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與魏縣 五

馬頭村是遼營大帳,宋真宗的澶淵城在什麼地方哪。

《資治通鑑》後晉本紀五說:澶州、鄴都相去百五十里澶州後晉天福三年治陰安(古頓丘城今天大嚴屯英封村英滿城)。我們知道澶淵就是魏縣漢故城大和二十一年改置昌樂唐為繁水城,澶淵之地。《水經注·卷五·河水》大河之北,即東武陽縣也。左會浮水故瀆。故瀆承大河於頓丘縣北出,東逕繁陽縣故城南。應劭曰:縣在繁水之陽。張晏曰:縣在繁淵。《春秋》襄公二十年,晉侯、齊侯盟於澶淵。澶淵即繁淵也,亦謂之浮水焉。昔魏徒大梁趙以中牟易魏,故志曰:趙南到浮水繁陽即是瀆也。故瀆東絕大河故瀆,西經五鹿之野晉文公受塊於野人,即此處也。京相潘曰:今衛縣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城今屬頓丘縣。河至長壽津,故瀆出焉,故瀆又逕繁陽縣故城東《史記》:趙將廉頗伐魏,取繁陽者也。北逕陰安縣故城西。漢武帝元朔五年,封衛不疑為侯國。故瀆又東北,逕樂昌縣故城東。《地理志》,東郡之屬縣也。漢宣帝封王稚君為侯國。故瀆又東北,逕平邑郭西。《竹書經年》:晉烈公二年,趙城平邑。五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鄲,圍平邑。九年,齊田肸及邯鄲舉戰於平邑,邯鄲之帥敗逋,獲韓。舉取平邑、新城。又東北,逕元城縣故城西北,而至沙丘堰《史記》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於此,故縣氏焉。郭東有五鹿墟,墟之左右多陷城。

以上文字使我們明白“魏徒大梁”從這裡出發,即所謂從安邑到大梁。結合繁水南岸為陰安城後為英滿城即今英封村知道這裡澶淵城從魏都安邑而來,後為魏縣漢故城。澶淵城是殷紂王“左飲淇水竭,右飲洹水不流,以武王為難。邑在二水間”的地方。即“商邑翼翼,四方之極”契居於蕃後為繁庶殷民七氏繁氏居所。微子啟接武庚受封於此後遷移於宋,春秋宋難。華夏族諸並侯國聚於此,以悼先祖。這就使我們知道蒼姬、伏羲、黃帝、顬頊,堯、舜、禹即夏、商、魏均建都於此。

以上為說明商都建於澶淵的第一個理由。第二個理由漳河夏商為滳水即商水流經路線出武安歷三臺,過洹水縣經東往北、華營、蔣村北、中煙、紫崗到武陽範縣西向北到高唐復為商河。

山東濟南北,臨邑東北有商河縣東北流至海。這樣可以看出商河魏縣段隨著歲月的沖刷易名為澶淵、澶州東北流繁水。而下游舊名依存。

第三個理由《內黃縣誌·分野條證》:黃邑實商故都,其為陬訾之分無疑矣。陬訾為黃帝之邑。後為 村,位於澶州城北。

第四個理由《正德大名府志》田氏有湯王廟傳說湯王生於此安邑,中邑是商都續禹跡循歷史理想建都的地方是契居蕃的繁水所在,而旱澇災害外族入侵遷徒君王避災難所寓之地後皆稱為都,而迷失我們華夏民族誕生之所,歷三皇五帝夏商魏形成民族文明中心,凝聚民族向心力。千年不更,於今有十多億人的世界最大民族靈魂核心商都所在。

第五個理由《詩經·殷武》:曰商是常(常通尚,尊敬之意)。天命多闢,(老天指使眾多諸侯)設都於禹之績(績通跡)。即建都於大禹之都安邑即舜都安邑,禹都安邑,魏都安邑。商邑翼翼,四方之極,說商邑整飭貌。轄四方之極即南單鹿臺朝歌;北單邯鄲叢臺;西單至大行;東單至泰山。而商邑居淇水,洹水二水間。《欮方訪古記》:安陽,春秋為戲陽,戰國為寧新,中邑。寧新從春秋新築來,中邑當指商邑、安邑、澶淵、繁水城。

第六個理由《戰國策》:紂王:“左飲淇水竭;右飲洹水不流,與武王為難。邑在二水間”。而二水中間即澶州、繁水、澶淵、繁淵。唐時為繁水城《南樂縣誌·古蹟》繁水城,在縣西北三十五里王村堤西。康熙中遺址猶存。城東南十餘里有操守(刀)村、留胄村二村。《舊志》雲“周武王伐紂遺蹟,後為二村名”。

