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彝族与四川彝族有什么区别?历史上彝族名人都是云南的吗?

哉避zJC47336

清代、民国的时候,是没有“彝族”这个范畴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土司或者族群,其中最大的部分叫

罗罗(倮倮),其他还有撒尼、散民、母鸡、子君、乡坛等等等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科学的方法指导民族识别,来指导民族识别。这个过程中,许多学者深入当地,考察他们的自称、语言的特点、历史上迁徙的过程,于是就建立起了彝族这个范畴。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发现云南有这样一个村,四川有那样一个村。他们不知道彼此,如果碰到彼此,会觉得对方的语言、文化、日历和自己很不同。但是,民族工作者发现,他们的语言其实有共同的源头,他们的迁徙神话有很强的亲缘性。那么,学者渐渐就会发现,云南这一支其实是从四川那一支迁出来的。于是,学者就把这些迁徙出来的各支“分舵”归到一起;汇合起来,就是我们说的彝族。

事实上,不光四川、云南有彝族,他们一路向西南发展,所以贵州、广西也有,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分布。(参考马长寿等学者的彝族史研究。)

这一做法在当时是比较科学的。这表示,我国民族工作者,在具体进行民族识别的过程中,放弃了斯大林提出的四大标准,即一个民族要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论断。 根据我国西南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民族划分(参考王文光、李艳峰《当代云南彝族识别的回顾与反思》)。

当然,这样一来,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家会发现云南彝族和四川彝族差别很大——这就像我们觉得南洋华人和内地汉人差别很大。这是比较正常的。


在野武將

  在我国历史上伟人龙云、卢汉都是彝族,他们都是云南人。而现实中,云南和贵州彝族与四川彝族在服饰、语言、日历上都完全不同,就连民族文明程度都有差异。历史上彝族出了不少文人也大都是云南人。同一个民族,四川彝族同胞和云贵彝族同胞两者之间为何存在这么大差异?  

  彝族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1975年,在云南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境内发现了距今800万年前的拉玛古猿。拉玛古猿正处在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是“正在形成中的人”,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元谋县发现了生活在170万年前“元谋猿人”的化石,它是迄今为止所知亚州大陆最早的原人类。

  四川的彝族同胞和云南、贵州的彝族同胞区别非常大。记得欧洲人看到大凉山彝族,觉得有高加索血统。特意写了本书,寻找失落的世界。

  

  传统上认为彝族是有羌族南下形成的。但是基因证实了四川大凉山彝族有南亚血统,f2达到40%,棕种人的基因,比例很高。因此有理由认为大凉山彝族来自于印巴地区古老民族,后来加入汉人和小黑人基因。而云南彝族的基因构成和汉族无异,都是o。

  四川凉山地区同样存在非常顽固而发达备至的种性制度,联想到南亚种姓制度,更佐证了来源于印度的说法。大凉山彝族黑彝居多,是统治阶级。由于历史上彝族是奴隶制社会,一直抓汉人作奴隶,这些人的后代是白彝。

  彝族是个有文字的民族,古彝族文字比汉字的历史还要悠久。而且,北方草原上的刻画文字都可以用古彝文解读。

  

  网友也有自己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云南彝族和四川彝族压根就不是同一个民族,云南的彝族也根本不是同一个民族,当年我们的老人说的,中国划分民族的时候没法全划分为彝族,然后每个地方的不一样,就说有不同支系,其实不是,咱们不说其他的,一个民族起码首先语言要相通或者至少相近,在云南彝族同胞能听得懂白族的语言,却压根听不懂四川彝族的一句话,这在语言基础上就不是一致的;另外一点,民族风俗习惯也不一致,云南的彝族是勤劳的象征,在云南听到彝族同胞没有鄙视和不舒服,是觉得豪爽,能喝酒,能唱歌,能跳舞。当然因为一些历史原因,也许经济不太发达,但愿意学习,现在已经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但四川彝族得形象就是各位经常所说的那样,我在此不方便说。最后一点是代表民族特色的服饰,云南彝族和四川彝族的服饰压根不是同一类型。所以,我觉得谈彝族的时候不应该将云南彝族和四川彝族混在一起,并非说不认同四川彝族,而是这从最开始就分的不是很合理,为什么现在如此高度文明的今天还要继续犯下去!就因为一首56个民族的歌吗?

