睜大眼睛謹防「價格欺詐」「折扣誤導」「循環消費」等打折陷阱

睜大眼睛謹防“價格欺詐”“折扣誤導”“循環消費”等打折陷阱

打折優惠“誘”而不惠

消費者韓小姐被某商場“現金300換1000”的活動所吸引,花300元現金購買了一雙標價為720元的名牌皮鞋,因覺實惠便沒有主動要求1000元的優惠返還。幾天之後,她卻發現同樣的商品“打特價”,僅售290元,原以為得到了很大的優惠,沒想到還多花了10元。

劉小姐向消委會投訴稱,其在寶安某國際名店開業當天,按照一專櫃開業酬賓活動“購滿288元,可贈送在該櫃檯消費無購物限制的現金購物券300元”,付款後換取購物券時,營業員卻告知櫃檯購物券已發完,可改天再拿。但當過來拿時,櫃檯營業員卻以當天贈送的購物券已沒有為由,只給了14張限額購物券。劉小姐要求專櫃兌現原有承諾。

市民來電投訴稱在某商場四樓購買了一雙價值約220元的鞋,因該專櫃正在做“消費滿100元送20元折扣券”的活動,於是售貨員送了40元的電子折扣券,然而在使用時售貨員卻稱,購物未滿100元不能使用該券,必須購買100元以上的商品才能使用該券,且一次最多隻能使用50元的電子折扣券。但之前買鞋時售貨員卻並未如此提醒過。

抽獎返利暗含貓膩

黎先生7月28日在某百貨商場消費後,參加了該百貨六樓的抽獎活動(當天消費滿50元就可參加),並抽中了國畫大師張福生的真跡(當時標價3880元),黎先生在交了320元裝裱費後領到名畫,後經國畫專家鑑定,該畫並非張福生真跡,根本不值3880元。黎先生要求商場提供價值3880元的獎品。

唐先生到某百貨購物,其五樓的某皮具專櫃推出買皮鞋滿500元贈送該品牌牛皮皮帶的活動。唐先生通過買鞋獲得一條皮帶後,由於皮帶太長便剪去一節,卻從皮帶橫斷面上發現該皮帶居然是塑料製成。

消費者在某百貨商場開業當天(9月26號)購物獲延時返利卡,內有398元,當天用返利卡消費了168元,裡面還剩230元。當10月11日再次用返利卡消費時,卻被告知此卡已於10月9日到期,不能使用。而卡上並未標明使用期,商場的營業員、收營員也沒有一個人跟消費者說明返利卡的有效期。

謹防“虧本”促銷下的陷阱

據消費維權合作工作辦公室介紹,臨近歲末,在商家掀起的琳琅滿目的促銷高潮中,各種買送、換購、打折、特價、驚爆價、最低價、大甩賣等商業促銷活動花樣迭出。

雖然很多消費者確實在商家真實、合法的優惠讓利活動中得到了實惠,但部分商家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會利用信息不對稱和一些消費者貪圖小利的心理,在許多貌似“虧本”的誘人促銷活動中暗藏消費陷阱。此次消費提示,希望能幫助包括深圳在內的三地消費者“擦亮眼睛”明白消費,冷靜面對促銷。

聖誕網購提前火爆

每年聖誕前都會迎來一個網購狂潮,但今年這一採購高峰卻比往年提前了近半個月。來自網購平臺的監測數據發現,一進12月,與聖誕節日採購相關的商品交易量就迅速攀升,截至目前同比上個月增長了近40%。其中聖誕禮物最受網民青睞,烘托節日氣氛的裝飾品的銷量也在看漲。

在美國,11月、12月兩個月均是聖誕購物季,數據顯示,到目前美國聖誕網購的支出已近160億美元,同比增長3%。而在中國,今年的購物高潮比往年來得更早。

打折促銷六大“陷阱”

價格欺詐陷阱

一是虛構原價假打折。部分商家利用消費者喜歡購買打折商品的心理,隨意虛構原價,所謂的優惠也“純屬虛構”。

二是先提價再返利贈券。

三是低價招徠高價結算。在銷售一些價值不高的商品時,標低價吸引顧客,在結算時卻以高價收費。

折扣誤導陷阱

“買滿就送”、“買滿就減”、“買×返×”等是目前促銷活動中商家常用的手法,看上去優惠額度很大,但實際上附帶很多限制條件、計算複雜,消費者難以得到真正的實惠。

主要表現在:一是商品折扣名不符實。很多商家在推出“買滿就送”、“買滿就減”的活動中,將商品的價格標注為199、1999、19999等,同時提高小額商品的價格,消費者實際難以得到廣告宣傳中的折扣。

二是總折扣率難以計算。

三是全場低折扣誤導。很多商家用顯眼的字體書寫全場1-3折,實際上大部分櫃檯或品牌沒有宣傳所稱的折扣,甚至有很多商品根本就不參加活動。

四是返利使用限制多。

循環消費陷阱

返券活動中,商家大多對商品標價進行了“技術”處理,使消費者陷入循環消費中。

一是湊整陷阱。商家規定必須購滿規定額數商品才贈券,消費者為了獲得代金券,不得不買些東西湊整。

二是不找零用陷阱。代金券購物是不找零的,消費者為了避免損失,就乾脆添加一定現金購買標價高於所得贈券面值的商品。

三是消費額度限制陷阱。商家往往採取消費額度限制的方法,要求消費者在使用返券等時一定要添加現金,而且在比例上有不利於消費者的做法,使消費者陷於循環購物的境地。

規避責任陷阱

少數無良商家會藉機銷售偽劣質次商品,並以促銷售為藉口規避產品質量陷阱。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是換季商品促銷逃避“三包”責任。以低廉的價格銷售換季商品,消費者等到適合季節再用,耗盡了“三包”期限。

