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由新人导演文牧野执导,徐峥、周一围、王传君、谭卓等主演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光凭点映场就收获了“炸裂口碑”,朋友圈刷屏,豆瓣9.0分高赞,猫眼评分更是直逼9.7,100%好评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制片方更是直接提前上映一天,也就是今天,《我不是药神》正式上映了。这可能是中国商业电影,最霸气的一次!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各种网络自媒体,一片盛赞,哪怕是在言论相对自由的微博平台上,大V们也是一边倒的夸赞声。所有人都在说,这部电影一定要去看!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看的是什么?是笑点?泪点?生死?是尊严!一个人,生而为人的尊严;一个人,面对生命的尊严。

影片一开始便是程勇(你们的山争哥哥饰)的前妻在律师面前对他说:“你在我眼里就不是个男人。”

家暴,离异,失去儿子的监护权,病中的父亲送养老院,中风病急而无法得到好的治疗,交不起房租,连所卖的产品也被隔壁小旅馆老板称为“你那个神油我用过,没啥卵用”。

潦倒的男性用品店草根程勇的人生困境归根结底,就是丧失尊严,即便如此,他还是因为儿子不想后爸给他买球鞋而沾沾自喜,在儿子面前,保留最后的一丝作为父亲的尊严,是他最大的追求。

影片的整体内容其实就指向一个问题:如何换取尊严?

“我不当药贩子,怎么养活儿子老子”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作为想尽早摆脱困境的神油店小老板程勇,没能靠卖印度神油养活自己和家人,却发现了倒卖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的巨大利润空间。哪怕面对的买家是一群白血病人,他也丝毫不手软,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就是为了挣钱。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就这样,靠“商机”和“冷血”,程勇很快用钱换回了基本的尊严。他能让儿子留在自己身边,能让老父亲得到及时良好的治疗,甚至赢得了女人对他的好感和感激。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我不干了,可那些没钱吃药的病人怎么办”

你可以说程勇胆小,也可以说他不贪心,在赚到第一桶金、走出生存困境后,听说倒卖“仿制药”是犯法的他,毅然决然的“功成身退”,哪怕病友给他送了超多锦旗,但这些都没有好好活着重要。

但是在团队散伙饭上,程勇再次失去了尊严。黄毛、神父、舞女因为鄙视他而离场,连懦弱的吕受益也走了。因为,他们觉得程勇只想到了自己,完全不顾那些没钱吃药的白血病人的死活。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想起派蒂史密斯的传记《只是孩子》里的一句书摘:在这一小段时空里,我们交付了彼此的孤独,又用信任填补了它。

程勇身上有吕受益的懦弱,也有他的作为父亲和丈夫的尊严;有神父的宅心仁厚但是无可奈何,也有他面对众生的勇敢;有黄毛的冲动,也有他作为儿子的歉疚;有舞女的卑微,也有她面对孩子的担当和坚强……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社会阶层日益板结的当下,金钱C位越来越牢固的当下,还有什么比曾经的“战友”更珍贵?

吕受益的离世给了程勇巨大的打击。在他的葬礼上,面对着前来吊唁的无数带着口罩的白血病患者期盼、无助的眼神,让他情绪崩溃,那逆流而上的主观镜头,全是自责和感伤。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他看到了太多白血病患者为了活下去的艰难与无奈,所以后来程勇干脆进价2000、售价500,从本省到全国的“倒贴式”售药,拯救了更多因为穷而吃不起药的人,这时候的程勇,成为了更广义的“英雄”。

所以,黄毛为了保护他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众多病友在审讯室却没有一个人“出卖”程勇。

一位老奶奶抓住了警察的手哀求:

“我生病吃药这些年,房子被吃没了,家人被吃垮了。谁家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

大家的目的都那么简单,只是为了尽量有尊严地活下去。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我不想死,我想活,行吗?”

