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杨玲:悠悠运河情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杨玲:悠悠运河情

我生在江苏省邳县段沂河岸边,喝着沂河水长大,但我与大运河却有着不解之缘,有着超过一个甲子的深情,无愧于一个喝了几十年运河水的“运河人”。

时光上溯到1950年冬天,小学毕业年仅13岁的我,第一次到大榆树报考运河师范学校,我第一次见到大运河,亲近大运河,看到她波光粼粼的水面,聆听她拍岸的涛声,她是那样的波澜壮阔,她是那样的美丽。当年的大榆树只是一个几百人口的小村子,东边是庄楼,北边是前李口和后李口,西北有火车站,列车员报的站名有大榆树、三岔河、运河3个站名。学校只有运河师范和附属小学,运河师范设在庄楼地主的宅院里,附小设在前李口王家地主的台子上,其他地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

再次到大榆树,是1954年的暑假,我已从邳县初级中学毕业,和同学一起报考运河师范中师,当年邳县人民政府已从邳城迁到大榆树,大榆树已改成运河镇,成了县府驻地,成了古邑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城区也有了成十字的主干道——东西走向的青年路和南北走向的建设路,运河师范已经扩建,附小也迁到运师对面的新校区,又增加了邳县运河实验小学和铁路小学,城区中心十字路口西南新建了新华书店,县城初具雏形。我考试名落孙山,到上世纪80年代,从运河师范中师一位老教师的口中,才知当年我文化合格,因审查未过,失去了求学的机会。

辍学在家务农,在广阔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锻炼自己。1954年的冬天,已下过一场雪,本村小学找人到运河镇运煤,我和大我几岁的顾表叔一起用独轮小土车运煤,他推我拉,我们成了搭档,我再次到了运河边,休息时我到新华书店里浏览,用3分钱买了一本小人书《保卫塞那热窝》。在雪地里一天往返60余里,把一车煤运到学校,每人挣了8角钱。

1956年的春天,也是我人生的一个春天。徐州市专员公署在邳县办小学师资短期训练班,招生100人,身体残疾的顾表叔说服我陪他报考。最后,我考上了,他却没有。学习的地方就在运河师范学校,天天喝着大运河的甜水,看着波浪滔滔的一河春水向东流,吃饭无忧,心情惬意,幸福感油然而生。短短的3个月学习期间,我还得到班主任戴老师的特别关爱,委以学习委员的“重任”,迈出了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第一步。

运河对我特别眷顾。师资短训班结业后虽然没有分配,暑期后我们有几十位同学转入了新办的运河中学速师班,在校继续深造。我们学的是中师课程,除文学、汉语、数学外,还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音体美等课程,为今后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享受师范生的待遇,伙食吃的相当好,馒头米饭紧饱吃,再加上体育锻炼,我的体质也有所增强。一年的学习生活是我一生难忘的美好岁月。

1960年8月,我调入邳县实验小学——运河小学,她座落在运河镇青年西路的北面,我在运河小学任大改实验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3年。1960年的冬天,邳县教研室要我搞一次面对全县的集中识字教学公开课,一年级教材是诗歌《长城和运河》,这首诗中有23个生字,要在一个课时教完,当时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每课时是35分钟,全班学生年龄都在7周岁以下,天公不作美,前一天下了一场大雪,路上积雪盈尺,唯恐学生年龄小,家长不让到校,我从早上便进行家访,到上课前仍未到齐。我用教学卡片、小黑板等教具辅助教学,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一生中难忘的一课。

大运河是我的福地。1963年的寒假,农历腊月二十四,我在学校举行了结婚仪式,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办了我们的终身大事。没有嫁妆,没有新房,中心校长暂借单人宿舍做洞房,现在的青年一定认为不可思议。到今天,我们夫妻患难与共,甘苦共尝,相濡以沫,已经喜度金婚,信心满满、昂首阔步向钻石婚迈进。

1963年暑假后,我调入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任教,当年运河师范由普师、附小、进修部组成,开会到运师会议室或饭厅。我也住在运师宿舍,夜里醒来可以听到行驶着的轮船的汽笛声,感到非常亲切。

1974年,我调到徐塘发电厂创办电厂职工子弟学校,在电厂工作生活了7年。电厂依偎着大运河,我和大运河依然像以前一样亲近。电厂用大运河水发电,我的生活用水也是大运河的水,大运河就是我须臾不离的亲人。

我1980年调入运河中学,全家6口都迁入运河镇,安居乐业,成为“运河人”,我的4个孩子都在运河中学读书、完成学业,现在祖孙三代都是“运河人”。

我第一次随运河中学组织的到南方名校学习考察旅游活动,旅程就是沿着大运河北岸向南方行进的。1985年年12月12日出发,到21日顺利返回,汽车过睢宁县后就驶上了运河北大堤,从车窗向大运河望去,运河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大小船只满载各种建设物资顺流而下,尽情享用大运河水利运输之便。车过淮阴(今为淮安)便是宝应县,运河北大堤就是公路,阳光照耀下,大运河波光粼粼,煞是美丽。我们一边欣赏大运河的秀丽风光,一边发思古之幽情,大家谈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千秋功过,一人说:“隋炀帝开凿运河挨骂,但为后代造福”, 我说:“他当年恐怕没想到后来有这么大的作用吧。”过了宝应就到了高邮湖、邵伯湖,也是有名的里下河地区,这里运河和湖水连成一片,气势更加浩大,是有名的土特产高邮鸭蛋的主产区。我们第二天到了无锡太湖之滨,这里属于南运河,到了苏州,运河从市内穿过,河水几乎与路面平行,河上有美丽的拱桥,这是江南水乡特有的大自然景观。我们第三天经嘉兴市、余杭市到达杭州,我还到一代伟人鲁迅故居绍兴参观一天。约700公里的大运河风光带,有幸一览无余,在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日子,回忆起来,倍感幸福。

60多年前的大榆树,和伟大的祖国一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小村庄变为县府驻地运河镇,邳县在上世纪90年代撤县设立邳州市,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现今已建成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新老城区,下辖运河、东湖、炮车、戴圩4个街道和一个经济开发区,人口30多万,有一所高等院校、几十所中小学、幼儿园、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一所中等专业学校,一所教师进修学校,交通发达,环境优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成为大运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曹操的豪迈诗句。我在退休之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开办了红烛书店,让书香飘进了千家万户;笔耕不辍,出版了《红烛春秋》、《杏坛春暖》两本拙作;寄情山水,与老伴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还走出国门,开阔眼界,领略异国风情。把自己人生的晚年,过得有质量,有滋味,珍惜“醉美夕阳”,不辜负大运河给予个人的厚爱。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来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