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佛語:人年紀大了更要自我肯定,做自己的主人

星雲佛語:人年紀大了更要自我肯定,做自己的主人

拜醫學科技發達之賜,現代人愈來愈長壽,因此形成高齡化社會。高齡化的社會,不但照顧老人是一大問題,社會的醫療成本也隨之提高。而另一方面老人太多,生產力自然降低,這都是國家的沉重負擔。面對高齡化社會,政府與人民應該採取些什麼措施?我們要如何才能幫助老人安度晚年呢?

所謂“高齡化社會”,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的定義,當一個國家65歲以上的老人人口占全體人口70%以上時,稱為“高齡化社會”;當比例超過14%時,則稱為“高齡社會”。

談到老人問題,“老人是寶”,老人的體力、眼力等各方面功能雖然退化,但老人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可以作為後代學習的榜樣,可以把智慧、經驗傳承給後代,所以“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實在不能輕視。

在佛教裡有一則“棄老國”的故事。有一個國的國王認為老人只會消耗糧食,對國家的發展毫無幫助,因此下令全國人民要把老人趕離國境,如果家中藏有老人,一旦被查獲,將會受到重罰。

有一位大臣不忍心把年老的父親遺棄,於是把父親藏在地窖中。有一天,敵國送來一份挑戰書,使用的文字全國無人能懂,後來國王昭告全國,哪一個人能認識這種文字,將有重賞。結果就是靠著這位大臣的老父親讀懂挑戰書的內容,並把文中的問題一一解答,化解了國家的危機。這時國王才發現,老人是國家之寶,不是負擔,也不是累贅。

不久前,我在網絡上看到一則故事,臺灣話叫作“歐巴桑救臺灣”,就是“老婆婆救臺灣”。話說在一輛公共汽車裡,一箇中學生趕著上學,急急忙忙下了車,座位上留下一個便當沒帶走。

同車的許多年輕人看到,只“啊”一聲沒有任何行動,只有一個老太太不顧旁人怎麼看她,大叫:“囡仔啊!你的便當喔!”這個動作、聲音當然引起了大家對她的側目,但是她不管那麼多,還是繼續叫:“囡仔啊!你的便當喔!”當然還是沒有人問起,中學生也繼續往前走著。

這時候,對街的一個老婆婆發現,很是關心,她遠遠地就說:“耶!你講什麼啊?”車上的老婆婆就說:“便當啦!那個囡仔的!”街上的老太婆一聽。說了一聲“喔”,隨即趕了過去。

於是車上的老婆婆把便當丟給她,她快步迎頭去追趕那個孩子。一瞬間,公交車已經開動了!

在這個故事裡,老婆婆對社會的愛心、關懷,有時候更甚於年輕人。所以,上了年紀的人,尤其是退休的老人,對自己要有信心,要讓自己越老越有雄心壯志,要想方設法創造自己生命的第二度春天。

例如:組織“松柏聯誼會”,交友往來;成立“銀髮族俱樂部”,讓身心有所寄託;參加旅遊活動,促進身體健康;倘若手腳動作還算敏捷,不妨做些手工藝,讓身心有所寄託。

我自己到現在還沒有感受到老人問題的嚴重,原因是我從小研究佛法、喜歡看書,憑著一點佛法的功夫,年輕人也能與我和諧相處。

也就是說,人一定要勤於讀書,要有智慧,即便將來老了,由於自己的智慧不老,一般人還是需要你。或者在年輕時候,能夠廣結善緣,為人服務,有了善名美譽,結的緣多,幫助的人廣,到了老來的時候,自然也會有人幫助你。

老人本身最需要的是親人的關懷與精神上的支持,家人應多陪同老人說話,而不只是定時提供足夠的飲食物品。過去中國家庭有所謂三代同堂,甚至五代同堂,但是由於社會變遷,慢慢地演變成小家庭。

現在新加坡反而提倡三代同堂,鼓勵兒女跟老人住在一起,因為老病時,最需要、最希望的就是有親人陪伴。

佛教講的地獄裡有一種叫“孤獨地獄”。所謂“孤獨”,就是身旁沒有因緣,沒有人喜歡跟他在一起,太孤單,太孤獨,也會如同生活在地獄一般。因此,如果我們讓一個老人獨自住在一棟房子裡,雖然每天按時供應三餐,不也如同生活在牢獄中一樣嗎?

現代父母辛苦養育兒女成人,但是兒女長大之後,都像小鳥一樣離巢而去,鳥窩裡沒有小鳥,老鳥當然會有忽然失去一切的感覺。所以,對於老人,不能只是供給物質,還要豐富他的精神生活。

現在社會上有幼兒園、託兒所,看起來今後社會要解決老人問題,也要成立“託老所”。人老的時候,喜歡講話,喜歡分享過去的經歷,所以最好有個聚會所,然後再有一些義工來聽老人講話,這也是一種發心!

我在年輕初出道弘法的時候,有一個自己覺得很好的習慣,就是喜歡聽老人講話,聽老人家眉飛色舞地講述過去。你只要點頭、稱讚,就可以交到很多老人朋友。

其實,一般家庭都會面臨老人問題,即使暫時沒有老人問題,自己也會有老的時候,所以年輕時就要想到老年,要懂得未雨綢繆。好比我們現在的社會保險,主要就是防備年老以後,沒有人孝養,因此年輕時繳稅,日後國家就會幫助你。

另外,針對老人問題,目前舉世對老人的醫療保健、社會福利、關懷照顧等,都在積極推行,就是一般民間也有很多慈善團體、公益團體投入關懷老人的行列,尤其針對獨居老人進行居家訪視、居家服務等。

佛光山目前在全世界辦有許多老人中心、老人院、老人公寓、老人學校等,平時指導老人做一些簡單的運動,促進身體健康,同時安排有下棋、打麻將等活動,還有各種才藝班,幫助老人通過學習,充實晚年生活。

此外,佛光山的慈悲基金會還設有友愛服務隊,定期或不定期地為孤苦無依的老人服務,內容包括居住環境的清理,為老人盥洗、洗頭、剪指甲、縫補衣服、增添日用物品,尤其教他們唸佛修行。

中國過去有“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的說法,現在看來不一定行得通。養兒不一定能防老,自己應該要有一些儲蓄,另外,老人要注意運動,要多走路,一天能走一萬步,那是最幸福不過的事。

尤其要培養自己廣闊的心胸,要能看到未來,甚至看到自己老、病死後的未來,讓生命充滿希望。

所以,關於如何養老,第四等的老人靠子孫養老,第三等的老人靠儲蓄養老,第二等的老人靠緣分養老,第一等的老人靠學問智慧來養老,最高等的老人,則是靠信仰養老。

一個人如果從年輕時就有信仰,老來自己可以看經、唸佛、禪坐、冥想,一樣可以在生活中“以佛為伴,以法為用,以僧為友”,甚至跟自己同樣信仰的老友必定會很親。

所以有信仰的老人不會孤單寂寞,有信仰的老人一樣可以活得恰然自得、豐富多彩。

總之,老人要自我肯定,要做自己的主人。只要自己有條件,現在的老人還是有很多生存之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