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46 岁的徐峥,又火了。

由他主演的

《我不是药神》从点映火爆到公映,票房及口碑于暑期档领跑,已成既定事实。

来谈谈它的主演。

除了像往常一样收获戏外的名与利,排山倒海式的肯定,也在向徐峥疯狂涌来:

人气急升——迷妹们空降微博超话,将其捧为 70 后中生的流量担当 " 山争大哥 "。

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真服了这届 " 戏精 " 网友(图片来自网络)

演技封帝——影片里主角身上复杂且细腻的反差转变,提前拿走全体观众心中的影帝奖杯。

是的,看过的人都在夸,和以往的喜剧形象比,徐峥这次真不一样。

《药神》不是纯粹的喜剧。

尽管开头仍会被长毛徐峥逗乐,那极具年代感的凌乱打结发型功不可没,到慢慢地被剧情感染,被角色抓住。

我们从他所饰演的药贩子程勇身上,看到了平凡的人性竟能透着神性的光辉,很难不会被打动。

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事实上,科班毕业、话剧出身的徐峥,能够把自己一贯亦谐亦庄的表演风格,圆融得恰如其分。

但他在《药神》里的形象,似乎并没有多大颠覆。

毋庸置疑,他已经迎来自己演员生涯的一段高峰。

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换个角度来看,徐峥作为演员,最聪明的地方就在于,始终在一类角色公式上,进行着加减乘除大法。

不信,你想想,程勇刚开始是个什么样的人?

卖壮阳药的老板,与妻子离婚的男人。

这边前妻吵着闹着要带儿子移民,那边房租与老爷子的医药费紧急催命,又把他逼得像热锅蚂蚁。

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再回忆下徐峥主演的大部分电影,无不是以这样的" 中年危机 "为开端。

《药神》后半段,靠倒卖印度仿制药发迹的程老板,有了钱办了厂,还要继续向投资人点头哈腰。

直接恢复到他最令人熟悉的专属样貌——

徐峥永远在大银幕上,表现着中产阶级的焦虑与无奈。

" 中年 "、" 中产 ",自然也是他角色身上,挥之不去的两大标签。

如果不计《疯狂的石头》等片的客串,徐峥快到35 岁,才正式出演电影男主角。

2007 年的贺岁片,《爱情呼叫转移》

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剧情设定挺爽,刚离婚的男人,用天使给的手机,艳遇不同美女。(不要问这样的天使在哪里,我也想知道)

本片作为常规的商业喜剧,最大看点围绕着 12 名类型迥异的女明星,如范冰冰、黄圣依、宁静等,面对光头徐峥如何表现自己的风情。

而徐峥扮演的徐朗,刚出场就满脸沉重地向观众,控诉着七年婚姻生活带给他的苦闷。

算是为日后的角色,定下了形象基调。

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经历了百花丛中过的一系列情感波折,男人在影片结尾蓦然回首,发现还是家里的老婆最好。

这样的幡然悔悟,也成为徐峥电影里所钻营的常见命题。

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爱情呼叫转移》一千多万的票房数据现在看毫不惊人,在当年却算表现良好。

不知道尝到甜头的徐峥,是否因此确定了自己的戏路。

徐朗,这一姓名,包括类似的中年失意男心态,将屡次出现在他接下来的作品当中。

非要具体展开去说,有房有车的徐朗,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平淡生活。

可他总觉得没劲,总想着逃离。

暗合大多数中产阶级男性的烦恼,或者说我等普通民众对于中产的想象。

之后的《人在囧途》到《港囧》,这几部影片似乎都在延续此路数,并宣告徐峥成了大银幕上不折不扣的" 中产阶级代言人 "

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为何独独是徐铮?

在大众眼中,他就是典型的上海小男人,戏里戏外形象气质吻合,事业春风得意,婚姻状况又总引来八卦。

或许是为迎合观众们的看客心理,离婚成了徐铮主演电影的常见桥段。

以及所有男人抗拒的秃顶大肚腩,反倒成了他不必遮掩的特色喜感。

其所扮演的中产阶级人士,通通都有 " 病 "。

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这种病,有钱还治不了。

正是因为有钱,日子缺少奔头,才得了如此" 欠折腾 "的病。

通通都很 " 坏 "。

要么虚伪算计,要么奸猾油腻,要么出轨找小三,要么违规违法的事都做。

时常徘徊在道德底线边缘,令埋下隐患的人生变得岌岌可危。

正如 " 囧 " 系列电影的开头,主角的事业危机与家庭危机,总有一个先登场,《泰囧》最狠,将两者拧成麻花一团上。

它是徐峥首次执导的影片,创下绝对的票房佳绩,更最大程度地展现,他作为导演的精明之处。

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不是巧合,这次的角色,仍叫 " 徐朗 "。

徐朗在《泰囧》中遭遇双重危机,一者来自家庭,妻子再也无法忍受工作至上的丈夫,提出离婚;

一者来自事业,死对头同事紧跟不舍地与他争夺产品授权,火上浇油。

两头夹击的焦灼感,如何解决呢?

