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正一品和從一品是什麼區別?

清風77373966

這個問題下面二十多個答案竟然沒有一個是專業的。簡直太讓我驚訝和扼腕了……

首先必須要說明就是:正一品和從一品沒有正副關係

沒有正副關係

沒有正副關係

從唐代開始,品級就有了兩種概念。即散官品級和職官品級。

當然了,大部分答案都提到了,無論是散官品級還是職官品級,都是九品十八級,即一品到九品一共九品,每一品中分為正從兩級。

至於正一品和從一品是什麼關係,其實就是正一品比從一品高了一級,從一品比正二品又高了一級的關係。

就散官系統而言,實際應用中僅僅涉及到品級,完全不涉及實職和實權,當然不存在正副。



即使是職官,也並非正某品就是正職,從某品就是副職。

舉例而言

元代的御史臺,從至元二十七年開始成為從一品衙門,最高長官御史大夫為從一品,其次御史中丞為正二品,侍御史為從二品,治書侍御史為正三品,殿中侍御史為正四品。可以看出正和從只是品級高低的關係。

如果說從這些職位的名字,非專業研究人員覺得看不出正副關係的話。還可以看看崇福司。

元代崇福司是個管理基督教事務的機構,是個從二品衙門,最高長官崇福司使是從二品,同知從三品,副使從四品,司丞從五品,經歷從六品,都事從七品,照磨正八品。如果按照品級正從來看正副的話,就只有照磨是正職了……

地方官系統也一樣。

譬如宣慰司,宣慰使從二品,同知從三品,副使正四品。

下級州,達魯花赤和知州是從五品,同知是正七品。

所以品級的正從和官職正副毫無關係、毫無關係、毫無關係!



為什麼非得在九品裡面分正從呢?其實就是為了細化品級,給官員更多的升遷機會。原本九品是從魏晉的九品中正制來的,但是明顯不夠用,所以在裡面分了正從,變成十八級。實際上十八級也並不夠用,在宋代用職官的名字行使散官的用途,一共分出四十二級,即使是金朝早期,沿用唐和五代制度使用九品十八級,在每一級中還設置了多少不同的散官名,共四十二級,來延緩官員的升遷速度。直到元朝這些品級才逐漸簡化,又迴歸九品十八級,每一級中間的上下或者上中下等就意義不大了。

當然了,如果一定要說正一品比起從一品而言,除了高出一級還有什麼區別的話,因為正一品是最高品級,所以各種榮譽性官職也是正一品比較多,這也算區別之一吧。


pku小動物

中國古代的官員等級一般來說分為九品十八級,每一品分為正從兩個品級,五品以後又分為上中下三等。在隋唐時期,一般而言是不設一品官的,尤其是正一品的官員。很多人的都是死後被加銜,才能夠到正一品。而隋唐的宰相也就是正三品,因此才有了一個官職叫做同中書門下三品。



品級的主要作用是在朝廷的排位,上朝時的站隊,以及官職,俸祿的發放上面。一般而言,在上朝的站隊中品級越高的人越靠前。因此,正一品的官員往往比從一品的官員靠前。從明清開始,職級基本是統一的。因此,什麼樣的官職就是什麼樣的品級,很少出現低品高職或者高品低職的情況。

到了清朝時期,甚至出現了超品的情況。比如親王,郡王甚至公爵都是超品的,就算是正一品的大員見了也要行禮。但是清朝的正一品和從一品的官員在頂戴花翎上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文官都是仙鶴補服,武官都是麒麟補服,都戴紅寶石頂子。只不過,清朝的一品官員很多,有很多正一品的官員大多數情況下乾的都是從一品官員的活。



清朝的正一品官員主要有: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掌鸞儀衛事大臣。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通常情況下是不設的,一般只是追贈。通常清朝的正一品官員即是殿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居多。殿閣大學士在京的通常要管部,因此稱為中堂。外放的一般即為地方總督。

清朝的從一品官員主要有:各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地將軍,都統,提督。一般而言,各地總督加御史和尚書銜,也是從一品官員,甚至還有巡撫加提督銜的也是從一品官員,如年羹堯任四川巡撫時就加了提督銜。


