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鬼子六”恭亲王亦䜣当了皇帝,清朝是否会有复兴的机会呢?

花椒杂谈

我认为不可能。鬼子六奕䜣如果当了皇帝,可能会大力推行新政。但是清朝的存亡并不在于新政,而在于君主立宪。

但是,奕䜣是不可能完成君主立宪的,清朝统治者没有人能建立君主立宪的制度,因为阻力太大。这是由清朝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清朝的特点是,存在着一个满族特权阶级,这是汉人王朝所没有的情况。

比如明朝,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之下是官僚阶级。官僚阶级会不会反对君主立宪?不会,因为立宪前官僚得听皇帝的,立宪后官僚就成了实际掌握权力的人——比如英国首相。

但是清朝不一样,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之下是满族特权阶级,再往下才是各级官僚。满族特权阶级会不会反对立宪?当然会啊。因为他们的特权来自于他们的皇族身份,来自于皇帝的权威。一旦立宪了,皇帝成了虚君,他们的特权也没有了。到时候人人平等,汉族占大多数,满族人只是一小撮,国家的实际权力肯定会掌握在汉人官僚手中,没他们什么事了。

所以这些人肯定会拼命反对君主立宪。我们说慈禧守旧,但其实慈禧只是代表了这些人的利益,也就是所谓的“后党”。光绪皇帝正是触犯了这些人的权力,所以才失败的。

后来清政府认识到不立宪不行了,结果这帮人还是不愿意放弃权力,弄出了个“皇族内阁”,导致天下群起反对。大家都认识到了清政府并没有立宪的诚意,原本的立宪派倒向了革命派,于是清朝亡了。

换言之,如果清朝是个汉人王朝,说不定可以成功实行君主立宪的制度。


梦露居士

很有可能。恭亲王奕䜣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当时道光皇帝在立皇太子时主要考虑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䜣。皇四子奕詝(咸丰皇帝)有德,皇六子奕䜣有才。皇四子奕詝有德主要体现在对兄弟比较谦让很守礼法对父亲很孝顺,这让道光皇帝很满意。特别是在一次春季打猎过程中,奕詝受恩师杜受田点拔不去打猎物。而是说了上天有好生之德,要让动物繁衍生息的一段话。让道光皇帝更加坚信奕詝的仁爱对奕詝的德行更加赞赏。使奕詝在继承皇位的过程中赢得关键的一步。奕䜣从小就聪明过人学什么都学得特别快,而且奕䜣的身体素质和武功要比哥哥奕詝好。这是道光皇帝特别满意的地方。道光皇帝在立储密旨里既写了立奕詝为皇太子又写了立奕䜣为亲王,这是清朝唯一一次将封亲王写进立储密旨里。这既体现了道光皇帝对奕䜣的疼爱也反映了当时道光皇帝对立谁为皇太子的矛盾心理。


咸丰皇帝上台之后也不是一无是处。他重用肃顺这样的能臣干吏,对徇私枉法的朝延一品大员柏俊也绝不姑息,将柏俊斩首于菜巿口明正典刑。通过以上手段晚清的政坛的风气为之焕然一新。但当时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比较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这是无法避免的。就算是奕䜣当皇帝也要面对的。但是如果奕䜣当皇帝可能以下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首先奕䜣是的命比咸丰皇帝的长。奕䜣活到1898年是甲午战争之后活了65岁,而咸丰皇帝只活到1861年活了31岁。正是咸丰皇帝的短寿才有了后面的“辛酉政变”慈禧掌权。后面的同治皇帝也是早亡,光绪皇帝继位。光绪成人之后又与慈禧斗法争权,这些政局的混乱对清朝不利对国家也不利。特别是光绪后期慈禧有废除光绪的的想法,西方列强不同意。这就使慈禧十分痛恨西方列强。慈禧就利用义和团打击洋人,洋人就打着“保护侨民”的借口出兵中国。这一系列的事件就导致八国联军进北京,史称“庚子国变”。如果奕䜣当皇帝这些是不会发生的。