  

  观点二:大约六七千年前,青海一代的古羌族有一小支南下迁徙到了现在的昭通巧家一代,所以彝族是古羌族的后代。彝族的祖先是苏幕遮,经过了十几代的发展壮大,有了彝族的共祖,伟大的阿普笃慕,洪水泛滥毁坏了彝族人的家园,笃慕便分配他的六个儿子分别像六个方向迁徙开疆拓土,老大慕雅热向西,也就是凉山一代,老二向金沙江,老三向西南,也就是楚雄大理一代,老四向南,大概红河一代,老五向东南,大概广西一代,老六向东,贵州一代。这就是彝族六组。经过几千年发展,各个地方彝族又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方言),习俗,服饰文化之类。总的来说,昭通的彝族是最接近上古彝族的。凉山彝族应该是最大的一支,叫撒梅,楚雄的彝族主要有纳苏、乃苏、那罗。石林的彝族叫撒尼,玉溪红河的有阿细、尼苏也就是花腰彝族。这和汉族根据地域方言不同分为东北人、山东人、广东人是一样的。

  观点三、我也是彝族,彝族分为黑彝族、白彝族、红彝族、花腰彝族。黑彝族地位尊贵,但不是以皮肤颜色区分,古代黑彝族属于奴隶主、部落首领、将军等,红彝族次之,古代属于家丞一类,白彝族和花腰在古代都是奴隶和士兵。彝族形成于云南中西部地区,其祖先部分可能来源于中亚,属于小亚细亚人种,后和云南本土蛮人结合后形成古代彝族部落。秦始皇时期,派徐福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提出需要带3000童男童女到海外仙岛寻找,始皇帝便从西南彝族地区拨给3000童男童女让徐福带领到海外寻找仙药,徐福带领一干人东渡日本。这些带去的彝族又与日本当地倭人结合形成日本人的祖先。至今日本人与彝族人还有很多相似习俗和语言文字。如日本人的盂兰盆节与彝族火把节,日本人崇尚太阳神和火神,彝族也一样。日语中火、太阳、老虎等的发音与楚雄地区彝语的发音一样……后经DNA检测,至今日本人与西南地区彝族的DNA部分序列完全一致。  

  观点四、这是个很没有学术性的问题!第一,行政区划与民族分布,没有必然的关系,不能等同。第二,彝族支系众多,讨论各支系的异同,主要看其语言、习俗、服饰等,并不以省界来区分。云南滇西北的彝族(永胜、宁蒗等地),与四川凉山彝族,相似性大于相异性。第三,即使以云南省内而论,乌蒙彝族,哀牢彝族,红河彝族,这些地域的彝族,各种支系众多,其异同不能一概而论。

  观点五、彝族主要聚居于云贵川,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其族源为西北地区的古羌氐人,后有一支系南下与滇东北、黔西北、川东南地区的土著部落融合,形成了早期彝族先民,并长期统治该地区。

  彝族始祖笃慕生了六个儿子,分别叫慕雅枯、慕雅切、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其六个儿子成人后分别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并发展为武、乍、糯、恒、布、默六部,史称六祖分支。

  武部落慕雅枯和乍部落慕雅切率领部落沿普渡河流域发展,直达现在的滇南和滇西一带;糯部落慕雅热和恒部落慕雅卧沿金沙江流域发展,进入今天的大凉山及云南昭通一带;布部落慕克克和默部落慕齐齐则向贵州境内发展,进入了毕节、六盘水、安顺、兴义及广西隆林,云南宣威等地,并成为该地的实际统治者。

  要说到三个地方的不同,区别还是挺大的,虽然都是同族同宗,但由于在长期封闭的环境中相互之间交流越来越少,就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的一些独特风俗习惯,而且还借鉴以及融入了各自迁徙地的其他民族文化,最终演变为本民族内部的特有文化,相互之间就产生了文化差异。

  但要说到彝族历史名人,各个支系都有,不仅仅是云南,贵州也有很多,比如说奢香、济火火等。而现在的名人各个地方都有。

  总之,彝族是我国多民族家庭中重要的一个成员,正是由于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差异,才形成了灿烂中华文明的多样性,才使得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熠熠生辉。


记录世界


区别非常大。记得欧洲人看到大凉山彝族,觉得有高加索血统。特意写了本书,寻找失落的世界。

传统上认为彝族是有羌族南下形成的。

但是基因证实了四川大凉山彝族有南亚血统,f2达到40%,棕种人的基因,比例很高。因此有理由认为大凉山彝族来自于印巴地区古老民族,后来加入汉人和小黑人基因。

而云南彝族的基因构成和汉族无异。都是o。

凉山同样存在非常顽固而发达备至的种性制度,联想到南亚种姓制度,更佐证了来源于印度的说法。大凉山彝族黒彝居多,是统治阶级。由于历史上彝族是奴隶制社会,一直抓汉人作奴隶,这些人的后代是白彝。