傅斯鴻

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正就是正,從就是負的意思,和現在正部級和副部級意思相近,但要強調一點,從一品中的從,在古代讀作【zòng】而不是【cóng】。古代官員品級共分九品,一品最大,九品是最低一級,每一品又分正和副兩級,這樣九品就演化出十八個級別,這就是九品十八級的來歷。

但需要注意一點,品級不是官職,甚至有的人有品級沒有官級,品級是發放俸祿的參考基礎,但還會和相應的官職掛鉤。品級與官級有大致的對應範圍,什麼官職需要什麼等級是有一定要求的,但這個界限不是很明顯,有時候會出現從一品不如正二品職務高的情況。當然還會出現一些特殊環境下品級比較低的官員臨時賦予比較高的官職。

古代的品級有時也會濫用,為了顯示皇恩浩蕩,很多官員死後會連升三級。反正俸祿也不會再發,虛名而已,為此還衍生出一套和品級對應的虛銜,比如四品的中憲大夫,五品的中儀大夫,更高的還有三品的資政大夫,二品的光祿大夫或光祿寺卿(三品)這些虛線不同朝代會稍有不同。

另外品級很多時候會用於封贈或誥封,就是某人取得功名,他的家人,比如父母妻子等也會獲得品級,一般和當官的本人品級相同,但只有品級,一般沒有職務,可領取相應品級的基本俸祿。


山野論史

正一品和從一品跟現在的正副有差不多的意思,品級待遇方面都有不同。就像現在的決策權在正級官員手上,而正一品的官職就比從一品官職的權利大。

古代的九品官員制度承接的是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度。它在魏晉時期實際上是一種選舉制度,是魏文帝曹丕接受陳群的建議而選拔人才的,而不像後來的官員等級制度。在九品中正制度中下品的七,八,九品是沒有希望入仕途為官的,而一品被視為聖人之品,不輕易授人,成為虛品。而九品中正制度有選拔人才轉變為官階制度應該是南梁初年。後來的朝代正式使用九品官員制度。

實際上每個朝代的九品官員制度是不一樣的。唐朝的文官官階也分為九品。除正一品不設外,二品起每品分正、從,正四品起,又有上、下階,共有二十九階。武官官階亦分九品,除正一品不設外,二品起每品分正、從,正三品起,又有上、下階,共有三十一階。實際上唐朝也有正一品的官階例如

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而從一品的官階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

宋朝的正一品全是掛職的,是榮譽稱號。如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王(爵位)。從一品的官職有:樞密使、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 武散官:驃騎大將軍 爵:嗣王、郡王、國公。

明朝的正一品也不多,大多數死後追封的。如太師、太傅、太保,授勳到上柱國、左右柱國,武官做到五軍都督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的官職。而從一品的官職是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傅、太保,都督同知,平章政事(洪武十三年前),光祿大夫、榮祿大夫,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文武散階);柱國(武官勳級)

清朝的正一品分別是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經略大臣(通常由大學士兼任,因事特設,事罷即撤)、大學士銜總督。從一品是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各省總督(兵部尚書銜)、駐藏辦事大臣(兵部尚書銜)等等。


