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鬼子六」恭親王亦訢當了皇帝,清朝是否會有復興的機會呢?

花椒雜談

我認為不可能。鬼子六奕訢如果當了皇帝,可能會大力推行新政。但是清朝的存亡並不在於新政,而在於君主立憲。

但是,奕訢是不可能完成君主立憲的,清朝統治者沒有人能建立君主立憲的制度,因為阻力太大。這是由清朝自身的特點決定的。

清朝的特點是,存在著一個滿族特權階級,這是漢人王朝所沒有的情況。

比如明朝,最高統治者是皇帝,皇帝之下是官僚階級。官僚階級會不會反對君主立憲?不會,因為立憲前官僚得聽皇帝的,立憲後官僚就成了實際掌握權力的人——比如英國首相。

但是清朝不一樣,最高統治者是皇帝,皇帝之下是滿族特權階級,再往下才是各級官僚。滿族特權階級會不會反對立憲?當然會啊。因為他們的特權來自於他們的皇族身份,來自於皇帝的權威。一旦立憲了,皇帝成了虛君,他們的特權也沒有了。到時候人人平等,漢族佔大多數,滿族人只是一小撮,國家的實際權力肯定會掌握在漢人官僚手中,沒他們什麼事了。

所以這些人肯定會拼命反對君主立憲。我們說慈禧守舊,但其實慈禧只是代表了這些人的利益,也就是所謂的“後黨”。光緒皇帝正是觸犯了這些人的權力,所以才失敗的。

後來清政府認識到不立憲不行了,結果這幫人還是不願意放棄權力,弄出了個“皇族內閣”,導致天下群起反對。大家都認識到了清政府並沒有立憲的誠意,原本的立憲派倒向了革命派,於是清朝亡了。

換言之,如果清朝是個漢人王朝,說不定可以成功實行君主立憲的制度。


夢露居士

很有可能。恭親王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當時道光皇帝在立皇太子時主要考慮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皇四子奕詝(咸豐皇帝)有德,皇六子奕訢有才。皇四子奕詝有德主要體現在對兄弟比較謙讓很守禮法對父親很孝順,這讓道光皇帝很滿意。特別是在一次春季打獵過程中,奕詝受恩師杜受田點拔不去打獵物。而是說了上天有好生之德,要讓動物繁衍生息的一段話。讓道光皇帝更加堅信奕詝的仁愛對奕詝的德行更加讚賞。使奕詝在繼承皇位的過程中贏得關鍵的一步。奕訢從小就聰明過人學什麼都學得特別快,而且奕訢的身體素質和武功要比哥哥奕詝好。這是道光皇帝特別滿意的地方。道光皇帝在立儲密旨裡既寫了立奕詝為皇太子又寫了立奕訢為親王,這是清朝唯一一次將封親王寫進立儲密旨裡。這既體現了道光皇帝對奕訢的疼愛也反映了當時道光皇帝對立誰為皇太子的矛盾心理。


咸豐皇帝上臺之後也不是一無是處。他重用肅順這樣的能臣幹吏,對徇私枉法的朝延一品大員柏俊也絕不姑息,將柏俊斬首於菜巿口明正典刑。通過以上手段晚清的政壇的風氣為之煥然一新。但當時發生了中國歷史上比較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起義,這是無法避免的。就算是奕訢當皇帝也要面對的。但是如果奕訢當皇帝可能以下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了。

首先奕訢是的命比咸豐皇帝的長。奕訢活到1898年是甲午戰爭之後活了65歲,而咸豐皇帝只活到1861年活了31歲。正是咸豐皇帝的短壽才有了後面的“辛酉政變”慈禧掌權。後面的同治皇帝也是早亡,光緒皇帝繼位。光緒成人之後又與慈禧鬥法爭權,這些政局的混亂對清朝不利對國家也不利。特別是光緒後期慈禧有廢除光緒的的想法,西方列強不同意。這就使慈禧十分痛恨西方列強。慈禧就利用義和團打擊洋人,洋人就打著“保護僑民”的藉口出兵中國。這一系列的事件就導致八國聯軍進北京,史稱“庚子國變”。如果奕訢當皇帝這些是不會發生的。


其次,奕訢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在北京西方列強的交涉談判中的表現可以說明他是有一定的外交活動才幹。在晚清落後愚昧的政府中能夠有一位懂得和外國人打交道的君主,那會讓國家避開多少不必要的糾紛和衝突。同時也可以爭取多少利益。比如當時的中國駐美國外交官梁誠抓住時機說服美國將庚子賠償用於中國的教育,才有了我們中國的第一學府清華大學。因此外交才幹和水平對一國領導人太重要了。在清末的“洋務運動”中奕訢作為中央政府的代表人物全力支持地方諸候建立各種現代化工廠,同時和中央的保守派鬥爭。如果奕訢當皇帝就會把“洋務運動”搞的更上一層樓甚至有可能比日本的“明治維新”搞得更好。

