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匯動盪讓投資者想起上一次大跌

當前動盪令投資者聯想起2015-2016年的情形。但分析師認為,中國政策制定者經受風暴的能力比上一次更強了。

在經歷了兩年多的相對平靜後,中國金融市場再度出現動盪,讓人回想起2015-2016年的情景。當時,股市暴跌加上人民幣貶值引起了全球投資者的關注,引發了對系統性風險的擔憂。

今年股市的跌幅尚未達到2015年的水平。當年6月到 8月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裡,上證綜指(Shanghai Composite index)下跌逾45%,而在2015年8月到2016年底期間,人民幣貶值了10%。

這樣的走勢促使當局對這兩個市場進行了嚴厲的干預。儘管利用外匯儲備來支撐人民幣被普遍視為穩定市場預期的成功舉措(就是代價太大),但外界普遍認為,對股市的救助是一次失敗的嘗試。

2015年8月,一份內部評估報告認定,由國家支持的投資者組成的所謂“國家隊”應該放棄其救市努力。

“現在想到2015年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政府應該從那段並不愉快的經歷中吸取了一些教訓,”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駐香港的中國經濟學家丁爽表示。

“當時,政府甚至比市場更早地陷入恐慌。他們過度干預,在投資者中製造了不切實際的預期。這一次,他們基本上作壁上觀,讓市場對經濟增長放緩和貿易戰前景做出反應。”

在某些方面,中國政策制定者經受近期風暴的能力比2015-2016年期間更強了。

首先,股票估值更溫和。儘管上海股市在2016年1月觸底後穩步上漲,但當上證綜指在今年1月底收於兩年高點時,A股滾動市盈率僅為17倍。根據萬得資訊(Wind Information)的數據,這遠遠低於2015年6月泡沫高峰時期的23倍。

週四收盤時,上證綜指的市盈率已跌至12倍,低於2016年1月上證綜指觸底時的13倍,導致部分分析師認為這是個買入機會。

“這樣的下跌有一些非理性成分,”國泰君安首席市場分析師林隆鵬表示。“估值處於歷史低點。如果人們把眼光放長遠一點,目前的水平真的有投資價值。”

就人民幣而言,迄今幾乎沒有看到像2015-2016年那樣的大規模資本外逃跡象。當年資本大舉外逃促使當局嚴厲打擊海外併購和其他資本外流渠道。

相反,最近的下跌似乎主要是由於對經濟放緩的悲觀情緒,以及擔憂貿易戰給中國貿易順差造成的影響。

在中國放鬆貨幣政策推低人民幣借貸利率之際,美聯儲(Federal Reserve)加息加劇了這些壓力。其結果是,美元與人民幣利率之差逐步縮小。而多年來,是中國資產的較高收益率為人民幣提供了底部支撐。

當中國人民銀行(PBoC)上週溫和干預匯市以遏制人民幣下跌時,交易員看到了一些跡象。但中國央行現在進行大規模干預的能力有所下降。2015-2016年賣出美元使中國的外匯儲備從2016年中期的歷史高點4萬億美元降至今年5月底的3.11萬億美元。預計6月外匯儲備數據將於週六公佈。

“如果匯率面臨更大壓力,我不會排除(中國央行)通過賣出美元干預市場的可能性,但他們肯定不希望外匯儲備降至3萬億美元之下,”丁爽說。

此外,中國政府收緊資本管制的空間也在縮小,尤其是這樣做會危及政策制定者吸引更多外國投資進入國內資本市場的努力。

中國股票和債券被納入全球指數提振了這一努力,但任何限制資本外流的舉措都會被視為令人難堪的倒退。

中國股市和人民幣面臨的一大不確定因素是房地產市場。許多人擔心現在的樓市泡沫比2015年更嚴重。過去兩週,上證房地產指數下跌了15%,而上證綜指同期跌幅僅為5.4%。

中國主要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取消了一項針對購房者的補貼計劃的消息,引發了近期地產股下跌,突顯出市場的緊張情緒。自2016年以來,該計劃刺激了中國小型城市的房地產銷售和價格上漲。

雖然很少有人預測房地產市場會徹底崩盤,但即便房價下跌10%,中國經濟也會受到影響。因為,在中國,房地產是製造業需求、債務抵押品和地方政府預算的支撐。

“房地產泡沫是顯而易見的。在三、四線城市,房價自2016年初以來已經翻了一番,”交銀國際(Bocom International)駐香港的研究主管洪灝說。

“我們現在可能正處於一個比2015年更大的泡沫中,這限制了政府的政策選擇。貨幣政策不能太寬鬆,因為它將進一步吹大泡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