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科技」只是輔助 「人」才是球場主角

喀山當地時間6月30日晚,法國隊以4∶3戰勝阿根廷隊率先挺進本屆世界盃8強,梅西就此結束了俄羅斯之旅。

本屆世界盃,阿根廷隊的晉級之路本就十分艱難。小組賽前兩場結束後,阿根廷隊一度站在懸崖邊上,直到最後一輪贏下與尼日利亞隊的生死戰才成功回血。而VAR(視頻助理裁判系統)的介入,還令阿根廷隊的出線充滿戲劇性——儘管是無球狀態,但馬斯切拉諾在禁區“扳倒”尼日利亞球員的動作被VAR記錄下來,尼日利亞隊因此獲得一粒點球,這讓梅西上半場攻入關鍵球所帶來的優勢被抹平;可同樣是VAR,也幫助阿根廷隊逃離了一次“疑似點球”的極刑:在回放視頻中,足球先碰到羅霍頭部,然後彈到他的大臂上,因此,尼日利亞球員和觀眾眼中的“手球”,反倒因清晰的視頻回放,為裁判裁定“無意手球”提供了依據。

法國隊也是VAR的“受益者”之一。他們對澳大利亞的小組賽,正是高科技手段的應用,“確認”了法國隊打入兩個進球,一個進球來自VAR,另一個進球來自門線技術。

成也VAR,敗也VAR?這個被首次引進世界盃的“新玩意”在小組賽階段已經發揮了335次作用,在48場小組賽中,平均每場比賽使用6.9次VAR。國際足聯裁判委員會主席科里納在當地時間6月29日的發佈會上公佈數據並表示,“在沒有VAR的情況下,裁判判罰正確率為95%左右,在VAR的協助下,數據已經提高至99.3%,非常接近於完美”。

考驗“人性”的賽場科技

“沒有絕對的完美,但管用。”在科里納看來,0.7%的瑕疵難掩VAR的“光輝形象”。這一包括視頻助理裁判員以及配套設備、流程、規範等在內的一整套輔助判罰系統,主要靠視頻助理裁判通過慢動作等回放視頻向主裁判提供信息,協助主裁判糾正錯判、漏判等。其提供參考的範圍不僅是點球的判罰,越位、紅黃牌、判罰對象正確與否等方面,VAR都能為裁判提供決策依據。

“VAR有14次改變了判罰,有3次證實了裁判的正確判罰。”科里納提供的數據顯示,本屆世界盃48場小組賽,黃牌總共162張,平均每場3.4張,直接紅牌1張,黃牌累計成為紅牌兩張,點球24個,其中7個為VAR補判。從目前VAR在世界盃的使用情況可見,33個攝像機機位、8個慢鏡頭角度,再加上國際足聯精選出來的13位精英裁判,VAR有能力“記”住場上的一切。

科里納強調,儘管VAR耳聰目明,但裁判才是決策過程的核心,“我們要求已習慣獨立判決的裁判與VAR系統進行交流,但VAR不能直接給出決定,裁判才是擁有最終決策權的人。”科里納一再強調VAR的工具屬性,他表示,國際足聯裁委會並未感到來自VAR系統的壓力,畢竟裁判進場的目的就是“要用最好的方法來完成使命”。

可實踐中,“最好的方法”因為幾次裁判對VAR的無視而打了折扣——在塞爾維亞隊與瑞士隊小組賽中,塞爾維亞隊9號米特羅維奇在進攻時,被瑞士隊兩名球員合力抱摔,但當值主裁判對VAR的提示卻“視而不見”;而比利時隊對突尼斯隊的小組賽,主教練雅伊爾·馬魯福兩次無視了VAR的提醒,“人為”的因素抵消了VAR的存在價值。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中學課文《寡人之於國也》提到一種說法:“殺人的不是我,是刀。”同樣,在對VAR的使用中,人與科技的關係尚未清晰,無論是過分依賴帶來的不果斷,還是過分使用帶來的潛在利益,背鍋的都不應當是VAR,需要規範的應當是“人為”部分。

“想想看,你在客廳看球,幾秒鐘之內就能知道裁判有沒有犯錯誤,這挺不可思議的。”國際足聯主席因凡蒂諾曾表示,VAR是國際足聯應當為幫助裁判更好作出判罰而提供的工具,但錯誤仍然存在,因為裁判吹罰的重要依據是靠主觀判斷,而人的判斷力本質上就是容易犯錯的,在巨大的壓力下甚至會錯得更多。現在的VAR,不僅是一種輔助,同樣可能是一種監督,“沒有VAR,裁判可以每3場比賽就犯一次重大錯誤,而使用了VAR,我們從已經踢完的比賽中看到的數字顯示,每19場比賽才會犯一次大錯。”

對VAR的爭議,因凡蒂諾已經能熟練應對,“現在,科技對於足球來說還過於新奇,每一次使用都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並像一個標本一樣被解剖”,“但在以改善比賽為目的而面臨爭議,以及滿足於現狀之間,我很高興我們選擇了前者。”

體育科技恰恰需要“人性化”

把科技作為完善比賽的原動力,在同濟大學足球運動表現研究組合夥人楊璟勇看來,是未來足球運動發展的一大趨勢,“足球是高度產業化的運動,需要有更精確的比賽過程,而科技力量可以幫其實現目標。”甚至,科技已經在服務比賽的同時,於體育商業領域拓展了更多空間——今年在倫敦進行的體育科技“奧斯卡”STA世界體育科技大獎上,ADI與Supponor憑藉虛擬混合LED廣告牌斬獲了“最佳體育商業科技”大獎,這一能針對現場觀眾及不同轉播市場定製場邊廣告牌呈現內容的技術,為賽事營銷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據尼爾森體育預測,這一技術將在新賽季為德甲各俱樂部帶來7%的營收增長,總額約合6000萬歐元。

