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在宁陵|这个村发现的文化遗址竟是商文化的母体文化之一?

老家在宁陵|这个村发现的文化遗址竟是商文化的母体文化之一?

乡愁是什么?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最好的载体是故乡。而村落是我们民族的根脉,是农耕文明的精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它是通向历史连接未来的“轨道”,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没有村落存在,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出发的,该走向何方。

“你家在哪里?老家在宁陵。”在豫东古葛大地上,留存、散落着许多古村落古民居。宁陵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些古村民居承载着葛天氏的乡愁、典韦的乡愁、吕坤的乡愁……,也留存着远迁他乡客家人的乡愁和根在宁陵留居海外华人的乡愁。

老家在宁陵|这个村发现的文化遗址竟是商文化的母体文化之一?
老家在宁陵|这个村发现的文化遗址竟是商文化的母体文化之一?

读史览志,以史为镜,明辨得失,温故知新。

苗 堂

地理位置

苗堂村位于东经115°33′64″,北纬34°37′66″。位于程楼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千米处。东至乔楼乡李伯引村,南接姜王庄村,西北连王小楼村,北邻王兆址村。

名称来历

明朝末年,苗岗苗进士来这一带占地,丁墙村被他所占,并盖一座祠堂,便取村名苗堂。

基本概况

辖苗堂、丁堌堆、徐河涯3个自然村,有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1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085亩。总户数有426户,总人口1900人。共有姓氏:贾、刘、王、李、徐、郭、马、许、孙、耿、杨、赫、张13姓,均为汉族。村民收入主要来源务工、务农、养殖和经商。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为主。有养鸡养鸭大户3户,养猪大户3户。有小学、卫生室各1所。县道桃(堌集)—苗(堂)路途经,南北走向,境内长0.8千米。

历史沿革

1949年属二区。1955年属程楼乡。1958年为程楼乡苗堂生产大队。

1960年5月睢宁合县,隶属睢县,为睢县程楼人民公社苗堂生产大队。1961年7月恢复宁陵县,为程楼人民公社苗堂生产大队。1983年12月为程楼乡苗堂村民委员会至今。

村名探秘

老家在宁陵|这个村发现的文化遗址竟是商文化的母体文化之一?

“丁堌堆”藏哪些历史密码?在宁陵县,有很多以“堌堆”命名的村落,在清康熙三十二年《宁陵县志·古迹》中还记载有很多,如丁墙堌堆、院主堌堆、楮堌堆、七星堌堆、焦堌堆、童饷堌堆等,与“陵”“岗”等地名形成了宁陵的地理文化标志。由于时代的变迁与洪水泛滥淤积及战祸等原因,如今以上很多堌堆已经不复存在,但志书所载的丁墙堌堆如今依旧存在,旧志载:“丁墙堌堆:在县南十五里”,并在堌堆遗址东侧形成了一个古村落,即今程楼乡丁堌堆村。

目前遗址处是村民孙明亮、孙明启、李传贤、李传强几家的责任田,以前每年犁地时,都要犁出好多瓦片、陶片,只是近几年才逐渐少了些。63岁的胡秀兰家还有一个当年公爹拉土时挖出的瓦罐,现在当了咸菜缸。经过文物馆鉴定,应为清代此处古村落的陶罐。

老家在宁陵|这个村发现的文化遗址竟是商文化的母体文化之一?

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证明,宁陵一带4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居住,而且是个人口比较集中、具有相当规模手工业作坊的地方。这是目前宁陵县发现最早的古文化遗址,不仅对研究宁陵历史发现,而且对我们研究豫东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及其二者的承接关系、商丘先商文化的起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重要意义。

宁陵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属华北黄淮平原的一部分,这里自古就有众多的丘岗、河流和湖泊。宋元以来,在黄河历次改道决口南泛、淮河支流冲积及各种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才形成大区平坦、小区地形起伏的平原面貌,海拔高度平均为30—70米。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美联合考古队在豫东地区对全新地貌演变情况作了测试和分析。日本学者铃木秀夫指出“大约在一万年以前,冰河期解冻结束,气温回升,旧大陆由狩猎向农业过渡,到距今八千年时,气温急剧上升,达到最高程度,一直延续到距今3000年左右方开始缓慢下降。其中黄河流域受赤道西北风北上的影响,在距今8000年至3000年左右,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3—5℃”。根据考古出土的古黄河象、犀牛、马、牛、鹿等动物化石,表明距今1万年前后,豫东一带曾是气候温和、草木茂盛、动物繁多的地区。考古学家俞伟超更指出“4000多年以前我国曾发生一次延续了若干年的特大洪水”,“如果4000多年前不发生这次大洪水,我国最初的王朝也许而且应该由东夷建立的”。这就充分证实了当时的地理环境给早期人类带来的影响。

老家在宁陵|这个村发现的文化遗址竟是商文化的母体文化之一?

