要说离开日语就不会说话,那就是一种媚日自卑和危言耸听了。

\n

最后想说明的一点是,中文是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之一,而日语却不是。相信将来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影响力加大,中文词汇也会越来越多的影响其他国家语言,这都是很自然很正常的现象,无需妄自菲薄,也无需狂妄自大。


无坡居士

首先,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汉语,日本人还生活在野蛮状态,连字也不会写。

早在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曾派人到过日本,并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大概就是从那时起汉语开始传入日本,影响日本。

到了唐朝时期,唐帝国已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强国,近到波斯的商人,近至日本朝鲜都向中国派出大量学生,来学习中华文化。现在日本的服装建筑都保存了大量的唐人风格,唐朝的文字也深深影响了日本,日本所谓的假名就是从那时起从中国引进过去的,并在此基本上,形成了日本文字的雏形。

在日本的词汇方面,从中国引进的更多。尤其是日本的书写系统,基本完全抄袭自中国。

唐朝日本派出长安的大批学生把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引进日本,虽然现在日语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有了很大改变,但有一部分的发音和中文非常类似或接近。日本语言来自于中国的事实是不容争论的。

知日は中国国内唯一の日本を全面的に紹介するマスコミ業者であり、NO.1 ベストセラーの知日月刊誌は大ヒットです。
日语中,有简体汉字、繁体汉字、还有很多个奇怪的字符,有的弯弯曲曲像蚯蚓,比如“の”和“です”;有的分明就是中文的偏旁部首,比如“コ”、“ッ”和“ト”;是不是很独特?再加上数字和字母,简直就是一锅粥,而且是内容丰富的八宝粥。

上边这些文字就是日本文字,保存了大量的汉语元素。最开始日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所以使用的是中国的文字。后来日本的学者在使用中,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日本的语言相结合,才形成了今天的日本语。

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从欧洲引进了大量的科技和文艺。中国很多词汇来自于欧洲,而中国1895年后又派出了大量的学生到日本学习,在学习中又把这些近现代词汇引进到了中国。

如电话、干部、共产党、社会主义、机器、生产、经济、教育、军事、列强、物理、收音机、咖啡、航空母舰等等。

这些词汇确实丰富了中华文字,但中华文字的主体仍是中国词汇,这部分词汇并不占主体,万分之一不到。

这就奇怪了,不知何时起,日本人竟然发出了: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的怪论?难道日本也要和韩国一样来争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了吗?连汉语也不好的小日本子,你们还是歇歇吧!


新知传习阁

第一招,釜底抽薪:给他举个例子,离了汉字,日本连字都不会写。除了日本的汉字外,无论是平假还是片假都是从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但事实上,就算没有汉字,日本肯定也会发展出自己的文字的。如果他用这个理由反驳你,你就把这个道理套到原本的问题上。就算没有日本外来词,中国一样会造出自己的词来说话。

第二招,反客为主: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有很多的被人举出来的词其实并不是从日本诞生的,但是因为词语起源这种问题,是很难拿出证据的,所以才会被一些有心人所使用。想要以此为根据来反驳非常难,不过可以提供一个思路:对于西方一些事物的翻译其实中国是比日本要早的,要相信,很多词仍然是中国先翻译出来,然后传到日本的,中国至少明朝就开始翻译了,比如徐光启翻译的书。翻出一些他举出的词中,是中国出现早的词,以点攻面,虽然不能全面否定他的结论,但是如果他找不到确实证据,那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你说这些全是中国诞生的,他也只空口无凭。

第三招,围魏救赵:反过来可以举日本的例子,我记得有看过一个日本自己的统计,他们在医学还是什么上面的中国词语数量比日本造的词要多。通过这一招至少可以打个平手。词语这种东西嘛,总是相互交流的,中国语言里一大堆的外语音译和佛教用语啥的,根本不是个事。对于日语来讲同样如此,日语里的外来语也相当的多。


执掌春秋

那都是中国文化出口转内销!唐朝开始,岛国派遣大量留学生来我中华学文化。后来,岛国发达了,又学了点儿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翻译了、发明了很多新词,晚清到日本去学习的知识分子又学回来一些词,其实都是咱们老祖宗文化在东洋的发展和延续,挺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