引入宝宝强这样的 " 傻嗨拍档 ",动不动像个麻烦炸弹炸得人面目全非,逼得主角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绝望。

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这段我也就笑了 100 遍吧

观众本来对品性充满缺陷的徐朗心生厌恶,看着他一度被折腾到崩溃,难免又会产生感同身受的同情。

也自然而然撕碎戏里戏外徐铮的精英形象,完成让其疯狂出丑的恶搞仪式,继而达到喜剧笑果。

在徐铮拍的电影中,中产阶级的病症到底怎么治,他其实给出了答案,那就是需要更大的危机。

所以像宝宝强带来的那些麻烦,就不再纯粹是麻烦,反而似一味药引。

发现没?徐朗们从来不直面最初设定好的生活危机。

只需踏上叛逃庸碌日常的刺激之旅,只要在不断袭来的闹剧中释放压力,以毒攻毒,以危机平危机。

家里那些个 " 鸡毛蒜皮 ",根本不叫事了,自会跟着迎刃而解。

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因为小陶虹的出演,这一幕才有了真实的感动

男人都爱做的美梦,被他拍成了电影。

徐铮之所以能够成功塑造中产阶级形象,正是因为他吃透了这类人的心理:

我焦虑我苦闷,卡在瓶颈期的安稳日子过腻了,连看自己的老婆都成了怪物。

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她们不是代表着柴米油盐的世俗枷锁,就是 " 不能理解我为这个家,到底付出了多少心血。"

同样由徐铮参与编剧的《港囧》,将其展现得尤为明显。

" 倒插门 " 的徐来渴望与初恋情人打上一炮,以求解决自己多年不孕不育的问题。

结果当然是以失败告终。

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又是经历了一番千辛万苦的折腾,终于来到关键时刻,发现老婆才是真爱的徐来,刹住了车。

类似的影片结尾,徐铮往往会从广大男性同胞的 " 花花肠子同盟会 " 中,跳出来。

像个清醒的局外人一样规劝大家,或许也是为了让电影符合传统主流的价值观:

你的生活出现了问题,别在你老婆身上找原因。

你的 " 病 ",关键是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初心。

你的 " 坏 ",反而因为有家庭兜底,才没酿成大错。

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无论是徐朗还是徐来,我们很容易把他们当做徐铮在大银幕上的分身。

他可以安心做个俗(烂)人,过足出轨的瘾,排练离婚的戏码,通过闹剧寻找刺激,在结尾进行自我反省。

并且永远大团圆收场,贤惠大方的妻子总会原谅," 爽够了能回家 " 的他。

然而这些不过是按照观众对他形象的预期,进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表演。

戏外,除了出演套路化喜剧赚大钱,徐铮也没放弃寻找能 " 挠到自己痒 " 的角色类型。

《无人区》,为饰演律师减重过 20 多斤,试图去贴合人物设定的 " 外型俊朗 ":

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催眠大师》,需要绷紧神经去演的悬疑向正剧:

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幕后玩家》,密闭空间内情绪起伏极大的独角戏,对谁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从这些非徐铮主导的影片来看,他始终没有放弃 " 折腾 " 自己,甚至危机搞更大,折腾得更狠。

演员、导演的身份外,徐铮还是个出色的监制,在挖掘、支持新人导演和演员方面,他做的不比老搭档宁浩少。

雷佳音就是他推给宁浩,才有了《黄金大劫案》的 " 小东北 ",如今终于蹿红的 " 雷大头 "。

《火锅英雄》《超时空同居》《我不是药神》等等,几部在各自类型领域进行突破的片子,都与他有着密切的联系。

完全可以腆着肚子,躺下数钱的徐铮,面对自己正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很难讲不存在什么焦虑与不安。

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属于他的 " 中产阶级病 ",看似唯有电影可做解药。

躲在其中,刺激与宣泄,反省与救赎 …… 能缓释多少,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生活不是电影,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轻易迎来大团圆,那些电影里回避的关键性问题,到了生活中仍要直面。

小十君记得看《我不是药神》的某个花絮,里面徐铮要演一场情绪失控的哭戏,有些困难。

他说自己很少演哭戏,导演是他的话,能避免就避免。

因为他不愿意面对众人,完全暴露脆弱。

丑态可以,脆弱不可以,尽管在大银幕上拿着自己的人生调侃做戏,徐铮也没忘记戴好演员的伪装面具。

调侃自己的人生入戏,徐峥的“病”还有药治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