懷冰先生

南北朝實行的九品十八級官階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清朝。

一品最大,九品最小。

正一品就是正一品,從一品就是副一品。

大家常說的七品芝麻官,其實七品不算小,七品是縣令,縣令下面還有主薄,遊擊等低等文武官員。



一般情況下,正一品不是實職,而是一種榮譽,級別高而實際權/力不大。

太師,太傅,各殿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是正一品。

從一品基本都是實/權派人物:提督,將軍,各部尚書,都御史,協辦大學士等。

正二品是大家最熟悉的官職:內務府總管,各部侍郎,統領,總兵,比如吳三桂就是山海關總兵。

從二品官職:副將,巡撫,布政使。

正三品官職:副都御史,通政使,按擦使,順天府尹。

正四平官職:二等侍衛,順天府丞,各省巡道,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道臺大人。

正五品官職:三等侍衛,同知,也就是副知府。

正六品:通判,內閣侍讀。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知縣。

正八品:主薄,城門統領,軍校。

正九品:各營營長,把總,知事。

所以,七品官不算小了


王俊傑猛

在九品中正制(魏晉)、三省六部制度(隋)執行以前,官員沒有品級之說,本文說的是按俸祿來對應品級:正一品和從一品官員有本質的區別。秦漢三公:大將軍、太尉、大司馬、司徒是官員最高品級(俸祿),掌管國家軍事等決策(中朝官,即在朝廷上班),丞相(外朝官,即開府治事,有自己屬官,相當於現代內閣)掌管國家決策和執行權,御史大夫監督百官等。正一品的官員是實權的三公,擁有決策權和執行權,所以正一品的王莽、曹操、司馬昭權力極大,漢代發生的權臣篡位全為三公所為。



三公之下,分設從一品九卿、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掌管國家行政、財政、祭奠、外交、軍事的執行權。正一品官員往往身兼多職,如蜀漢諸葛亮是蜀漢丞相(國家決策和執行權),武鄉侯(虛名,遙領縣侯),右將軍(領兵實權),領益州牧(地方行政權,蜀漢就一個州),司隸校尉(決策與執行權,監察百官),其實諸葛亮權力是:以丞相總領國家決策與執行;以右將軍身份掌領全國兵馬,以益州牧掌管地方行政執行,以司隸校尉監督所有官員舉動。

隋唐三省六部制實施以後,皇帝把決策權和執行權分開了,即不再設置外朝開府的丞相,改設尚書、門下、中書省分解丞相的決策權,用六部替代九卿、丞相屬官掌管國家執行權,自隋唐開始,再無發生權臣(指宰相)篡位之事,但執掌兵權的將領對皇帝威脅極大。

正一品官員:太師、太傅、太尉、司徒、司空等完全變成虛職,完全沒有實權;而從一品品官員太子少傅、太子少師、太子少保、驃騎大將軍等也是沒有實權的榮譽官職。國家的實權都在正二、三品的尚書令、中書令、衛尉、御史大夫手裡。


兩宋繼續加強了中央集權,不但執行繼續化解宰相權力,更吸取藩鎮割據教訓,建立樞密院制度,把將領的練兵權和領兵權也分開。宋朝的正一品、從一品官員職位與唐基本一致,全是虛職,如樞密院樞密使定為從一品,但實權卻在從二品的知樞密院事手裡。

明代官職也是如此,正一品與從一品與前朝大同小異,但是國家決策權放在了內閣,設立品級更低的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成了真正掌握實權的官職(沒有執行權的宰相)。清朝廢除了內閣,增設了很多一品官職,但國家實權是在軍機處,清朝最有權力的官員是領班軍機大臣。

清朝乾隆獨愛和珅,和珅任職的正一品虛職就有:文華殿大學士、內閣首席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鑾儀衛大臣、理蕃院學士等,其他有實權的如步軍統領、內務府總管、內閣尚書、正白旗都統,可是真正實權的就是領班軍機大臣。


菸酒閣大學士

古代正一品和從一品確實和題主說的正副級類似。古代實行的九品十八級從漢魏六朝開始一直到清朝,九品是指從一品到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而每品則有正(古代念整)和從(古代念縱)之分,共十八個品階,其中同品級裡面,正高於從。

正一品是封建王朝裡面官員的最高品級,上面還有的就是皇室宗親和一般勳貴,比如王,公,侯,伯,子,男,都算是超品。正一品有太師,傅,保,大學士等。從一品有少師,傅,保,太子少師,各部尚書,督察院左右御史等。




另外對於官員又分為文官和武官,在文官和武官的各自的體系內一般是正一品高於從一品,但是在宋明清時期,文貴武賤,甚至有武將見文官矮三級的說法,所以當武官正一品遇到文官從一品不一定會正高於從。


