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的核心在求力!站樁是武術的基礎,那站樁如何練出力量來

1、求力的基本步驟

求力是通過鍛鍊使自身獲得拳術的力。這種拳術的力是指人體各部本來所具有的力量,按照拳術技擊的目的要求進行熟練運用。因不同的目的,使人體產生各種不同的用力方法,各種不同的用力姿式的不同的力量大小,以致形成不同的用力習慣。比如舉重和摔跤兩種運動,都是要通過作力來完成動作的,但它們的用力方式就有明顯的不同,舉重運動員從上舉重量上來說,要比摔跤運動員更有力,但如請舉重運動員參加摔跤比賽,結果可想而知。原因就是以上所說用力方式不同造成。甚至賽跑,跑百米的運動員和跑馬拉松的運動員也不能互相替代,也是這個道理。因此在拳術技擊中由於有它特殊的運動目的,要求運動員有特殊的用力方式,並形成自已,用力習慣。這種用力習慣要通過一定的鍛鍊才能取得。在意拳中是通過站樁的方法來達到求得拳術力的目的。在此以一樁為例來介紹求力的基本步驟。

(a)渾圓樁的姿式

人體自然站立,兩足分開與肩齊,足尖向前,面向正前方,兩目平視,頭頂微懸,下頷微收,兩臂在肩的同一水平抱合,掌心離胸一尺左右,兩距離15CM左右,肘微下垂,二臂如環,胸部微收,脊柱正直,膝關節自然彎曲,胯回收,臀部微後坐。

此姿式取名渾圓樁,渾圓即混元,也就是混沌的意思。混沌守一,無有分別。故此樁從姿式上來講,不高亦不低,不伸亦不縮,不長亦不短,不前亦不後,不左亦不或,雖說是兩足肩寬,兩手距離15CM左右,又不能精確度量,稱之為“不著象”。從意識上來講,無去意亦無來意,無伸意亦無縮意,無有一意,只一站而已。正因為此樁混沌不立一象,亦無有一動,所以它包含著一切運動變化的可能性。我們知道一切運動都是在空間位置變化過程中實現的,比如說手臂向前伸出這一動作,只有當手臂彎曲時才能進行。如果手臂已經伸直,那麼就無法再佬這一伸的動作了,所以說伸後不能更伸,同樣曲後也不能更曲,其它運動亦是如此。在拳擊中,如拳手已將拳向前擊出後,便不能再向前擊出,只有將擊出的拳頭收回後才能再次擊出,就是這個道理。這說明任何一個動作的完成,一個姿式的確立,本身已經限制了隨意運動的可能性。意拳為了能使人體充分掌握一切運動的可能性,

認識了渾圓樁,並以此樁為一切運動的出發點。

武術的核心在求力!站樁是武術的基礎,那站樁如何練出力量來

(b)去濁求整

濁是指濁力,整是指整力,去濁求整就是要通過站樁的方法,首先將濁力換成整力,這是指將人體的兩種不同的用力方式進行改換。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人用力習慣往往是屏氣努力、局部肢體肌肉持續收縮,這種用力習慣不符合拳術的要求。屏氣後呼吸停止,不利於身體的氣化反應,局部用力,人體質量不能整合,肌肉持續收縮不能形成力距。故此稱這種用力方式為濁。為了改去這種不良用力習慣,就要經過去濁求整,舊時稱作樁法換勁。整的用力方式是在未用力時保持整個身體放鬆,呼吸自然,當用力時,精神高度集中,全身肢體統一協調,肌肉同時向同一方向收縮,向同一目標施加作用力。以前稱這種用力方式為六合。即內三合:習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合者合而為一,內外皆合即整體為一。所以在意拳中首先明確一個整字,不再一一求索部分之合與不合。

如何進行去濁求整呢?先如前文所述,站如渾圓樁的姿式,然後開始求一個“松”字,就是要做到全身放鬆,意念中也是隻有此一“松”,

為甚麼要松呢?此為以無觀有之法。在前文中已經談到樁法重在體認,就是要通過鍛鍊,自身得到切實的感受,此時去濁求整,就要體認整的感受。整是指人體的機能狀態高度統一協調,它包括兩種身體狀態,一是整體放鬆狀態,一是整體用力狀態,在整體放鬆狀態或整體用力狀態時以及在這兩種狀態互相變化運動中,始終受到精神意識的統一控制,所以稱之為整。由於初學意拳者濁力未去,因此無法體認整力。就如同口中含有一粒糖,此時再吃哈蜜瓜,那麼這哈蜜瓜即使再甜,你無法品嚐出它的滋味了,原因是口中已經有味,便不能更覺它味。故此有中不能更有,只有無中才能觀有。練拳也是這個道理。所以練意拳第一步就是要去濁求整,而去濁求整就先要有個“松”字。只有當全身放鬆進入無的境界,才能進一步體認到整。也有些朋友將這個“無”理解為絕對的空無,這是不對的。這個“無”實際是“有”的一種狀態,就如同音樂中的休止符,書法繪畫中的布白,圍棋中的空一樣,運動包括松、緊兩種狀態,這兩種狀態都是運動的存在形式,互相對立統一的,如果失去一方,那麼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武術的核心在求力!站樁是武術的基礎,那站樁如何練出力量來