二是以獎品、贈品為名處理偽劣次品。將殘次品或劣質品當獎品,贈給消費者,並不提供發票、保修卡等質量保障憑證,或者註明“無償贈送,質量問題概不負責”,逃避產品質量。

三是甩賣偽劣滯銷商品。以打折之名推銷長期積壓的滯銷貨,並以“特價商品概不退換”為由拒絕履行“三包”義務。

免費服務陷阱

部分服務企業以免費品嚐、免費試用、免費拍照和免費贈送等誘使消費者進入商家設定好的免費程序難以自拔,這些程序的終端仍是有價消費。

安全隱患陷阱

商家開展特價、免費促銷活動,特別是超低價傾銷、限時搶購中,大量人流擁擠,容易引發哄搶、擠傷事件,也給小偷創造了作案條件,帶來安全隱患。

深圳特區報:“免費服務”掏走顧客15萬元

深莞惠三市消委會首次聯合發佈消費提示

免費服務為餌

黑手一步步伸向腰包

麥小姐在東莞的“××兒”連鎖機構花500元買了“魔力挺胸罩”並接受了商家極力推薦、免費贈送的3次胸部護理。每做完一次護理,美容師都順著所謂的病理邏輯,分析麥小姐的身體狀況,先說她營養沒疏通,誘其花32800元買了營養卡;營養有了又說沒有海綿體,又讓麥小姐掏了51568元;之後又花費23584元做了內分泌調理,緊接著又進行營養轉換、補充營養……一步步將麥小姐套牢,不到兩個月就花去15萬元,但麥小姐感覺身體並沒有什麼變化。

麥小姐向當地工商部門舉報。據查,該店經營範圍為“零售化妝品、美容用品、健身器材”,並沒有“美容護理、豐胸”一項,工商部門以超範圍經營對其進行了查處。但由於雙方未就美容效果具體約定,且效果無法界定,麥小姐的退款要求遭拒。

三市消委會提示,部分服務企業以免費品嚐、免費試用、免費拍照和免費贈送等手段,誘使消費者進入商家設定好的免費程序難以自拔,這些程序的終端卻是有價消費,如消費者做免費美容,當進行到一半時,被告知免費的只是服務,產品不免費或誘使消費者接受更高價的產品和服務等。

購物“滿百送券”

結果陷入循環消費

市民陳先生日前在某商場買了一雙220元的鞋,當時專櫃在搞“滿100元送20元折扣券”的活動,售貨員送給陳40元電子折扣券,隔日陳先生拿著40元電子折扣券到該專櫃買襪子,售貨員卻稱:“未滿100元不能使用此券,且一次最多隻能使用50元電子折扣券”。但買鞋時售貨員並未告知。

消費提示表示,返券活動中,商家常通過對商品標價進行“技術”處理,使消費者陷入循環消費中:如湊整陷阱,“很多‘滿百送券’的商品標價尾數接近滿百又絕不滿百,消費者為獲得代金券,不得不買些東西湊整;此外,代金券購物是不找零的,消費者為避免損失,乾脆添加一定現金購買標價高於所得贈券面值的商品。

虛構原價假打折

沒得實惠反要多出錢

韓小姐被某商場“現金300換1000”的活動吸引,花300元現金購買了一雙標價720元的名牌皮鞋。幾天後,發現同樣的商品在商場僅售290元,原以為得了很大優惠,沒想到還多花10元。

部分商家利用消費者喜歡購買打折商品的心理,隨意虛高原價,使消費者不但沒得到實惠,還可能支付更多現金。此外,有些商家的促銷幅度看似很大,“買××返××”,但實際附帶很多限制條件,計算複雜,消費者難以得到真正實惠。如買100返50,看上去是五折,實際上消費者最低獲得的折扣約是6.7折。而返利卡往往有使用時間、消費額度、消費範圍等諸多限制,但商家卻不明確標註。

消費提示

面對商家名目繁多的促銷和炫目的廣告,深莞惠消委會提醒消費者,冷靜面對促銷,科學理性消費,勇於依法維權。

一、堅持貨比三家,充分了解商品和服務真實的價格信息,防範價格欺詐。對同類商品價格、款式、功能多方面瞭解,選擇比較成熟的品牌,因為他們的營銷戰略比較成熟,出現價格欺詐現象的可能性相對較小。

二、冷靜弄清促銷規則,理性按需消費。面對超低折扣,高額返送券等誘惑,宜持謹慎心態,弄清實際的優惠規則,選擇能獲得最大優惠的消費方式,避免落入消費陷阱。

三、細心檢貨並索要票據,勇於依法維權,特別是對商家促銷活動中提供的贈品、獎品和特價商品,除防範三無、殘次品外,還應要求商家採取書面方式保證產品質量,並保留好相關購物憑證,發現權益受到侵害時,及時向有關部門投訴或申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