除了程勇外,影片庞大的白血病群体自然是不可忽视的。

在昂贵的药物面前,需要终生服药的慢性粒白血病人们一年仅药物费用就要几十万。

这个数字意味着,除了经受生理上的痛苦之外,他们还要经受家人的抱怨,甚至离开,经受家人不堪重负的自责,以及许多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重压。

黄毛在得知自己得了白血病之后,担心家人承受不起医药费,所以选择离开,做了一个屠夫,他和程勇的相识,是因为他不想死,他想活着,所以“抢”了程勇的药。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我想活”,这是作为人,最朴素的呼唤,而廉价的仿制药,和昂贵的来自健康群体的同理心,是他们逐渐放大的希望。

对于濒死者来说,活,是一种自由的诉求,但是死,未尝不是。

影片中的吕受益没有药以后进入急变期,清创和化疗让他备受折磨。面对高昂的费用和极度的痛苦,他的妻子不无伟大地说:我们治!

最后吕受益看了一眼曾经的精神支柱——妻儿,最终笑了一下,选择了结束生命,他用死亡,来保留自己最后的尊严,所以他的笑是释然的。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迈克尔·哈内克导演的电影《爱》,当优雅老人艾玛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病痛的折磨一点点摧毁艾玛的身心和丈夫乔治的希望。在确定毫无办法之时,乔治决绝地抽出枕头压在了艾玛脸上,没有迟疑,没有悔恨。然后他平静地买来鲜花,一点点修剪,把花瓣洒落在妻子僵硬的身体周围……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当“施爱”与“处死”相提并论时,我们是否该思考,我们所谓的“爱”,是否是一种对濒死者的“施行”,以换取自己道德上的无瑕?

人是否有权利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在绝症和痛苦面前选择有尊严地离去?尽管安乐死或者协助死亡充满争议,但至少我们应该认识到,生命是一种权力,不是一种义务,死是生的一部分,而非对立面。

有时生的尊严,需要用死亡填满。

“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这种病没法治,你也治不过来。”

这句话是《我不是药神》中最经典的台词,张长林用这句话,直戳大部分人的痛点。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影片中却没有看到导演刻意描绘这种“穷”,只是在不经意间用那些脸盆的特写告诉你:贫穷,就像一层底色,涂抹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造成了影片中多数人的生命困境。

说的再多,都敌不过一次切切实实的贫穷重击。正如《银魂》里所说,有些人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可是人都是有尊严的,对于庞大的“穷病”患者来说,似乎没有办法在短期内摆脱困境,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是,在困境中葆有“尊严”,用生命价值,来维护最后的尊严。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在接受采访时,宁浩和王易冰对影片有这样的一段言论——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在“生命尊严”的探讨上,影片是成功的。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影片之所以口碑炸裂,“药”你好看,最重要的一环,是它在故事之外,铺开的关于“尊严”的探讨。

这样有逻辑力支撑的跌宕剧情,这样层次丰富的意义指向,自然能够俘获票房和口碑这两架鲜少并驾齐驱的马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是药神》的确如王易冰所说,影片“找回了尊严,做电影的尊严。

源于真实事件,很多人活命真的很难

《我不是药神》的成功,除了对“尊严”的诠释之外,还在于选择了一个超一流的“事件”。

影片的原型,是2014年抗癌药“代购侠”——陆勇。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对比之后会发现,电影将原型事件和原型人物做了适当的改变,使得矛盾更丰富,人物困境更复杂,从而延展了电影的意义半径,增强了电影的戏剧性和情感张力。

