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个戏曲行话,你敢声称自己是戏迷么?

不知道这个戏曲行话,你敢声称自己是戏迷么?

“搭架子”,是戏曲表演时由幕后答话或声音效果所表现的常用舞台手法,在剧本上多标以“内答”“内应”“内打更介”“作风声介”“战鼓声”“马嘶声”等舞台提示。

不知道这个戏曲行话,你敢声称自己是戏迷么?

传统戏里“搭架子”有时用在“先声夺人”的出场设计中,戏曲人物先自舞台幕后念白,然后再开始出场。有时用声响“搭架子”,如听到轻敲几下大锣的“打更”声。也有以战鼓声表示舞台以外的战斗或追兵等,在《独木关》的“病房”一场,薛礼三番两次听到远处声响,这是外边激战正酣,而惨烈厮杀场面只需用急促的鼓声表示就可以了,俗称“鼓架子”。

不知道这个戏曲行话,你敢声称自己是戏迷么?

▲《李逵探母》

“搭台子”通过后台配合发出的说白、演唱或声响,来表现此时的剧中情境。比如很多剧中有舞台角色招呼渡船、后台船夫作答,自然表示到了河边。在《李逵探母》剧中,嗜酒的李逵回家途中听到吆喝声:“好酒啊,哦——!”这是卖酒郎在后台“搭架子”。类似的有很多,像后台有人发出“哈哈哈——”的笑声,或是成人发出“喂——呀——”、婴儿发出“哇——哇”的哭声等,均是“搭架子”。

不知道这个戏曲行话,你敢声称自己是戏迷么?

▲《打渔杀家》

“搭架子”对配合表现人物性格及其心情非常有用。京剧《打渔杀家》中,女儿肖桂英在家焦急等待爹爹肖恩,舞台上唱四句[西皮原版],此时胡琴伴奏的“过门儿”里加入“搭架子”,后面传出众衙役打肖恩四十大板的呼叫声“一十,二十……”,把肖恩公堂受打情景交代给观众,凸显了肖桂英担忧焦虑惆怅的心情。而在《黄鹤楼》中,张飞怨恨诸葛亮让刘备过江涉险,幕后一句搭架子:“走啊!”突出了他要找孔明算账的急愤情景,这对人物的心理描述非常到位。

不知道这个戏曲行话,你敢声称自己是戏迷么?

▲《乌龙院》

后台“搭架子”方便营造街谈巷议的繁杂场面,比如京剧《乌龙院》中,宋江前往乌龙院路上有街坊四邻议论纷纷;《将相和》中蔺相如闻听府外众人谈笑嘲讽之声,这些都是通过观众的听与想象,表现了熙熙攘攘一大帮人交头接耳、评头论足的场面。

不知道这个戏曲行话,你敢声称自己是戏迷么?

▲《草船借箭》

“搭架子”不需要其人登场,化繁为简,显得非常简洁便当,比如《草船借箭》诸葛亮和鲁肃舞台上稳坐船内欢谈,后台有曹操与曹营兵将的对话“搭架子”,就不必让曹操与曹将出场站台,这样反而觉得画蛇添足。

不知道这个戏曲行话,你敢声称自己是戏迷么?

▲《霸王别姬》

而在《霸王别姬》的“四面楚歌”中,后台“搭架子”哼唱表现远处歌声幽咽,反衬得舞台上形单影只,反差更显强烈。如果让一帮人乌压压登台大合唱岂不大煞风景?!其空旷凄凉的意境反而荡然无存。

不知道这个戏曲行话,你敢声称自己是戏迷么?

▲《四进士》

“搭架子”的幕内答话者有时为出场的剧中人,此类答话由扮演者本人担任,如《武家坡》中王宝钏的内白;《四进士》中杨素贞的内白“异乡人好苦哇”。有的“搭架子”由后台专人担任,或由同剧其他演员兼任,声音效果则由乐队担任。

不知道这个戏曲行话,你敢声称自己是戏迷么?

▲《武家坡》

“搭架子”将一些不必要、可有可无的人物推到幕后,尽量在舞台上“精兵简政”,减少冗员,以保证主要角色有充分驰骋舞台、发挥技艺的余地。比如曲剧《小姑贤》中夸奖恶婆婆念经的邻家大娘以及《武家坡》的邻居大嫂,这些都是三两句话过渡剧情的临时配角,不必扮戏出场。

不知道这个戏曲行话,你敢声称自己是戏迷么?

▲《打严嵩》

特别是《打严嵩》这出戏,若让嘉靖皇帝出场,则需加上一大批内侍、朝官,那得增加多少仅为摆场面、可有可无的人物啊?

“搭架子”化繁为简,符合戏曲“虚拟性”的艺术特征,保留了传统舞台原本的优良基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上场人物,避免了人、财、物的浪费,可以很方便地表现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和情境,是节俭而又有效加快表演节奏的巧妙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