其次,奕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北京西方列强的交涉谈判中的表现可以说明他是有一定的外交活动才干。在晚清落后愚昧的政府中能够有一位懂得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君主,那会让国家避开多少不必要的纠纷和冲突。同时也可以争取多少利益。比如当时的中国驻美国外交官梁诚抓住时机说服美国将庚子赔偿用于中国的教育,才有了我们中国的第一学府清华大学。因此外交才干和水平对一国领导人太重要了。在清末的“洋务运动”中奕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人物全力支持地方诸候建立各种现代化工厂,同时和中央的保守派斗争。如果奕䜣当皇帝就会把“洋务运动”搞的更上一层楼甚至有可能比日本的“明治维新”搞得更好。

最后,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从大国沦落为弱国的转折点。如果当年是中国战胜日本那国际政治版图将会改写。中国的近代史也会改写,但很不幸甲午战争中国败了。中国只有变成任人宰割的弱国了。甲午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慈禧把海军购买军舰装备的钱用来修颐和园。导致北洋海军在与日本海军作战中航速和火炮射速明显低于对手造成北洋水师的完败。奕䜣当皇帝不大可能用海军军费去修颐和园。清朝皇帝普遍对国家都有很强的责任感。这是后世史家对他们的评价。无奈慈禧掌舵48年使中国这艘大船触礁多次,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甲午战争和庚子国难之后的赔款算上利息有十几亿两白银。这样沉重的债务中国如何发展呢?


绿竹翁

晚清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儿皇帝”的现象太过严重。

换言之,在晚清半个世纪的统治中,成年皇帝的稀缺,是王朝衰败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一大原因。

之所以会如此,根子主要出在咸丰一系上。清朝本来实行“秘密建储”,从皇储并不公布,也不立太子,以便从皇子中选出最优秀的来继承皇位。

然而,这个看似完美的制度在咸丰在卡壳了。因为咸丰只有一个儿子即后来的同治皇帝,根本没得选择。

而更糟糕的是,同治皇帝未满二十即告驾崩,而且没有留下子嗣,这使得清朝皇帝的世系被打乱,之后连续出现两个儿皇帝(光绪与溥仪)。

由此,也就造成了半个多世纪的慈禧太后的“女人当国”。女人嘛,并非笔者有意歧视,其在见识等方面确实存在很大的缺陷。

一言而辟之,慈禧太后就是一个北京大妈,以治家的方式治国!

换言之,如果当年道光皇帝选择了六阿哥、恭亲王奕䜣来继承皇位,那以上情况就不会发生了。

最起码,恭亲王奕䜣一系不比咸丰和之后的光绪、溥仪之类,子嗣稀少甚至没有子嗣!这样的话,断系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了,也不至于引发满朝争议了。

此外,如果是恭亲王奕䜣继位,那么从始至终,都不会出现儿皇帝的情况。

(二代恭亲王溥伟)

后来的事实证明,恭亲王奕䜣一系的人身体都不错,一代一代往下传,基本都属于正常情况。

而且,更重要的是,恭亲王一系的人都比较强硬,而且有能力!

但是,以上只是历史的复盘和推演罢了。道光老爷子当时可没想到会是这结局啊!

所以说,人有命,王朝也是如此。

还是那句话:朕的江山都没了!说那么多有用吗?!


坑爹史册

从奕一生的政治历程和个人作为来看,即使他当了皇帝,清朝也不会有复兴的机会。

奕的性格特点机灵外向、尚于沟通、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在他任职期间,凡是清朝与外国交涉事宜,多由他出面举行外交谈判。奕在与外国人打交道中,也获得了他们的肯定,成为李鸿章之前清政府最主要的外交重臣。

但是,这些长处还不足以让奕挽大厦之将倾,因为奕缺乏强大政治手腕和魄力。



清朝自乾隆后期,国力开始走下坡路。此时,中国的封建极权统治发展到最高峰。而西方国家以英国为首的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火种正在酝酿。到了道光年间,各国陆续完成了由封建小农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变。

从中国传统的皇权政治和当时的历史趋势看,如果要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唯一有可能的就是实行君主立宪制,这实际上是另一种革命,或者也叫改革,只是它的节奏和烈度逊于流血牺牲的革命。


要想在这样一个落后保守的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推动国家走向近代化,需要一个开明而又强硬的政治人物。他既要有强有力的手段,又要有政治智慧,还要有政治野心。

