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纸厂河镇桂花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桂花树村呢,是纸厂河镇靠近新洈河的一个小村,紧邻王家大湖,坐落于东南边,也是松滋市的东南边陲。

松滋纸厂河镇桂花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松滋纸厂河镇桂花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松滋纸厂河镇桂花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挖断金羊山颈、围垦王家大湖的工程即将完成之际,为保证垦区的高产丰收,经批准,县里决定在桂花树兴建一座装机1395延的电力排涝站。1973年11月电排站指挥部成立,开始了勘测施工。指挥长是郑定智同志,罗忠海同志担任管施工的副指挥长,由杨林市区组织5000多人的民工团负责施工任务。

桂花树与公安接壤,据老人们讲,在60年前这里名叫毛家场,依山傍湖,几经沧桑逐渐淤积,因原有一大桂花树而得名。这是王家大湖区围垦区的低洼处,为一淤积平原,常年积水,虽值冬季施工仍较困难。杨林市团分段由台山营、纸河营的民工开挖集水池和排水闸闸基。集水池宽42米,下挖5米,闸基因破堤开挖,必须在汛前完成回填,因而施工时限短。全体民工大干苦干,上下一心,决心抢在汛前完成任务,工程进展十分迅速。当开挖到距地面约两米深处时,民工们从积水池的东角发现了一些土制的坛坛罐罐,当时也不大在意,有的人捡了一些较为完整的摆在工棚作玩物。不久在西角地段先后又挖出有变黑了的鹿角兽骨和完全风化了的稻谷壳。

松滋纸厂河镇桂花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松滋纸厂河镇桂花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春节前夕,县委、县革委会组成民工慰问团,来工地慰问,县领导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建议指挥部设法保护,并向县、地(当时的荆州地区)有关单位通报了情况。当时虽然春节临近,地县两级文化部门却十分重视,决定派人来实地进行勘察。1973年2月6日(正月初四),县文化局干部陈定茂冒着大雪步行30华里赶到桂花树,经初步确定为重要文物遗址,当即会同指挥部研究,将遗址周围长70米宽20米的地方定为保护区,停止施工等待发掘。约一星期后,地区派来考古专业人员彭浩同志带了8名工作人员,县里派陈定茂和张孝云同志配合,立即开展发掘,其间省博物馆也来人视察指导。电排站施工期紧,而发掘文化遗址也相当重要,指挥部从全盘考虑只好加强力量,紧密配合发掘队,抓紧时间挖掘。由于考古发掘是一项细致的工作,稍一不慎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当时采取了这样几项措施:一是保证劳力安排,随调随到;二是搞好生活服务,使考古发掘的同志们食宿安定;三是后勤配合好,为了赶紧制作装文物的木箱,木工场停止浇筑用模的制作,集中全部木工做木箱。

那一段时间所有开挖人员的心情非常焦急,因发掘文物与工程必须在汛期前结束,不然,春天一到,整个工地将出现混乱。发掘组的同志们齐心协力,日夜苦战,终于在32天完成了发掘任务,没有因发掘而影响电排站的施工。

从发掘的情况来看,遗址为三个部分,即生活区、墓葬区和灰坑。生活区发现大量的红烧上,且分布面积大,考古队的同志讲,原始人在定居前必须进行放火烧荒,达到防虫防潮的目的。在生活区还发现了大量的稻谷壳,这足以证明,六千多年前人类就已种植稻谷。墓葬区发现大量遗骸,肢体完整,骨骼较常人要大,均为曲身仰卧式,尸骨的周围摆满了殉葬品,内有各种手制的罐、盏、碗、盘等器物,还有石斧、石铲、石锛(bēn)、网坠、纺锤轮等生产工具以及玉镯、玉璞、玉坠等装饰品。灰坑内发现有一尺多长的鹿角、兽骨、兽齿和大量的陶器碎片。

松滋纸厂河镇桂花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松滋纸厂河镇桂花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经过仔细的发掘整理,考古队的同志将收集来的文物都分类、编号、绘图,分别装成30余大箱,用两部卡车运往荆州。据考古队的同志介绍,从这些文物研究确定,桂花树遗址属六千多年以前的大溪文化类型。这是继1958年在四川巫山县天溪发现人类遗址(命名为大溪文化)以来,在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又一遗址,对于研究当时人类的居徙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各级领导对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文物考古工作者们高度的责任感,都是令人钦佩的。

最后,再来欣赏欣赏荆州博物馆的神韵,您有空的话也可以去那里找找出自于桂花树遗址的文物,慢慢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吧……

松滋纸厂河镇桂花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松滋纸厂河镇桂花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松滋纸厂河镇桂花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