最後,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從大國淪落為弱國的轉折點。如果當年是中國戰勝日本那國際政治版圖將會改寫。中國的近代史也會改寫,但很不幸甲午戰爭中國敗了。中國只有變成任人宰割的弱國了。甲午戰爭失敗的直接原因是慈禧把海軍購買軍艦裝備的錢用來修頤和園。導致北洋海軍在與日本海軍作戰中航速和火炮射速明顯低於對手造成北洋水師的完敗。奕訢當皇帝不大可能用海軍軍費去修頤和園。清朝皇帝普遍對國家都有很強的責任感。這是後世史家對他們的評價。無奈慈禧掌舵48年使中國這艘大船觸礁多次,陷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甲午戰爭和庚子國難之後的賠款算上利息有十幾億兩白銀。這樣沉重的債務中國如何發展呢?


綠竹翁

晚清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兒皇帝”的現象太過嚴重。

換言之,在晚清半個世紀的統治中,成年皇帝的稀缺,是王朝衰敗也是近代中國落後的一大原因。

之所以會如此,根子主要出在咸豐一系上。清朝本來實行“秘密建儲”,從皇儲並不公佈,也不立太子,以便從皇子中選出最優秀的來繼承皇位。

然而,這個看似完美的制度在咸豐在卡殼了。因為咸豐只有一個兒子即後來的同治皇帝,根本沒得選擇。

而更糟糕的是,同治皇帝未滿二十即告駕崩,而且沒有留下子嗣,這使得清朝皇帝的世系被打亂,之後連續出現兩個兒皇帝(光緒與溥儀)。

由此,也就造成了半個多世紀的慈禧太后的“女人當國”。女人嘛,並非筆者有意歧視,其在見識等方面確實存在很大的缺陷。

一言而闢之,慈禧太后就是一個北京大媽,以治家的方式治國!

換言之,如果當年道光皇帝選擇了六阿哥、恭親王奕訢來繼承皇位,那以上情況就不會發生了。

最起碼,恭親王奕訢一系不比咸豐和之後的光緒、溥儀之類,子嗣稀少甚至沒有子嗣!這樣的話,斷系的情況就不會發生了,也不至於引發滿朝爭議了。

此外,如果是恭親王奕訢繼位,那麼從始至終,都不會出現兒皇帝的情況。

(二代恭親王溥偉)

後來的事實證明,恭親王奕訢一系的人身體都不錯,一代一代往下傳,基本都屬於正常情況。

而且,更重要的是,恭親王一系的人都比較強硬,而且有能力!

但是,以上只是歷史的覆盤和推演罷了。道光老爺子當時可沒想到會是這結局啊!

所以說,人有命,王朝也是如此。

還是那句話:朕的江山都沒了!說那麼多有用嗎?!


坑爹史冊

從奕一生的政治歷程和個人作為來看,即使他當了皇帝,清朝也不會有復興的機會。

奕的性格特點機靈外向、尚於溝通、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所以在他任職期間,凡是清朝與外國交涉事宜,多由他出面舉行外交談判。奕在與外國人打交道中,也獲得了他們的肯定,成為李鴻章之前清政府最主要的外交重臣。

但是,這些長處還不足以讓奕挽大廈之將傾,因為奕缺乏強大政治手腕和魄力。



清朝自乾隆後期,國力開始走下坡路。此時,中國的封建極權統治發展到最高峰。而西方國家以英國為首的工業革命正如火如荼,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火種正在醞釀。到了道光年間,各國陸續完成了由封建小農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轉變。

從中國傳統的皇權政治和當時的歷史趨勢看,如果要保持政治和社會穩定,唯一有可能的就是實行君主立憲制,這實際上是另一種革命,或者也叫改革,只是它的節奏和烈度遜於流血犧牲的革命。


要想在這樣一個落後保守的國家實行君主立憲制,推動國家走向近代化,需要一個開明而又強硬的政治人物。他既要有強有力的手段,又要有政治智慧,還要有政治野心。

但奕訢顯然不是這樣的人,道光死前立了能力比他差的咸豐為帝。咸豐在位時,對奕訢高度防備,但奕訢除了心懷不滿,並無其它辦法。辛酉政變後,慈禧掌握了大權,前期重用奕訢,中期開始冷落他,最終奕訢鬱鬱而終。