但奕訢显然不是这样的人,道光死前立了能力比他差的咸丰为帝。咸丰在位时,对奕訢高度防备,但奕訢除了心怀不满,并无其它办法。辛酉政变后,慈禧掌握了大权,前期重用奕訢,中期开始冷落他,最终奕訢郁郁而终。



论开明程度,奕訢显然比道光及以后的帝王要强,但论政治手腕,他显然不如慈禧,指望奕訢称帝强国,肯定是不可能的。清朝倒是有一人有可能,就是雍正。


华哥杂谈

难!清朝还是要灭亡。清朝就像是一台老旧的诺基亚手机,你可以把这个手机优化到最好,装上最华丽的外壳,但是,时代还是要淘汰它,因为更好用的智能手机出现了。奕䜣没有大破大立的勇气和智慧。

第一,外部环境天翻地覆,出现了“万国”,全球的人文思想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不仅仅是科技,更重要的是人文思想,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医者能医病,不能医愚。鬼子六虽然对西洋科技有浓厚的兴趣,也支持李鸿章等汉臣做洋务运动。但是,清朝的体制没有变革,这只能是短暂复兴,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体制改革需要的不仅仅是聪明,还需要时机,魄力,胆识,民意等等。

第二,全民的愚昧如何解决。大家知道林则徐吧,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中,也相信洋人没有茶叶就会便秘,会憋死,所以禁止给洋人运茶叶。林则徐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呢?朝中的大臣呢?在体制上,如果改革,要动很多人的利益。在洋务运动中,铁路、电线杆被老百姓多次破坏——老百姓认为破坏了风水。直到甲午战争后,中国惨败于日本,全国一片震惊。再修铁路、工厂,再无人反对。

第三,制度改革,比洋务运动要艰难十万倍。大清该走向何方,用什么制度,这个问题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不要说恭亲王奕䜣不知道,连半个圣人的曾国藩都不知道。并且,制度改革中,恭亲王奕䜣的决心如何?他的眼光如何?这都极其关键。明朝也有先进的火器,已经有了连发的火铳——八国联军进北京发现的明朝火器仓库。当时都震惊了,但是为何明朝还是灭亡了。不是科技的原因,是制度。很明显,生搬硬套西方所谓的民主模式,不适合。你看美国在全球搞了那么多民主国家,哪一个是消停的,接连不断的战乱贫穷。

你复制不了别人的成功,或许研究别人的失败会,避开这些失败的坑,或许会成功。对于国家来说也一样,历史文化、意识形态都不一样,单纯复制别人的制度是傻子行为。你看城区的拆迁户靠拆迁发家了,你也拆自家房子,这不是二货行为是什么?所以,对于那些叫着西化的公知,说话前经过一下大脑。

鬼子六恭亲王奕䜣固然是个聪明的人,但是他改变不了清朝的体制,他也不会改变。


嘟嘟读读

2017年10月27日,我在空间发表了一篇文章,这个问题我感觉我可以回答一下,我认为“鬼子六”恭亲王奕欣当了皇帝,清朝有机会复兴。理由在下文中可以看到:


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之弟、恭亲王奕欣

【他被称为“鬼子六”,但是却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中国“鬼子六”何许人也?估计大部分人对这个称谓感到非常的陌生,但是或许大家都听说过这个人的真实的名字,因为这个人曾经显赫中国政坛,成为“同治中兴”的脊梁。但是产生“同治中兴”背后的原因也是导致这个人“鬼子六”绰号产生的真正原因。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面临内忧外患,传统社会面临巨大的冲击,社会呈现出衰败景象,帝国的繁荣景象一去不复返。

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起义军攻城略地,北伐西征并举,北伐军队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在将领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领下2万多人北伐,

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起义军攻城略地,北伐西征并举,北伐军队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在将领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领下2万多人北伐,进入直隶,抵达天津,直逼北京,不久太平军就占领了清王朝的半壁江山。由于太平军内部统治者争权夺利,加之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领导性纲领,太平天国内部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在其统治的中国最富裕的东南地区却远远落后清王朝其他地区,导致内部人民极度困苦,民不聊生。

