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时间的医嘱都不清楚,你还当什么医生?

导读

摘要:嘱咐患者吃药时间都弄不明白,当什么医生?

服药时间的医嘱都不清楚,你还当什么医生?

但是这种习惯式的回答是不是显得过于简单化,不知道各位同道们是否想过服药时间的问题,其实最贴近我们身边的细节问题,往往是常被忽略掉的问题!

我们翻阅经典的时候,不知道大家发没发现,古人们对于用药时间及方法描述的颇为细致,如《伤寒杂病沦》中十枣汤,指出“平旦服”;张子和极力主张吐药在平旦时服;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强调“午前服药,药必神效”;《奇效良方》中有50多首补肾阳方,注明“平旦空腹服”等等(1)。

科学家们研究时间节律,昼夜节律等,却不知道我们古人早就了解人体时间节律,是通过“上观天文,俯瞰地理,中知人事”的思想!而之前我也听过伤寒大家郝老师的课里就提到关于六经病欲解时的详细讲解颇有启迪。

太阳病的病程是7天,而伤寒论第九条文:“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也就是中午前后段的时间容易汗出、热退,病也就好差不多了!那么我们在9点到10点左右吃药的话,这就便于让其在午时汗出热退!病也就痊愈了!

昼夜阴阳的消长规律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是有一定影响的。《内经》认为:”日中而阳隆为重阳,夜半而阴隆为重阴。……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气受矣。《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载:“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2)。”

服药时间的医嘱都不清楚,你还当什么医生?

平旦、午前迫切需要阳气激发功能,入夜则迫切需要阴气维持生理机制。如果我们按照人体生理、病理在一天中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而予以择时给药,那么对提高疗效,预防减少药物的不良影响,诱导紊乱的人体节律复常都是有益的。

古籍《神农本草经》提出:“病在胸隔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如肺系、脑部疾病饭后服药有利于药物上浮直达病所。如脾胃、肛肠等处疾病,饭前服药有利于药物下沉而接近病灶。清晨是四肢血脉充盈的时候,早晨服药有利于药物直达病所,空腹可促进药物的吸收,增强疗效。

夜晚(9一11时)人体新陈代谢活动缓慢,而生长激素分泌旺盛,这时候服药对应肾脏功能活动和脊髓吸收缓慢的特点。饱腹可维持药力长久,同时降低药物对胃肠的刺激。

1、清晨5一7时为肾脏所主,服补(肾)阳药最当。清晨人体阳气生发,服用行气利湿药有助于升腾气化水湿增强药物疗效。

2、发汗解表的药宜午前服用。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午后为阴之分,不宜发汗,过于发汗则易损伤阳气。午前阳气升发之际服益气升阳药,有利于病邪的驱除。

3、驱虫药或泻下药宜午后或子夜空腹服。这是根据寄生虫的活动特点及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促使病邪与虫体随大便排出。滋养阴血药入夜空腹服有利用于药物被迅速吸收。

4、睡前服安神药,有利于睡眠。

上述针对对一般疾病而言,特殊危重病情除外,如猝然中风,误食毒物等,则应不拘时间立即救治。病情严重者,也有一日连服两剂以上的。总之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1 案例

姚某,男,60岁,其冬春季咳嗽叶痰、反复发作15年,近2年加重并伴气喘。2年来曾3次住院,被诊为慢支。屡治效差,赖解痉、激素之剂,控制症状,停药即发。因病情逐年发展,西药无法改善而试服中药。

刻见:咳嗽,咳声不扬,叶痰色白,动则气喘,而色略暗,舌质暗淡,苔薄润,脉沉细略弦。此为肺肾两虚、血瘀痰伏之证,遂给其上方7剂,按上法服用。服药后咳痰气喘消失,入冬后未再发作。随访,其每至秋季,坚持服药7剂,连续4年症状未发,劳作如常人(3)。

关于择时服药中医学认为秋属金,寒气尚未盛,肺气未遏,此时用药,可收到金金相助之效;助药物发挥药效。

2 案例

中药汤剂择时分3次服用,不仅符合中医子午流注学说的二十四时归属理论,同时也解决了小儿1次口服汤药量大而难以喂服的问题,一举两得,并且取得了满意效果,值得推广。

疾病的好转是由病理状态向生理状态转化的,择时服药就是通过扶持正气,祛除病邪,纠正紊乱的人体节律,使人体进入有序的生理性消长转化轨道!

参考文献:

(1)杜宜中、周少林. 择时服法与时间医学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A]2004(27)2:17-18

(2)吕福祥对择时服药的浅见 中医药研究 1992(6):5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