論開明程度,奕訢顯然比道光及以後的帝王要強,但論政治手腕,他顯然不如慈禧,指望奕訢稱帝強國,肯定是不可能的。清朝倒是有一人有可能,就是雍正。


華哥雜談

難!清朝還是要滅亡。清朝就像是一臺老舊的諾基亞手機,你可以把這個手機優化到最好,裝上最華麗的外殼,但是,時代還是要淘汰它,因為更好用的智能手機出現了。奕訢沒有大破大立的勇氣和智慧。

第一,外部環境天翻地覆,出現了“萬國”,全球的人文思想也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不僅僅是科技,更重要的是人文思想,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醫者能醫病,不能醫愚。鬼子六雖然對西洋科技有濃厚的興趣,也支持李鴻章等漢臣做洋務運動。但是,清朝的體制沒有變革,這隻能是短暫復興,卻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體制改革需要的不僅僅是聰明,還需要時機,魄力,膽識,民意等等。

第二,全民的愚昧如何解決。大家知道林則徐吧,林則徐在虎門銷煙中,也相信洋人沒有茶葉就會便秘,會憋死,所以禁止給洋人運茶葉。林則徐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呢?朝中的大臣呢?在體制上,如果改革,要動很多人的利益。在洋務運動中,鐵路、電線杆被老百姓多次破壞——老百姓認為破壞了風水。直到甲午戰爭後,中國慘敗於日本,全國一片震驚。再修鐵路、工廠,再無人反對。

第三,制度改革,比洋務運動要艱難十萬倍。大清該走向何方,用什麼制度,這個問題是個十分棘手的問題。不要說恭親王奕訢不知道,連半個聖人的曾國藩都不知道。並且,制度改革中,恭親王奕訢的決心如何?他的眼光如何?這都極其關鍵。明朝也有先進的火器,已經有了連發的火銃——八國聯軍進北京發現的明朝火器倉庫。當時都震驚了,但是為何明朝還是滅亡了。不是科技的原因,是制度。很明顯,生搬硬套西方所謂的民主模式,不適合。你看美國在全球搞了那麼多民主國家,哪一個是消停的,接連不斷的戰亂貧窮。

你複製不了別人的成功,或許研究別人的失敗會,避開這些失敗的坑,或許會成功。對於國家來說也一樣,歷史文化、意識形態都不一樣,單純複製別人的制度是傻子行為。你看城區的拆遷戶靠拆遷發家了,你也拆自家房子,這不是二貨行為是什麼?所以,對於那些叫著西化的公知,說話前經過一下大腦。

鬼子六恭親王奕訢固然是個聰明的人,但是他改變不了清朝的體制,他也不會改變。


嘟嘟讀讀

2017年10月27日,我在空間發表了一篇文章,這個問題我感覺我可以回答一下,我認為“鬼子六”恭親王奕欣當了皇帝,清朝有機會復興。理由在下文中可以看到:


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之弟、恭親王奕欣

【他被稱為“鬼子六”,但是卻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中國“鬼子六”何許人也?估計大部分人對這個稱謂感到非常的陌生,但是或許大家都聽說過這個人的真實的名字,因為這個人曾經顯赫中國政壇,成為“同治中興”的脊樑。但是產生“同治中興”背後的原因也是導致這個人“鬼子六”綽號產生的真正原因。

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面臨內憂外患,傳統社會面臨巨大的衝擊,社會呈現出衰敗景象,帝國的繁榮景象一去不復返。

國內太平天國起義,起義軍攻城略地,北伐西征並舉,北伐軍隊於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在將領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率領下2萬多人北伐,

國內太平天國起義,起義軍攻城略地,北伐西征並舉,北伐軍隊於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在將領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率領下2萬多人北伐,進入直隸,抵達天津,直逼北京,不久太平軍就佔領了清王朝的半壁江山。由於太平軍內部統治者爭權奪利,加之農民階級的侷限性,缺乏領導性綱領,太平天國內部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的破壞,在其統治的中國最富裕的東南地區卻遠遠落後清王朝其他地區,導致內部人民極度困苦,民不聊生。

同時英法殖民主義者加劇了對中國侵略,先後發生了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並通過簽訂條約的方式確保對華侵略成果,保障英法在華利益,要求中國割地賠款,協定關稅,開口通商,中國清王朝開始成為洋人的朝廷,中國社會一步步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就在這危機存亡之際,恭親王奕欣極力主張向西方學習,拋棄傳統思想,興辦洋務運動,堅持自強求富,興辦大批軍事民用企業,發展中國經濟,最終使得清王朝國庫充實,財政赤字得到緩解,使得軍隊財源充足,為鎮壓太平軍奠定了物質基礎。與此同時洋務運動使中國逐步與世界接軌,英法列強對華態度有所轉變,洋務運動也成為中國一系列近代化的開端。