同时英法殖民主义者加剧了对中国侵略,先后发生了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并通过签订条约的方式确保对华侵略成果,保障英法在华利益,要求中国割地赔款,协定关税,开口通商,中国清王朝开始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社会一步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就在这危机存亡之际,恭亲王奕欣极力主张向西方学习,抛弃传统思想,兴办洋务运动,坚持自强求富,兴办大批军事民用企业,发展中国经济,最终使得清王朝国库充实,财政赤字得到缓解,使得军队财源充足,为镇压太平军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洋务运动使中国逐步与世界接轨,英法列强对华态度有所转变,洋务运动也成为中国一系列近代化的开端。

正因为恭亲王奕欣兴办洋务,才才使得中国内部得到再次统一实现可能,也正是因为兴办洋务增强了清国国力,才使得列强对华侵略有所顾忌,保障了清朝几十年的内外稳定。

但是洋务运动抛弃一些传统思想,得到以守旧士大夫为核心上层的敌视,而镇压人民起义又得罪了以农民为核心的敌视,所以人们蔑称他为“鬼子”,他又排行第六,因此成为“鬼子六”。但是正是这个蔑称“鬼子六”,更体现了他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谢谢,供参考!如果喜欢【梅花撰史】,请点一下关注吧!这样我们有更多交流机会,我更新的东西你也会第一时间看到!


梅花撰史

奕訢,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奕訢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分别与英使、法使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算是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1862年在北京创立京师同文馆,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学。他还主张自强,学习西方,大力支持李鸿章等人办理洋务,赶上或超过洋人,最后达到雪耻的目的。保守势力坚决反对奕訢学习西方,骂他是“鬼子”、“鬼子六”、“六洋鬼子”。

奕訢是晚清封建统治阶级中具有睿见卓识却魄力不足的改革家,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是先知先觉却难以坚持始终的倡导者。但无论如何,他所倡导的“自强”口号,制定的近代化纲领,率先掀起的近代化改革,均不仅对后世发生着深远影响,既对当世的洋务巨子也给予了明显的启迪和推动。

就这么看,奕訢比他那个不成器的皇兄强了不知道当时倍,如果真让奕訢上台的话,个人认为清朝还是有机会的。


红黑圣西罗

别说是鬼子六,就是给曾国藩和李鸿章也没机会了。理由如下:

1、纵观历史大一统朝代的灭亡大部分内部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新朝代建立里后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经过了重新分配,可以很好地匹配当地的生产力和民心。但是经过一两百百年以后都会出现人口暴涨的情况,而同时出现的还有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大兼并。导致的情况就是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数量暴涨的农民出现生存危机。

这样社会矛盾就尖锐起来,吃不饱饭有怨气的农民是很容易被煽动起来的。不管是诸侯叛乱,还是农民起义都是裹挟数量庞大的农民参军。这时一个王朝统治基础就动摇了,覆灭只是时间问题。晚清捻军、太平军、回民暴乱就是这种情况。

2、晚清列强的侵扰,给这个古老国度带来了百年耻辱,也带来了开眼看世界,还带来了民主共和思想。人们对国富民强和民主共和的期望与古老帝制已经格格不入。势必需要通过改朝换代才能解决这些矛盾。

3、内忧外患已经使得大清威严尽失,不管是上层官宦还是平民百姓,满清已经没有了凝聚力,国家已经一盘散沙。亟待一场风暴重建整个国家的共同价值观。

这不武昌一声枪响,各省响应,满清皇族毫不挣扎,整个满清帝国就塌方了,这就是人心所向。


尔朱少帅

一个王朝的兴衰哪能全系于一人身上,清朝的衰亡要考虑当时的社会制度、外来冲击等原因,但恭亲王奕訢在晚清中国政治和对外关系舞台上的确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设想一下如果当初道光帝选择了奕訢继位,那清朝的统治确有可能维持更长的时间。为什么这么说呢?通过梳理奕訢一生的成就,或可窥见一二。

爱新觉罗·奕訢(1833年-1898年),人称“鬼子六”,道光皇帝第六子,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或许就是与天子之位擦肩而过,但他却位极人臣,自咸丰至光绪,实际执掌清朝政权数十年。

(爱新觉罗·奕訢)

