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第一课:什么是大学

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新生入学开始了,窃以为大学生的第一堂课应该叫做“什么是大学”,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大学,才能知道什么是大学生。

新生第一课:什么是大学

原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非有大楼之谓也。”那么,大师的标志又是什么呢?大师的标志不仅仅是他的学问,更是他的精神,他的生活方式,他的言谈举止中透露出的那种风骨气韵。这种精神,这种生活方式、风骨气韵凝聚成了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分明能感受得到、呼吸得到的气场,它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校园中。它不是那些可见的摆设,不是簇新的大楼,不是宽阔的柏油马路或高级轿车,也不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但比这些所谓“硬件”更能体现大学的品位。它像自然表情一样挂在每个教师和学生的脸上。在他们的每个步态、每个笑容、四肢的每次自然摆动中,都能体会得到、捕捉得到。

孕育大学气场的首先是大学精神。什么是大学精神?借用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先生写的碑文上的两句话,大学的精神就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说大学是一个自由思想、自由探索的地方。思想无禁区,我们不能在思想的领域画出一个圈子,写上“此地不得思考”。“独立之精神”是说大学必须具有独立品格,有独立于权力和金钱的自主性。在真正的大学,你能感受到学术的高贵、学者的尊严,感受到这是具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与外面的世界相对孤离的自主世界(虽然它仍以自己特殊的方式感应着外在世界的风云变幻),权力和金钱在大学里没有地位,因为大学的气场把它们拒之门外。这里的楼也许并不新、并不高,更谈不上富丽堂皇,但却有内涵,有定力,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学的气场还表现为一种生活方式,表现为知识人特有的优雅、从容和镇定自若。

新生第一课:什么是大学

大学是让思想自由游戏的地方,不能过多考虑各种现实的利害得失。在真正的大学,你总会看到有很多人躺在树荫下“发呆”,其实他们不是真的在发呆,而是在思考一些真正具有永恒价值的问题。思考这些问题的前提就是驱除杂念,进入类似参禅的心境。毋庸讳言,在当今中国的一些大学,你会感受一种完全不同的气场:一种权力的霸道和金钱的嚣张,一种暴发户的浅保你会看到来往穿梭的高级轿车在炫耀着金钱的诱惑,看到高楼大厦在炫耀着和学术无关的“政绩”,看到教师和学生步履匆匆地赶路,好像在追逐一个近在咫尺的目标。你会看到喧嚣的工地上轰鸣的机器声不仅赶跑了鸟儿,也赶跑了真正的思想和学术。

不能不承认,在这些大学中,大学的气场正在消逝。教授们没时间潜心研究,更没时间“发呆”,他们正在夜以继日地填表、跑点、申请课题、应付考核;领导们在紧急开会布置工作,准备迎接评估组的到来;本应作为公共讨论平台,反映学生对现实看法的橱窗和板报上,贴满了色彩斑驳的各色广告。

新生第一课:什么是大学

如今,大学精神濒临崩溃,大学的生活方式面临危机,大学的气场正在消散,在这个背景下,大学中的每一个人,都有通过自己的行动弘扬大学精神、捍卫大学生活方式,守护大学气场的责任。

“今天的习惯,就是自己明天的命运。我们也许无法决定自己的先天条件,但完全可以靠后天养成的优秀习惯,去改变自己的人生。”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送给每位新生八个字:管好自己,天下无敌。

“优秀习惯,可以让每个人终生受益;相反,坏习惯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人生。”谢和平提醒学生:不要习惯于“考上大学就可以松口气,可以放松自己上网打游戏、逃课睡懒觉”“上大学就是为了混文凭、找工作”的想法以及在父母呵护下形成的所谓“喜好”和“惰性”,而要努力培养自己优秀的习惯,珍惜在大学的每一天。

三点一线的不变空间、老师的千叮万嘱、占满所有时间的课程表是中学的特征;

而在大学,学生可以质疑老师,课程可以自由选择,同桌未必同班。一些教学一线老师希望学生们踏入高校校门后,尽快适应大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的转变。

在大学里面,老师并不是学术的权威,而是大家学习的伙伴。四川大学教师魏骁勇拿“做菜”比喻大学师生关系:“进入大学后,你需要在食堂吃饭,挑适合自己的菜。

而大学老师就是炒菜的师傅,请勇敢地告诉我们这些炒菜的师傅什么不好吃,或者你们喜欢吃什么。这样你们才能吃到更好的菜,我们的厨艺才能不断提高。”

新生第一课:什么是大学

小伙伴们,大学是你人生的新起点。奔跑吧,骄傲的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