夜月下鳴蟬

我們先來舉個例子,比如我的研究方向明朝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這個區別。

在明代正一品的職務是:左、右宗正,左、右宗人,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左、右都督,初授特進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左右柱國,以及洪武十三年之前的中書省右左丞相、還有一個衍聖公。總結起來就是:宗親,死人,榮譽稱號,孔老二。

明代從一品的職務是:少師、傅、保(三孤),太子太師、傅、保,都督同知,洪武十三年之前的平章政事,光祿大夫、榮祿大夫,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柱國。總結起來是:實權,榮譽稱號。

所以單單正一品和從一品在明代來說,正一品基本都是生前無法享受的死後榮譽稱號,而從一品的一些是實實在在的權利也就是級別。而放眼整個中國歷史,在曹魏時期開始實行九品官階開始,正一品和從一品的官名基本沒有變動,變動的只是權力,例如曹魏時代的正一品官名為王,公,三公,大將軍,黃鉞大將軍,其中據史料記載,黃鉞大將軍就是“假黃鉞”,也就是代替天子行使職權的最高位將軍,實權在握。

說遠了,正一品和從一品的卻別並不單單是正副職這個區別,在明朝是實權與虛職的區別,而在其他朝代區別就更大了,例如唐朝,正一品的官職是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親王,天策上將,從一品是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嗣王,郡王,國公,官職並不是正副職一一對應。如果用現在的官名等級舉例子,例如市委書記是正廳也就算正五品,市長是副廳是從五品,那麼你能說市長是市委書記的副手嗎?不是,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


打拳擊的貝吉塔

古代的官職分為九品,每一品分為正從兩級,從正一品到從九品共十八級,這就是常說的九品十八級。

同品階的官員,正品比從品的官階大一些。正一品是最高的級別了,而從一品則屬於第二級別了。品級是朝堂列隊以及發放俸祿的依據,品級越高的在議政的時候站的越靠前,朝廷發放的俸祿也就越多。

各個朝代官員的品階及官職的設置都不同,甚至同一朝代中都會有變化。基本上越往後的朝代,官員實際能獲得的品階越高,隋唐時期的宰相才是正三品官,正一品基本都是官員死後加封才能得到的虛銜。而明清時期,一品官員就有許多了。

以清朝為例,正一品的官員有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中和殿、保和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鑾儀衛掌衛士大夫、建威將軍、子爵、衍聖公。

從一品的官員包括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榮祿大夫、協辦大學士、六部尚書、都察院御史、內大臣、八旗都統、駐防將軍、提督、振威將軍。

清朝時期正一品官員和從一品官員的朝服沒有差別,都是戴東珠紅寶石的頂子,文官用的都是仙鶴補子,武官用的都是麒麟補子。有些部門工作內容界限模糊,從一品乾的都是正一品的活,但是品階在那也只能領從一品的俸祿。

需要強調的是,有品級的人並不一定有官職。比如皇家處於表彰等目的封賞的誥命夫人,她們享有對應品級官員的地位,低級官員見到誥命夫人是要作揖參拜的,朝廷每年都要給她們發放俸糧,但她們沒有官職本身並不是朝廷官員。


史論縱橫

問的是哪個朝代的?清期官制基本延續明朝官制,但有所區別。品級分為九品十八級。其中又分文武品級,京官與地方官員又有區別,非常複雜。文職正一品是大學士,名義上的宰相。以皇宮的宮殿名字命名,如文華殿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等。大學士共有四人,協辦倆人,都是虛職。但大學士及協辦可以管理某部或任軍機大臣,那就有實權了。從一品京官是各部尚書,地方官就是權傾一方的總督。武職正一品為左右領侍衛武大臣,也是一虛職。從一品有各省提督及滿兵駐各省的將軍,都是實職。清朝自雍正起,為減輕皇帝理政的壓力,設軍機處,由近支親王領銜,一般六人,稱軍機大臣,下有軍機章京數人,分二班,幫皇帝處理國政。因此軍機處是清朝最高辦事機構,組成人員由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及總督內調任用。清朝不設宰相一職,由軍機處取代,軍機大臣最有實權。清重臣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官涯後期都曾任過軍機大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