正因為恭親王奕欣興辦洋務,才才使得中國內部得到再次統一實現可能,也正是因為興辦洋務增強了清國國力,才使得列強對華侵略有所顧忌,保障了清朝幾十年的內外穩定。

但是洋務運動拋棄一些傳統思想,得到以守舊士大夫為核心上層的敵視,而鎮壓人民起義又得罪了以農民為核心的敵視,所以人們蔑稱他為“鬼子”,他又排行第六,因此成為“鬼子六”。但是正是這個蔑稱“鬼子六”,更體現了他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謝謝,供參考!如果喜歡【梅花撰史】,請點一下關注吧!這樣我們有更多交流機會,我更新的東西你也會第一時間看到!


梅花撰史

奕訢,清末政治家、洋務運動主要領導者,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道光帝遺詔封“恭親王”。

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帝逃往承德,奕訢臨危受命,擔任議和大臣,分別與英使、法使簽訂《中英北京條約》與《中法北京條約》,算是挽救了清王朝的命運。1862年在北京創立京師同文館,學習外國語言和文學。他還主張自強,學習西方,大力支持李鴻章等人辦理洋務,趕上或超過洋人,最後達到雪恥的目的。保守勢力堅決反對奕訢學習西方,罵他是“鬼子”、“鬼子六”、“六洋鬼子”。

奕訢是晚清封建統治階級中具有睿見卓識卻魄力不足的改革家,在中國近代化道路上是先知先覺卻難以堅持始終的倡導者。但無論如何,他所倡導的“自強”口號,制定的近代化綱領,率先掀起的近代化改革,均不僅對後世發生著深遠影響,既對當世的洋務鉅子也給予了明顯的啟迪和推動。

就這麼看,奕訢比他那個不成器的皇兄強了不知道當時倍,如果真讓奕訢上臺的話,個人認為清朝還是有機會的。


紅黑聖西羅

別說是鬼子六,就是給曾國藩和李鴻章也沒機會了。理由如下:

1、縱觀歷史大一統朝代的滅亡大部分內部出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新朝代建立裡后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經過了重新分配,可以很好地匹配當地的生產力和民心。但是經過一兩百百年以後都會出現人口暴漲的情況,而同時出現的還有土地和生產資料的大兼併。導致的情況就是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而數量暴漲的農民出現生存危機。

這樣社會矛盾就尖銳起來,吃不飽飯有怨氣的農民是很容易被煽動起來的。不管是諸侯叛亂,還是農民起義都是裹挾數量龐大的農民參軍。這時一個王朝統治基礎就動搖了,覆滅只是時間問題。晚清捻軍、太平軍、回民暴亂就是這種情況。

2、晚清列強的侵擾,給這個古老國度帶來了百年恥辱,也帶來了開眼看世界,還帶來了民主共和思想。人們對國富民強和民主共和的期望與古老帝制已經格格不入。勢必需要通過改朝換代才能解決這些矛盾。

3、內憂外患已經使得大清威嚴盡失,不管是上層官宦還是平民百姓,滿清已經沒有了凝聚力,國家已經一盤散沙。亟待一場風暴重建整個國家的共同價值觀。

這不武昌一聲槍響,各省響應,滿清皇族毫不掙扎,整個滿清帝國就塌方了,這就是人心所向。


爾朱少帥

一個王朝的興衰哪能全繫於一人身上,清朝的衰亡要考慮當時的社會制度、外來衝擊等原因,但恭親王奕訢在晚清中國政治和對外關係舞臺上的確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設想一下如果當初道光帝選擇了奕訢繼位,那清朝的統治確有可能維持更長的時間。為什麼這麼說呢?通過梳理奕訢一生的成就,或可窺見一二。

愛新覺羅·奕訢(1833年-1898年),人稱“鬼子六”,道光皇帝第六子,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或許就是與天子之位擦肩而過,但他卻位極人臣,自咸豐至光緒,實際執掌清朝政權數十年。

(愛新覺羅·奕訢)

咸豐三年(1853年),恭親王奕訢奉旨在軍機處行走,從此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預政務的祖制。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帝逃往承德命奕訢留京議和,奕訢代表清朝簽訂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挽救了清王朝的命運。在議和過程中,他不僅贏得了西方對他的好感,還籠絡了不少勢力,為自己積累了政治資本。咸豐帝去世後,奕訢協助慈禧太后政變,被授予議政王,從而控制皇族事物和宮廷事務大全,同時主管王朝外交事務,總攬清朝內政外交,權勢赫赫。

