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柏舉之戰——「兵聖」孫武親自指揮的經典戰例(兼論春秋吳國之軍事實力)

孫武是「兵聖」,他創作的《孫子兵法》也被尊為「百代言兵之祖」。吳楚柏舉之戰,是明確記載由孫武指揮,並且記錄了戰法的一次經典戰例。通過這個戰例,我們可以窺見兵聖用兵之奇,以及春秋吳國軍事實力之強。

吴楚柏举之战——「兵圣」孙武亲自指挥的经典战例(兼论春秋吴国之军事实力)

前506年,由孫武、伍子胥聯合指揮的,號稱「千里破楚、五戰五捷」的吳楚柏舉之戰的這場破楚之戰創造了以少勝多,快速取勝的特殊戰例,發揮了步兵、特種兵的優勢,籍由淮河,千里運兵,繞開楚軍主力,出其不意,神速直插楚國腹地,再通過對河南和湖北交界的桐柏山,冥厄、直轅、大隧,這三個主要隘口的控制,巧妙的將從南陽和吳楚前線,趕到吳軍在淮河登陸場的數千輛楚國戰車部隊,阻隔於關口以北,致使其頓兵於無用之地,不得不繞行千餘里,才能回援國都。這不但徹底扼殺了其意圖從後路,夾擊吳軍的戰略企圖;也使楚軍因為國都被破,君主流亡,而失去有效戰鬥力,只能任由吳軍馳騁在漢水二岸,長達六個月之久。

這次戰役中,吳國軍隊三萬人,楚國二十萬人(一說六十萬),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是春秋末期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大戰,史學家稱它為「東周時期第一個大戰爭」(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對比最懸殊的戰役」(呂思勉《先秦史》)。那麼孫武是如何以三萬人克敵制勝,擊潰楚國二十萬大軍的呢?

根據《國語·吳語》的記載:吳軍「選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為前陣」,也就是說,孫武把三萬吳軍中又分出3500人,這3500人中,大約有3000為使用弓箭為主的神射手,另外500人為善於搏擊的勇士,全軍都裝備適合在林地作戰的短劍,這支部隊先於伍子胥、闔閭的主力出發襲擊前往戰場的楚軍,沿途成功阻擊楚軍三次,最後把楚軍耗得精疲力盡。接下來是事情,就交給吳軍的主力——三萬大軍——去完成了。

吳國在經過六年的「疲楚」戰略後,一舉戰勝強敵楚國,給楚國以巨大的創傷,使吳國聲威大振,為吳國進一步爭霸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尉繚子曾讚道:「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吴楚柏举之战——「兵圣」孙武亲自指挥的经典战例(兼论春秋吴国之军事实力)

分析史料,從吳王闔閭到吳王夫差,吳軍的主力一直只有三萬人。但正是這三萬人,卻讓天下諸侯聞風喪膽。那麼他是怎樣一支軍隊呢?所幸,史書上記載了吳王夫差的一次戰例,讓我們領略吳軍的威風。

前482年,吳王夫差為稱霸中原,帶領三萬大軍來到衛國的黃池,約天下諸侯前來會盟,要大家推他為盟長。為了顯示實力,夫差在一夜之間把帶來的三萬軍隊分成左、中、右三路,每路百行,每行百人,各擺成一個方陳,他親自高舉斧鋮,以熊虎為旗號,指揮中軍前進。中軍全體將士,全都身穿白色戰袍,披上白色銷甲,打著白色旗幟,插起白色箭翎,遠遠望去,好象盛開的一片白花;左軍一萬將士,一律身穿紅色戰袍,披上紅色銷甲,打著紅色旗幟,插起紅色箭翎,望去好象一片熊熊烈火;右軍則全用黑色,猶如一片烏雲。三路大軍,開到會盟地點附近,擺開陣勢。天剛矇矇亮,吳王夫差親自鳴鼓發令,三萬人一齊大聲吶喊,那聲音簡直像天崩地裂一般,驚動了到會的各路諸侯。吳軍軍容如此盛大,軍威如此整肅,各國諸侯都不敢和夫差相爭,不得不承認吳國為盟主。吳軍如火如荼,軍容如此盛大,軍威如此整肅,各國諸侯都不敢和夫差相爭,不得不承認吳國為盟主。

吳國鼎立東南,座處水鄉,通江達海,湖泊相接,充分利用水域形勢是吳國振興的國策之一,吳軍水師更是吳國的一支奇兵雄師。《越絕書》記載:「吳國兵船有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樓船等多種。」 吳國水軍最為強盛之時,甚至製造了適合海戰的軍艦,著實令人稱奇。根據史料記載,在吳王餘祭時吳國就已經組建水軍,擁有當時列國中最強大的指揮艦——王舟「艅艎」號。伍子胥甚至將水戰上升到理論高度,整理出《水戰兵法》。可惜此書以佚,後人輯有《〈水戰兵法〉輯佚》一書。

吴楚柏举之战——「兵圣」孙武亲自指挥的经典战例(兼论春秋吴国之军事实力)

前485年春,吳齊黃海海戰,吳國兵分兩路,一路從邗溝北上,直逼齊國南部邊境;一路從海上繞行,奔襲齊國後方,成為中國歷史上有確切文獻記載可以考證的第一場大規模海戰,也是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地區第一場大規模海戰。

春秋吳國的三萬大軍,已經從戰車作戰中解放出來,分化出步兵和特種兵,並且水陸兩棲,陸戰有孫武的《孫子兵法》為依據,水戰有伍子胥的《水戰兵法》為依據。並且能在一夜之間,換裝成三組如火如荼的萬人方陣,軍容整肅,進退劃一,其執行力、戰鬥力都毋庸置疑。可惜吳王夫差窮兵黷武,四處挑釁,將吳國帶向了腹背受敵,孤立無援的窘境。最後,盛極一時的吳國被越王勾踐「三千越甲」偷襲,走向了覆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