电影从原型事件的法理与情理的矛盾,死亡和生存的抗争,丰富到除了上述两者之外,兼有人的个体尊严和社会大机器之间的抗争。

电影中程勇本身没有患白血病,而他一波三折坚持卖“假药”的动机,就需要更强大的推动力去执行,同时也是电影更让人“感动流泪”的崇高感的来源所在。所谓的“社会英雄主义”在程勇的身上更具感召力。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从电影创作角度讲,相较于其他几个“英雄”,程勇这个人物身上承载的意义分量更大。所以编剧和导演必然将他刻画得更为丰富立体。程勇在影片中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每一次跃进都给予足够的动机,人物丰富的情感层次,递进式的成长过程,给演员提供了良好的发挥余地。事实上,徐峥的表演,是电影极大的一个加分项。

就在你对中国电影失望的时候,她翻身了

今天,《我不是药神》上映第一天,票房已经破2亿元,之后无疑会蝉联票房冠军。文牧野以新人导演身份跻身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片导演。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对照目前这个成绩,无论导演还是主演,对《我不是药神》都自信满满,自封“社会英雄题材电影”的名头,也让人不明觉厉。

《我不是药神》如此敏感的电影能够被搬上荧幕,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我们终于不用羡慕邻国印度,羡慕宝莱坞电影的“干政”能力。

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陆勇,不仅没有因为此案受到刑罚,反而改变了中国相关法律:价格昂贵的瑞士格列宁被19个省市列入了医保中。

从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到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我们终于有那么一部电影所选的“社会英雄主义人物”可以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了

当然,不可避免的,面对猫眼9.7的超高评分和100%的微博大V好评,有了不少怀疑的声音。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因为从电影本身的创作来看,本是喜剧电影,却显得“喜剧”不足。

除了徐峥前期的造型以外,最大的喜感来源,竟然是“神父”这个角色的慢条斯理和一本正经,与影片“犯罪”事件和动感剪辑之间所形成的反差。除此之外,影片一点也不“喜剧”,甚至特别“社会问题剧”。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这样矛盾丛生的社会事件,绝对上好的电影题材,显然《我不是药神》在影片类型定位上有些不伦不类:

做喜剧做得不够果决,做社会问题剧又舍不得抛开既有的喜剧卖点。

笑中带泪固然是更高级的喜剧,但是这种“泪”并不是行走在观影过程当

中,而是发酵在观影之后,细思之时。这一点,远看卓别林,近看周星驰。

同样表现草根小人物对抗社会大机器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和周星驰的《喜剧之王》,都是让观众全情去笑,出了影院眼泛泪光的喜剧电影。凭借深刻永恒的悲剧内核,彻底的喜剧形式,这种电影的生命力是持久的,无需印度神油。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作为“社会现实剧”,又显得力道不足,卓别林的代表作之一《大都会》中有一句很有名的字幕:头脑与双手的调停者,当然是心智!(The mediator between head and hands must be the heart!)

哪怕是《大都会》这样的神片,依然有声音出来理性反思:工人与资本家被喻为手与脑,也就为最后的握手言和铺垫了合理化的基础,然而这个“各打五十大板”的粗暴结局在今天看来,依然是相当犬儒和逃避的。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反观《我不是药神》的结尾,英雄与体制各让一步:程勇终于同意儿子去国外与前妻生活,自己去自首坐牢;国家将格列卫等抗癌药纳入医保。这固然是既保留鞭笞力度,又逃过审片制度的绝好方案,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结尾虽然政治正确,但实在有点滥觞。

山争哥哥:我不是药神,我只想体面地活着

有媒体恭维《我不是药神》是中国版的《素媛》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我并不认为这种基因求同式的说法是对《我不是药神》的夸赞。电影之所以是电影,在于导演创造视听语言和讲故事的责任。我们更期待艺术格局更大且心智更成熟的影片。

面对《我不是药神》这样一部国产电影,我们不能被热情和激动冲昏头脑,更要小心“捧杀”。

比盲目跟风送锦旗更重要的是,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困境、法理、人情,愿我们一边脆弱,一边理性,一边温情,哪怕贫穷至极,也要为自己的“尊严”储蓄,成为自己的“英雄”——毕竟,你对抗的是最强大的生活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