咸丰三年(1853年),恭亲王奕訢奉旨在军机处行走,从此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祖制。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命奕訢留京议和,奕訢代表清朝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在议和过程中,他不仅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还笼络了不少势力,为自己积累了政治资本。咸丰帝去世后,奕訢协助慈禧太后政变,被授予议政王,从而控制皇族事物和宫廷事务大全,同时主管王朝外交事务,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

在以“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一职“督办和局”时,奕訢确切地认识到西洋的火器和练兵方法在清兵之上,而此时大量的夷务需要一个机构汇总处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后也需要一个固定的交涉机构。于是1861年1月11日,奕訢、桂良、文祥奏上《通筹夷务全局折》,其内容大致为:“京师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专责成。”自此,总理衙门逐渐成为中国延请外国人,引进外国军事技术的重要外交机构。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光绪二年,因处理马嘉理事件,奕訢派出了我国第一位驻外使节郭嵩焘,长驻伦敦。光绪四年,我国第一个领事馆在新加坡设立。奕訢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三十年,使我国开始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是中国近代外交事业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总理衙门旧照)

不仅如此,恭亲王还主张开办近代教育,引进西方技术,开办近代企业,走自强之路,收回失去的国权。从同治四年(1865)开始,洋务运动将自强、练兵、制器及御侮集合在一起,大规模兴建近代军事工业。至光绪十三年(1887)以奕訢为首,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大员为骨干的洋务派先后建立了近代军事工业二十余家、分布十二个省区。作为近代教育的倡导者,奕訢多次奏请各省将军及督抚在各地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一批专门人才,促进了洋务运动中军用、民用工业的发展。晚清出现过“同治中兴”的短期兴旺,与恭亲王奕訢所倡导的洋务改革运动是分不开的。

《清史·诸王列传》中评价奕訢:“绸缪宫府,定乱绥疆,罢不生怼,用不辞劳,有纯臣之度。”可见,如果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对奕訢始终尊重信任,这样一个欣赏西方又尽瘁国事的亲王未必不能给大清朝增添更多中兴的希望。


杨早讲史

晚清的问题不是换谁当皇帝的问题,而是国家制度能否跟得上时代脚步的问题。

当然奕䜣的才能和见识确实要高于咸丰,但也只是高了一点点而已!

奕䜣本质上还是满洲皇室既得利益者是不具备大破大立的勇气和智慧的所以他做皇帝也改变不了清王朝灭亡的命运。

“屁股决定脑袋”或者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人类的通病!

清朝要保留皇室又能强国,最好的道路就是走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国的那种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道路,但现实很难!

清朝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中的封建王朝,在思想还没有完全受到西方冲击的情况下强行学习西方,国家会动荡不安。

中国的文化思想自成一体,传承千年,这也是历代王朝能够一统的最重要的基础和保障!

十九世纪的西方虽然科技、人文都得到了大发展,但对于清朝士大夫和普通人来说,读书才是正道,还处于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境界。

奕䜣虽然对西洋科技兴趣浓厚,也支持洋务运动。但如果他做皇帝,思想就会改变。

作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皇帝,首要任务就是巩固他的统治。如果一旦有威胁到他统治的因素存在,他和道光、咸丰没什么两样!

他毕竟是体制内诞生的皇帝!


体制改革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更需要时机、魄力、胆识、民意等,很明显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的满清王朝,甚至往后长达四十五年间都不具备改革体制的条件。

所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洋务派,才会受到守旧派的冲击和打压;所以1872年在上海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才会被百姓破坏,致使当时的上海县知县不得不将铁轨拆毁,沉海……

而所谓的“同光中兴”也只是中兴而已,得益于洋务运动,但没有改变清朝的体制。

一场甲午战争彻底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宣告旧体制已经不适合清朝的发展了,才会在光绪二十一年的九月初九(公元1895年10月)爆发了由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民主革命起义!


那么恭亲王奕忻,在面临着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他能担负起国家复兴、民族独立的重任吗?

而且改变体制的清朝究竟走向何方,德日式的、英国式的、美国式的?不要说奕䜣,恐怕连当时清朝的精英们比如曾国藩都不知道,何况德日式的在当时还没有出生呢!

所以我不认为奕䜣当皇帝就能复兴清朝,就能完成拯救清朝被灭亡的命运,他没有那个眼光和胆量,如果有他就不会在后来受到慈禧的钳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