由於初學者不易一下就掌握全身放鬆,可先採取順序放鬆的方法進行練習。假設在全身劃三條線;第一條線由頭頂起,經頸、肩、肘、腕、到手指端。第二條線由頭頂起,經頸、背、腰、股後側,足跟,至足尖。第三條線由頭頂起,經頸、胸、腹、股前側、脛、至足尖。按這三條線的順序,自我檢查一下是否都放鬆了,如都已放鬆,便可以去體認整體放鬆的滋味了。如果哪一部份還是找不到松的感覺時,可有意識地先讓這部份肌肉用力收縮,使這部分先取行緊的感覺,然後再行放鬆,此時便可由對比中體認到松的感覺了。有一點需要說明一下,此種求松的方法皆為權宜而設,當你沒有掌握整體放鬆時可以一用,待你已有松的體認後,就不要再用這種方法去求鬆了,而是隻要一站,便已得松。全身皆松,便是一整。當你很好地去體認這個松整時,感到全身如同水中漂木,盪漾在輕柔的波浪中,隨波搖晃。有了這種體認就說明你去濁求整的目的已經達到,可以進入下一分階段的練習了。

(c)單向求力

我們知道,運動包括鬆緊兩種狀態,這兩種狀態及它們之間的變化又要求在整的基礎上來進行,有了前面所求得的松,於是有了向緊變化的可能,待到由松變為緊之後,由於有了緊又可以再變為松。運動就是在松和緊這兩種狀態間不斷變化進行的。松的狀態如像空間座標中的原點,渾圓為一,所以求得一鬆便可以了,而運動的緊則是從這一原點上向各個空間方向上力的運動變化,它的運動變化的可能性是無限多的。因此要一下子掌握整個空間方向上的整力運動是不可能的,所以意拳採取空間解析方法,先求掌握空間中三個主軸上的整力運動。這三個方向上的求力也只一個方向一個方向地逐步進行,所以在本節中先進行單向求力,以下談談具體練習方法:

仍是以渾圓樁姿式站立,進入整松狀態。求松時眼睛可睜可閉,而此時一定要睜開,兩目平視,在正前方確定一目標點。可以是一棵大樹,或是一根旗杆,或是其它什麼東西。注意力集中到這一目標點上。雙手仍合抱於胸前,假借是抱著一個汽球,因為汽球很輕,所以整個身體仍是很鬆。但已開始向緊的方面變化了,在意念中也是有區別的,剛才是無,此時已有了抱意。這是通過逐漸誘導的方法,由松慢慢向緊轉化。抱住汽球后,整體向前,意將此汽球送往目標點。待已有去意後,再將汽球從目標點拉回來。如此在二點間進行往返。此二點正是決定一條直線,

在一條直線上有兩個方向上的移動。有一點要說明一下,就是這裡所說的推拉,全是意中之推拉,也就是說,主要是在思維意識中做推拉之想,便已達到目的,稱之為“用意不用力”。這話常使初學者發生誤解,認為意拳不用力,只要用意一想便可達到運動目的。這是不對的。意拳所的意仍用力之意,就是用意引導身體如何正確用力的意思,不用力是告誡學員在沒有掌握以意用整力之前,不要盲目用濁力。這名話是針對進行單向求力的學員當前的情況來說的。在意拳技擊中,每一意念都是在引導身體進入一種用力狀態。前文所說的松是一種用力狀態,這裡說的推拉也是一種用力狀態,這種用力狀態從外形上看來,沒有做任何動作,但由於意念中的變化已引起了整體輕微的肌肉靜態收縮,已有了力的改變,也就是說,已開始向整體緊的方向上運動。由於這種變化非常細微,因此更需練功者要細心體認,今後所有的緊的運動能力,都要從這裡逐漸生髮出來。先師所說:“意為力之帥,力為意之軍。”就是在說明意與力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

當單向的推拉練習進行了一段時間後,練習者可感到樁站好後,推拉之意念一起,身體整個張力均勻變化,有如船帆在徐風中,各處受力均勻,並隨風力變化逐漸增減,有此種體認,單向求力即已完成。

(d)經過前一階段的練習後,我們已經獲得了單一方向上整體用力的體認,現在要將單方向上的這種能力擴展到多方向上來。因為你已經有了單方向求力的經驗,所以在其它方向上求力就會容易得多。

當前後向上求得整力後,便可在左右向上去求,左右向上求得後,便可從上下向去求。在三個主要方向上完成求力後,便可進一步擴展到45度的方向上,在意拳中稱為“力要八面出鋒”。這“八面”是指平面中的四正向、四斜向。從運動理論來講,還應有上下向以及上下斜向。應包含三維空間八個象限中六個自由度的全部運動。由於拳術技擊的對抗雙方是站在同一地面上,雙方在水平面中相互作用運動的機率較大,所以仍稱之為八面出鋒,

但練拳者要知道,絕對的平面運動是沒有的,多數動作的用力方向都要與水平面成一夾角,這就已包含子垂直方向上的運動因素了。因此大家不要被八面出鋒所囿,在練習中稍加留心便可掌握多方向上的整力運動了。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武術的核心在求力!站樁是武術的基礎,那站樁如何練出力量來

武術的核心在求力!站樁是武術的基礎,那站樁如何練出力量來

武術的核心在求力!站樁是武術的基礎,那站樁如何練出力量來

武術的核心在求力!站樁是武術的基礎,那站樁如何練出力量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