首先,由于对水的需求,当时宁陵一带的人类沿河而居。远古时期,共水(今黄河)“是流经这一地区的最大河流”。但从原始社会至西汉时期,黄河水都是清澈的。这一带比较大的河流还有汴水、睢水、浍河、涡河等,由于这些河流都属季节性河流,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类是沿河流从下游向上游迁徙的。从目前豫东发掘的堌堆遗址看,都位于河岸的一侧,或距离河道不远的地方,最远处不过1.5公里左右。少雨或河流干涸季节,多雨河水泛滥,都势必造成这一带人类的迁徙。只有当人们发明了井以后才摆脱水对人类的威胁,使人们长期定居下来。

其次,当时宁陵一带的人类择高岗而居。当时这一带地层地貌可以概括为沼泽遍野、河流纵横、森草茂密、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古代宁陵的人类为防止河水的侵袭,这也是造成他们必须择高而居的客观原因。豫东一带的许多地名都留有×堌堆、×岗、×丘、×台,等等,都是因为古代人类常年在此活动,使本来的高土岗形成为高大的堌堆遗址。如宁陵县有丁堌堆遗址、黄岗寺遗址等。据丁堌堆当地的村民讲,新中国成立丁堌堆遗址处是高于地面约1米多的土岗子,土质较黑,堆积相当厚,后来很多村民盖房从上面拉土,堌堆才逐渐低了下来。

如今,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面积2000平方米。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洛阳考古所支洪远曾率领地、县文物考察队在此进行勘探、考察。经钻探,文化层厚约3.7米,分三层:第一层,深一米许,有灰土层,含有篮纹灰色陶片;第二层,深2米许,有黑土层,含有黑色和灰色绳纹陶片;第三层,深3米许,含有方格纹、篮纹灰色陶片,且有炭灰遗迹。这些陶片与山东济南龙山镇最早发现的黑陶器相似。据此,认为是一处内涵丰富的龙山文化遗址。由于遗址保存完整,1981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升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家在宁陵|这个村发现的文化遗址竟是商文化的母体文化之一?

根据考古专家在遗址中勘探拣到的大量陶片、器物如罐、盆、甑等可以看出,其中方格纹、篮纹灰色陶片较多,而且胎质细密,烧制火候高;绳纹陶片相对较少,胎质疏松,烧制火候低。灰陶采取轮制法,器表光滑,并装饰有方格纹、篮纹等。依据陶的特征、器物的形制,可以看出,丁堌堆遗址具有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特征。因其主要特征具有龙山文化性质,所以认定为是早期龙山文化。丁堌堆龙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是造律台类型文化,该遗址提供了追寻商文化渊源的重要线索,是商文化的母体文化之一,在考古中具有重要价值。

古迹遗址

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位于丁堌堆村西北角。

古今人物

刘圣训 副贡(举人副榜),一生思想进步,早期为维新派,曾支持康梁变法;后为革命派,同乔楼乡李新庙村秀才、同盟会会员李心梅等一道,从事反清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

刘 超 阳驿乡人大主席。

徐华鑫.1936年10月出生,天津南开大学教授。其著作多次荣获优秀成果奖。许延年.1935年出生,丁堌堆村人,曾任洛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1982年担任中国赴赞比亚医疗队队长。李家俊.曾任商丘地区行署专员。李家振.曾任周口市教育局局长。刘友志.某部队营级干部。徐国勋.曾任北京市丰台区成人教育局局长。

文明新风

好媳妇:张俊玲 张风阁

好婆婆:徐翠荣 刘春平 刘永连

文明户:贾玉东 徐国军 许延军

孝 贤:王培龙

村 训

尊总敬祖 不忘根本

孝顺父母 恭敬师尊

妯娌和睦 一门和顺

策划:何为

老家在宁陵|这个村发现的文化遗址竟是商文化的母体文化之一?老家在宁陵|这个村发现的文化遗址竟是商文化的母体文化之一?
老家在宁陵|这个村发现的文化遗址竟是商文化的母体文化之一?老家在宁陵|这个村发现的文化遗址竟是商文化的母体文化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