當前,科技創新已經廣泛運用於賽事運營、體育營銷、裝備器材、競賽訓練、運動醫療等體育的細分領域,這使得體育領域的從業者需要轉變思路,從以往基於經驗和觀察作出調整戰略,轉化到現在以數據說話的狀況,“這是一個過渡階段”。

“拿數據說話”,就是已經被人們掛在嘴邊的“大數據”。作為數據分析專家,文斯·詹納羅表示,“大數據”正在從多個方面改變著體育,目的是通過科技手段去挖掘體育更人性化的一面。“例如,通過一系列指標數據綜合分析,我們能更加了解球員的特點和弱點,對他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和戰術安排;或者,通過對球迷到場情況等數據收集與分析,我們可用更清晰地瞭解他們的心理和行為習慣,從而完成更有效的營銷,進而產生經濟效益等。”

“如果智能足球捕捉到C羅的數據,能否建立模型,讓別人在平常的訓練中去模仿呢?”在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足球訓練學專家李海鵬看來,體育科技服務的核心對象仍是運動員。

“目前有條件的體育界人士幾乎都在使用大數據分析幫助決策。”文斯·詹納羅表示,除了生理生化的數據外,美國很多球隊也在運用大數據分析工資結構,一方面要讓球隊符合工資限制的要求,一方面又能調動運動員積極性。此外,NBA使用數據分析也頗有經驗,他表示,通過對不同地點投射3分球的數據分析,可以找到最佳投射3分球的位置,以此來指導運動員。同樣,運用到足球中,包括角球、點球等數據分析,也能給俱樂部或國家隊提供“錦囊”。

2006年世界盃1/4決賽,在與阿根廷點球決勝負前,德國隊門將萊曼隨身揣著的一張皺巴巴的小紙條令不少球迷記憶猶新。那張守門員教練給他的、寫有如何阻擋阿根廷隊潛在點球隊員的小貼士,已經傳到諾伊爾手中,不過可惜德國隊提前出局了。

軟件巨頭SAP的助力,被視作德國隊2014年巴西世界盃奪冠的重要原因之一。“大數據給德國隊帶來了競爭優勢。”福布斯體育財經專欄作家史蒂夫·麥卡斯基爾將其稱為德國隊“虛擬的第12個人”,他表示,德國足協與SAP合作以來,共同開發的軟件和分析工具,在管理團隊事務和處理數據方面有很多借鑑意義,“這些數據甚至可以給出如何擊敗對手的建議”。

“科技”終究為人服務

“在體育行業中,總會有人想不斷使用數據製造新的價值。但面對越來越多的數據,有沒有專業團隊去分析它們,才是能真正將其轉化為生產力和價值的關鍵。”在文斯·詹納羅看來,體育科技比拼的不僅是硬件,更是包括人才在內的軟件部分。例如,數據可以預知運動員的疲勞程度,但教練應當根據數據再與運動員溝通,詢問他的身體情況,“因個體不同,依然會存在極限的差異性,所以一定要做到有效溝通,科技必須建立在為人所用的基礎上,人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文斯·詹納羅透露,即便在職業體育發達的美國,一開始推行數據分析時,依然容易碰釘子,“在傳統的訓練與管理方法面前,教練真正信賴的是經驗,加上體育界確實有很多難以解釋的現象,你要用數據說話,對教練形成影響力並不容易。”通過與教練的溝通後,他發現,將數據化的理念強加給他們效果不佳,應當在友善的溝通中得知對方缺少哪些環節的信息,再提供針對性的幫助,“包括數據在內,科技只是運動決策制定中的輔助工具,而不是讓其取代所有東西。”

這是他被經常問及的簡答題:體育中因人而產生的運動精神或魅力,會不會因科技介入而有所變味?又或者,未來的體育競賽會不會成為科技的較量?本是身體能力的對抗會不會因此有失公允?

“足球就是現代戰爭,隊員上場就代表了背後的經濟、文化以及科技等力量。”李海鵬說。

據一位國內數據分析專家介紹,當前我國體育領域的數據分析還相對薄弱,“如果德國的數據分析能形成一個鏈條,那我們還停留在幾個分散的環節。”例如,一位德國運動員的數據來自多個方面,這些數據按照一定邏輯整合成體系,但國內的數據應用還侷限在單一維度,且教練對新技術的認知與應用、數據公司對數據採集的準確性、包括數據分析人才等方面,還有侷限性,“我們積攢了大量數據,卻只能讓它們躺在床上沉睡。”

在文斯·詹納羅看來,中國體育科技尤其足球科技發展的優勢恰恰在於“剛起步”,包括俱樂部在內的體育產業參與者給科技發展留下了大量的生存空間,“比如在建設場館時就應該把科技元素納入其中。”這些要素,在俱樂部或者運動聯盟已經非常穩定的歐美國家,很難進行突破,“我們的市場趨於成熟,缺乏上升空間,另外新一代美國人對體育的態度已經改變,他們並不滿足於早先建立起來的運動市場。”

成長於信息時代的年輕人,對接受數據分析並不陌生,不過由於社交媒體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他們普遍存在現實中的社交恐懼和焦慮,不會像我們這代體育愛好者一樣全情投入,他們甚至可以不去現場,只通過媒體渠道瞭解比賽”——下一代對體育的認知,是文斯·詹納羅眼中未來最大的挑戰,但他願意保持一個樂觀態度,“體育的魅力就在於能展現人類的天賦,大家關注的永遠是人本身的拼搏意願,我們不會讓科技掌控全局,因為科技不會打動人,真正能打動人的一定是運動員的才華和運動精神。”本報莫斯科7月1日電

乖乖,哈哈,我只知道國足無科技也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