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101》为何让人热议?

“你上一次流眼泪是什么时候?是在家,在幻想很多的事情的时候哭了。”

114天,3次公演,36首歌曲,49.8亿播放(截止至6月28日),《创造101》带着无数少女的心血、汗水和眼泪落幕了。从吴宣仪、孟美岐的“遗珠”再造,到赖美云、范薇的“自我拯救”,国内女团的眼泪与汗水,第一次被放置到大众眼前。

《创造101》为何让人热议?

而从杨超越的“村花”争议,到王菊的独立女性宣言,一场围绕社会竞争规则的大众探讨、关于性别审美的各抒己见,将《创造101》从一个定义中国新时代女团的偶像类综艺,蜕变成一场反映人生轨迹和外部力量冲撞的社会之镜。

本土偶像产业是否因《创造101》的火爆,开启了启动键?商业与资本之外,被改变命运的也绝不只是这101个女孩。

节目里金字塔式的座次、上位圈和下位圈的洗牌,与我们的生活何其相似。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写道:It is the spectator, and not life,that art really mirrors. 的确,我们与pick的女孩是如此不同,又如此相同。

性别与阶层:杨超越与王菊引爆的价值争议,让101成为社交货币

“人总是想一边隐藏自己,一边展示自己。”作为最具争议的成员,“村花”杨超越亦是如此。一方面,她会认为说自己是全村的希望,是在开玩笑,想娱乐大家。“并没觉得自己的出身有什么不同,没觉得我比别人不好在哪里,或者不幸福在哪里”。

但在不断受挫,看到自己与“神一般”的女孩们的差距后,也会坦承“很多人或者有家庭送她们去好的艺术学校培训,或者在好的大学里读书,但像我这样的人,太难接触到这个行业了。”

《创造101》为何让人热议?

事实上,一个人的自卑与怯弱、勇敢和自尊往往矛盾的交织在一起。如同杨超越,对舞台表演感到害怕,想体面结束,却又渴望进步成为有实力的强者。

在学校,她觉得自己不会为人处世、畏畏缩缩、被老师忽略,但在101,她有着分享仅有两支口红的善意,以及正视自身弱点、面对嘲讽以正面消解的智慧。而以她为意像,衍生出的无数议题,更将其一次次的推向名利场的风口浪尖。

根据猫眼娱乐专业版的观察,截止总决赛当天,杨超越在101期间有11天登上微博热搜榜。这一路热度积累过程中,犹以第二次排名公布后,其一番“我粉丝给我投的!我就坐那儿,我不怕!”为催化剂,在6月2日-3日达到议论高峰。

《创造101》为何让人热议?

总决赛当天,因缺乏专业力度的独舞,被冠以划水之名,再度“爆”上热搜。随后掀起了从传统主流媒体到平台KOL,从特稿到圆桌评论的全方位热议。

时至今日,忘词的拖后腿也好,形似鸵鸟、神似锦鲤的自黑梗也罢,杨超越在社交平台上的热度有增无减。所谓怪物新人,莫不如此。

以南方周末的一篇观点来说,“人类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传播力,杨超越的传播力胜过别的成员。”就像熊猫,它跑步比不过美洲豹,捕猎比不过秃鹫,但熊猫的萌就是传播力。“难道我们的偶像创造就是比抓捕能力吗?”

《创造101》为何让人热议?

从传播形式而言,二次解构的静态图、带来戏谑的趣味动图、富含冲击性能够引起特定人群共情的短视频,反映人物内心起伏的特写和针锋相对、用词犀利的评论,一起将杨超越推向了社交媒体的顶峰。

高处不胜寒,与其说外界在评价杨超越,不如说所有人在以她为对象,探讨着这个世界早已存在的矛盾——阶层流动和性别劣势。

决定偶像成团的规则应该是什么?偶像是否需要实力?实力的定义又是什么?这些看似是粉圈的话题,其实与人类社会长久以来的焦虑别无二致。

桑德尔在《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中写道,即使是最顽强的改革者也必须承认,生活是不公平的。但人又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在强调机会公平的社会中,迟早会走向前台。

至于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的,若假定社会的唯一作用——促进正义,是坚持消除那些不幸的人的劣势。桑德尔质疑,那必须首先确定“哪一种差别应该真正成为不同分配份额的基础”。

毕竟,“人们拥有什么,且以何种条件拥有,什么是人们应得的,以及如何拥有资格

”是一个正义问题。可以看出,哲学家争论多年的社会筛选基准,从理论到实践都处在摩擦碰撞的敏感阶段。

《创造101》为何让人热议?

