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石發展啓動IPO,BT運營被疑現金流吃緊

貫石發展啟動IPO,BT運營被疑現金流吃緊

近日,新三板掛牌公司貫石發展(836650)公告稱,公司於近日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江蘇監管局報送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輔導備案材料,目前正在接受中國民族證券的輔導。

業績下滑 現金流吃緊

貫石發展成立於2012年2月15日,主營業務為市政基礎項目的投資與管理,其與政府方代表及施工單位共同組建PPP項目公司,作為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方與管理方,於2016年4月正式在新三板掛牌。

數據顯示,2015年-2017年,貫石發展分別實現營收1.90億元、2.31億元、1.67億元;扣非淨利潤分別為8872.40萬元、1.07億元、8554.57萬元。

2017年營業收入和扣非淨利分別同比下滑27.51%和20.27%

即便如此,貫石發展依舊堅持IPO,除了業績下滑,其現金流也格外堪憂。2017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出現巨幅下降至-4.7億元,而2016年這一數據在3億元左右。

對於現金流枯竭的原因,貫石發展的解釋為“本年新增渭南酵素城項目支付款項,蘇州、常州項目支付項目尾款,經營活動現金流出高於去年同期6.29億元”。

BT運營模式風險待考證

貫石發展主要採取BT運營模式進行項目投資與管理。

BT模式是指由業主通過合法渠道確定建設方,建設方按照業主要求,負責項目資金籌措和工程建設管理,項目建成竣工驗收合格後業主出資回購。這種使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全新對接的模式,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同時也有利於提高前期運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BT模式同樣存在不少風險。據悉,BT工程項目一般建設規模大、週期長,籌集資金數額較大,常常存在如政策風險、融資風險、財務風險以及當地政府到期回購支付風險等。

貫石發展在年報中披露,其2017年南溪江項目回購方案發生變更,但尚未確定導致回購暫停,需待2018年明確回購方式。因此,貫石發展2017年南溪江項目收入僅為1312.65萬元,較上年同期的7059.44萬元,縮水比例高達81.41%。

棚改項目佔營收50.66%

據年報顯示,貫石發展2017年金壇安置房項目收入為8467.45萬元,佔去年總營收的50.66%。

據6月26日新京報報道,PSL發行主體國開行上週已經給各個分行發佈了工作通知,將所有棚改合同審批權限上收總行。

7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公佈數據顯示,6月PSL(抵押補充貸款)投放605億,環比5月減少近200億。

PSL是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的主要資金來源,這意味著這一領域的貨幣投入開始放慢腳步。

2014年以來以貨幣化安置為主的棚改政策,大大推動了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的步伐。

同時,2014年國開行開始擴大PSL規模,支持棚改、水利、中西部鐵路等重大項目儘快落地。

截至5月末,國開行發放棚改貸款4369億元,有力地支持了棚改續建及2018年580萬套新開工項目建設。

針對國開行收緊棚改融資的市場傳聞,國開行回應稱,2018年以來,開發銀行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棚改政策,配合地方政府依法合規開展棚改融資工作。

由此可見,貫石發展的相關主營業務必將受到影響。

2018年5月2日,貫石發展完成5500萬元定增,此次定增的認購對象為貫石發展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總經理汪宏。

融資終究不能只靠自家人,目前形勢如此緊迫,貫石發展亦只能靠拼死A股上市這條出路了。

(部分內容來源犀牛之星、挖貝網、南方週末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