(英法聯軍進攻北京)

在以“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一職“督辦和局”時,奕訢確切地認識到西洋的火器和練兵方法在清兵之上,而此時大量的夷務需要一個機構彙總處理,外國公使常駐北京後也需要一個固定的交涉機構。於是1861年1月11日,奕訢、桂良、文祥奏上《通籌夷務全局折》,其內容大致為:“京師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專責成。”自此,總理衙門逐漸成為中國延請外國人,引進外國軍事技術的重要外交機構。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正式的外交機關,使清朝外交開始步入正軌並打開新局面。光緒二年,因處理馬嘉理事件,奕訢派出了我國第一位駐外使節郭嵩燾,長駐倫敦。光緒四年,我國第一個領事館在新加坡設立。奕訢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三十年,使我國開始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是中國近代外交事業當之無愧的開拓者與奠基人。

(總理衙門舊照)

不僅如此,恭親王還主張開辦近代教育,引進西方技術,開辦近代企業,走自強之路,收回失去的國權。從同治四年(1865)開始,洋務運動將自強、練兵、制器及禦侮集合在一起,大規模興建近代軍事工業。至光緒十三年(1887)以奕訢為首,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大員為骨幹的洋務派先後建立了近代軍事工業二十餘家、分佈十二個省區。作為近代教育的倡導者,奕訢多次奏請各省將軍及督撫在各地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一批專門人才,促進了洋務運動中軍用、民用工業的發展。晚清出現過“同治中興”的短期興旺,與恭親王奕訢所倡導的洋務改革運動是分不開的。

《清史·諸王列傳》中評價奕訢:“綢繆宮府,定亂綏疆,罷不生懟,用不辭勞,有純臣之度。”可見,如果當時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對奕訢始終尊重信任,這樣一個欣賞西方又盡瘁國事的親王未必不能給大清朝增添更多中興的希望。


楊早講史

晚清的問題不是換誰當皇帝的問題,而是國家制度能否跟得上時代腳步的問題。

當然奕訢的才能和見識確實要高於咸豐,但也只是高了一點點而已!

奕訢本質上還是滿洲皇室既得利益者是不具備大破大立的勇氣和智慧的所以他做皇帝也改變不了清王朝滅亡的命運。

“屁股決定腦袋”或者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是人類的通病!

清朝要保留皇室又能強國,最好的道路就是走德意志帝國和日本國的那種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道路,但現實很難!

清朝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系中的封建王朝,在思想還沒有完全受到西方衝擊的情況下強行學習西方,國家會動盪不安。

中國的文化思想自成一體,傳承千年,這也是歷代王朝能夠一統的最重要的基礎和保障!

十九世紀的西方雖然科技、人文都得到了大發展,但對於清朝士大夫和普通人來說,讀書才是正道,還處於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境界。

奕訢雖然對西洋科技興趣濃厚,也支持洋務運動。但如果他做皇帝,思想就會改變。

作為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皇帝,首要任務就是鞏固他的統治。如果一旦有威脅到他統治的因素存在,他和道光、咸豐沒什麼兩樣!

他畢竟是體制內誕生的皇帝!


體制改革需要的不僅僅是智慧,更需要時機、魄力、膽識、民意等,很明顯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的滿清王朝,甚至往後長達四十五年間都不具備改革體制的條件。

所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洋務派,才會受到守舊派的衝擊和打壓;所以1872年在上海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才會被百姓破壞,致使當時的上海縣知縣不得不將鐵軌拆毀,沉海……

而所謂的“同光中興”也只是中興而已,得益於洋務運動,但沒有改變清朝的體制。

一場甲午戰爭徹底宣告洋務運動的失敗,宣告舊體制已經不適合清朝的發展了,才會在光緒二十一年的九月初九(公元1895年10月)爆發了由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民主革命起義!


那麼恭親王奕忻,在面臨著一個大變革的時代,他能擔負起國家復興、民族獨立的重任嗎?

而且改變體制的清朝究竟走向何方,德日式的、英國式的、美國式的?不要說奕訢,恐怕連當時清朝的精英們比如曾國藩都不知道,何況德日式的在當時還沒有出生呢!

所以我不認為奕訢當皇帝就能復興清朝,就能完成拯救清朝被滅亡的命運,他沒有那個眼光和膽量,如果有他就不會在後來受到慈禧的鉗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