杨超越,一位因地域、阶层、家庭等先天因素“输在起跑线”上的弱势群体代表,在占有着得天独厚的样貌优势后,踏入光怪陆离的娱乐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偏爱,自然会引发关于竞争规则公平合理的讨论。

她的低微出身是否对她的落后负有责任?她受到的追捧是否与其“能力”相配?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有的人将自己代入成同样在成长在社会资源匮乏环境的弱者,有的人则将自己代入成工作中那个“投机取巧”幸运儿的对立面。

同理心与恐慌感并存,被声讨的杨超越早已不是杨超越自己,而是每个人综合自己成长经历和社会经验后的价值投射。讽刺的是,讨厌被标签化的当代人,常常必须要靠为他人贴标签,来寻找自我身份的替代品或对立面,以不断确认自己的立场。火爆互联网的王菊同样如此。

《创造101》为何让人热议?

回顾王菊的社交频谱,第四期被Yamy选为旁听生,随后与马东的对谈因展现了成熟女性的独立自信意识,而引发关注。5月底,由于“菊内人”的自发狂欢,王菊戏剧性的刷屏。

《创造101》为何让人热议?

可以说,王菊和杨超越,这两位带动101冲破圈层,进入主流话语视野的成员,在话题性上互为表里。表面上,围绕杨超越的争论是她是否五音不全、肢体僵硬,围绕王菊讨论的是胖与瘦、黑与白皙的审美取向,但内核则是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的竞争公平性,和女性更有强烈诉说欲望,却又总是浑然不觉的身体焦虑。

反映在社交数据上,就是王菊和杨超越分别包揽了节目第六、第七、第八期的“爆点”,而这种病毒性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孟美岐、吴宣仪对101大盘的维持。

如果说,不少pick杨超越的创始人,是以一种拯救“底层之花”的俯视视角来赏识她,想要改变她人的境遇,那王菊的支持者,则更多是将她作为反叛僵化教条、重新建构多元审美价值的象征,改变自己的命运。

《创造101》为何让人热议?

正是如此,我们会感受到一个模糊的印象,杨超越在社交平台上面对的是海量的批判,和对这种批判的再度批判。而王菊获得的则是充满好奇心的解读以及安全正确的褒奖。前者由正到反再到正,后者则是由负到正。

《创造101》为何让人热议?

短视频的风口:赖美云、段奥娟收获命运的馈赠

但王菊并不是“推荐”这一通道的最佳代表,“B站邱淑贞”赖美云才是这一途径的佼佼者,根据统计,有35%的粉丝通过朋友圈或他人推荐pick了赖美云,这一高转化率高于成员29%的平均值。

《创造101》为何让人热议?

平台之外,传播介质的运用也值得探究。一边是《创造101》节目的正片时间相当长,在短视频不断冲击着长视频的当下,有向外围扩散的劣势。一边是成员上百人,每个女孩的镜头有限。

所以,直拍、花絮、公演现场和其他具有讨论价值的片段,也都是获得认同和青睐的吸粉利器。例如,《撑腰》、《忐忑》两段气场十足的表演,帮助孟美岐塑造了自己山支大哥、实力咖的形象。

《创造101》为何让人热议?

而未播片段《阿刁+domino》的惊艳反差,在创造了千万级的播放后,再度强化了段奥娟女团实力VOCAL的定位。根据统计,有45%的粉丝就是通过短视频pick段奥娟,这一比例远远超过其他成员。当然,其在抖音上积累的演唱素材,也是促成她在短视频这一指标上领先的原因。

所以,对女孩们来说略显拥挤的正片之外,花絮也同样重要。统计显示,花絮吸粉转化率最高的分别是Yamy、紫宁。两者这一指标分别为53%、52%。而成员平均值为46%。要知道,花絮的受众既有观看正片的场内人士,也有外围路人。它承担的不仅是补充正片故事线,促进理解,更是挖掘亮点,提升101整体传播价值的责任。

《创造101》为何让人热议?

结语

从《创造101》的传播路径看,原始素材突破了节目正片,囊括了直拍、花絮,以及衍生而出的各种二次解读的产品——表情包、押韵口号和严肃文字记录。而从传播主体上看,作为一档互联网产品,101的参与度是无可比拟的,

偶像类综艺从导师为主、观众被动观看的模式调整为受众具有决定权。正是这种规则的设置,才会使得观众的积极性比常规节目更高,路人也才会被“菊内人”包围。

创始人送女孩成团的迫切、101成员女团成团的恳切,两种心绪交织在一起,使得双方可以目标共享。相似性自我认同也好,理想型自我认同也罢,101是一部曾经被遗忘、被边缘,却又不甘平庸、失利的女团锻造史,更是一部当代人调和自身与世界冲突的浮世绘。它有着充满英雄主义的孟美岐和王菊,也有着反英雄叙事的杨超越、范薇。

舞台双通道的设计,带来的并不只是比赛上的反差,更是对人生际遇的隐喻。我们每个人都或许会因为财富、地域、天赋等偶然因素站在不同的起跑线,甚至连意志的能动性,都会受到天生的影响。但这些并不足以框住我们的未来。也许别人三天就能学会一支舞蹈,你需要一个月,也许周遭依然觉得做偶像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太过绚丽,不够安定。但无论如何,请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