第七個理由是伏羲地盤為百里;黃帝陬訾、黃魏;顬頊為豕韋;到了商朝中國為殷商所在地。

《詩經·大雅·民勞》“惠此中國”。《蕩》:“ 咆烋(哮)於中國”,“內奰於中國”。內奰為激怒。到了周朝為邶、鄌、衛。宋洪邁《容齋隨筆·周世中國地》:屬於中國的只有晉、衛、齊、魯、宋、鄭、陳、許總共不過數十州,大約僅為天下五分之一罷了。戰國時據《史記·天宮書》:其後秦遂以兵滅天下,並中國。三國時《晉書·宣帝紀》:孟達於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中國指立國於黃河下游的魏國。歷史上中國之外君主一般不會流浪外國的而堯都平陽,舜都安邑,禹都安邑,夏都西河均從《歷史地圖集》史書典藉找出位於,魏縣一帶的證據。

第八個理由:作為淪海桑田所形成的數丘黃壤頓丘、陶丘。赤丘(斥丘)黎丘就在我們腳下為中州、中土是哺育我們民族的搖籃。

第九個理由:魏縣邊馬紫崗是商舊都。春秋澶淵城或作繁淵城,隋之繁水城。宋時屬澶州紹聖二年歸大名。1944年歸魏縣。《大名縣誌》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豐城雷禮《大名府磚城記》開篇第一句就是:大名本商舊都。是說位於紫崗的商都屬大名,現在紫崗屬魏縣,我們就可以理直氣壯的說:魏縣本商舊都了。因今天商都、澶淵、繁淵、即繁水城所處地方屬魏縣管轄。

第十個理由:紫崗建國前屬大名,同樣理由戰國時內黃為繁陽(在今泊口佃坡村)後有繁水縣內黃把這個地方故事同樣作為自己的歷史寫入縣誌。民國《內黃縣誌·分野條證》《帝王世紀》:黃帝分星次,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豕韋之次,一名陬訾。陬訾也,實為顓頊氏之墟。而黃實商故都,其為陬訾之分無疑矣。魏縣歷史上同內黃、大名、元城屬土是重疊關係分分合合,建國前今漳河以南大部分土地屬大名、內黃,今歸屬魏縣。對這些地方的歷史研究同樣是我們的責任。同樣,商都、魏都、乾侯邑┅┅,歷史成就也是我們的榮耀。

《史記·五帝紀》:黃帝居陬訾,帝嚳次妃陬訾氏女,曰常儀,生帝摯也。帝嚳崩,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邯鄲歷史大事編年》236頁,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澶州河潰南泛清德(今清豐西北),西決內黃,東淤梁村,北出陬村。《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西見趙簡子臨河而返,息乎陬鄉,作為《陬操》以哀之。可以看出陬鄉同在邊馬一帶位置。聚、冣、陬、娵當為舜:“一年聚,二年邑,三年都。”所說聚的含意是人們居集之所,最初的村落。如張二莊第六店遠古為羛陽聚。

位於魏縣邊馬鄉的澶淵城,魏縣漢故城的商都中邑是蒼姬育於兒女蒼生、繁庶的倉國、倉亭;是伏羲“百里獨太古,陶然臥羲皇”的福地;是黃帝分星次陬訾。是昌意封地顬頊之墟的豕韋;是堯都冀洲之平陽;是舜都安邑即有虞之國;是“恢禹跡之遐裡,復中州之故封”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設都於禹之績(跡)的安邑;是夏都西河;是商都中邑;文侯之魏都;魏縣漢故城昌樂城;是繁水城;是宋真宗抗遼之澶州城。我們從都邑沿革反推回去,澶淵距鄴都五十里在今邊馬,黃河宋時決口入淇水,走大名與今魏縣城中間,河關移於李固。金大定七年河決李固渡(今德政路固村)。澶淵城是唐繁水城—昌樂城—魏縣漢故城—魏文侯都魏之安邑—春秋晉文公侵曹、伐衛,取五鹿之五鹿—商都紂王“左飲淇水竭,右飲洹水不流與武王為難邑在二水間的“商邑翼翼”的商邑,中邑。設都於禹之績的安邑—舜都安邑—堯都潘、平陽。顬頊之豕韋—昌意城—黃帝陬訾—伏羲宓戲城—倉亭城。

在這接蒼姬之正統,佩赤帝之真符,崇仰人文之祖“陶然臥羲皇”的地方。對這一地方認知認可使我們知道這裡是開發旅遊,尋根祭祖的聖地。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到此一遊是華夏兒女認祖歸宗回到故鄉,來到母親懷抱。在供奉先祖靈臺前上一柱香,行一個禮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心願和榮耀。

作者 苗愛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