彝族是个有文字的民族,古彝族文字比汉字的历史还要悠久。而且,北方草原上的刻画文字都可以用古彝文解读。


鹰的家园

云南彝族和四川彝族的区别首先是服饰,云南的服务非常艳丽颜色特别多个人认为是因为云南有众多民族的原因,服饰上互相借鉴,而四川彝族的服饰就比较稳重典雅,以三色为主。

其次就是语言上两个地区的语言沟通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实际上我认为这跟汉族人的方言也差不多,比如广东人和湖南人他们实际上不也听不懂对方再说什么。

文化上云南彝族汉化度很高,很多云南彝族基本上已经不会说彝语,最大原因也是因为改土归流的原因,强制性的一些汉化。而四川彝族汉化很低,彝族文化保留完美,在节日习俗没有一点汉人的影子,原因就是四川的彝族在外族侵略中几乎都挡住了外族的侵略,外部文化冲击小

然后就是五官上,云南貌似并没有黑彝白彝的分发,却有花彝红彝等分发,而四川彝族有慈莫 黑彝 白彝 阿加 奴隶等分法,这些首先用血统划分开来的,然后是地位分出来的,慈莫是地方管理的官五官与白彝一样 ,黑彝是奴隶主,五官多数呈现鼻子高而大,眼睛囧囧有神,头发微卷等特征。白彝是平民,部分权利跟黑彝一样大,五官跟黑彝差不多五官多数类似新疆维族。阿加是一种奴隶,又比奴隶稍微自由一点的等级,五官上类似汉人又类似白彝,主要原因他们的来源来自汉人部分来自失去父母或被家族抛弃或者跟汉人通婚的白彝,最后就是奴隶大多都是来自汉人或者周边一些非彝族的民族,五官基本上就是汉人的样子,奴隶人数在凉山有很高的比例,占整个凉山彝族近百分之三十到五十左右。现在也称呼他们为白彝毕竟现在是人人平等的时代。而云南彝族多数是汉人的模样这个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毕竟云南是个多民族混居的地区。

等级的分化,云南彝族好像没有三六九等的看法,但是把彝族分为红彝 青彝 花彝等等,主要原因是因为服饰的不同,而凉山彝族把彝族分为慈莫 黑彝 白彝 阿加 奴隶等,其中黑彝又分“诺本”“诺比”白彝分“曲比”“曲本”,不同等级是不会通婚的。

文字 云南彝族现在用彝族文字的很少基本没几人认识了,与四川彝文对比云南彝文字是睡着的到字体是一样的,而四川的彝文使用率还是很高的,因为毕摩要诵经,经书内容都是彝文,美姑县就有达七千毕摩,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数据,详细数据估计更高

社会习惯 云南彝族与汉人的生活方式估计差不多,个别节日与汉族有差别,但大体与汉人无异。而四川彝族采用家族制度,只有是一个家族一个姓氏的就是兄弟就是朋友,不管认不认识,结婚丧葬都要随份子钱,在解决两家矛盾事情上四川习惯用彝族自己的习惯法,就是彝人自己法律法规,在四川彝区国家法和彝族习惯法是并相使用的,所以相比两个地区,四川彝族更团结一点

名人,历史有名的彝族是龙云 卢汉 奢香 小基丹等,龙云虽然生在云南昭通但是实际上他是四川金阳人彝名纳吉乌撒,他的后代来金阳祭祖这是不变的事实,奢香也是四川彝族后嫁到贵州

四川彝族和云南彝族都是一个民族,只不过云南彝族地势复杂,民族众多又多次被外族冲击,导致如今的云南彝族汉化度高服饰差异大


沙马石一惹

  彝族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1975年,在云南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境内发现了距今800万年前的拉玛古猿。拉玛古猿正处在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是“正在形成中的人”,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元谋县发现了生活在170万年前“元谋猿人”的化石,它是迄今为止所知亚州大陆最早的原人类。

元谋猿人化石

1960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在丽江漾弓木家桥同一地点,发现了已属于人类“智人”发展阶段的“丽江人”化石1965年、1970年和1972年先后三次在西畴县城东南半公里处的“仙人洞”中,挖掘、清理出已接近 “现代人”而尚处于“晚期智人”发展阶段的“西畴人”化石。1961年、1975年分别在路南附近及板桥街、呈贡东北11公里处龙潭发现了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1980年初,又在昆明市呈贡县南发现了属于“全新世”已进入了“现代人”发展阶段的人类化石,被定名为“昆明人”。经专家鉴定,“昆明人”至少已有了上万年的历史。从获得“昆明人”化石的同一文化层内存在的其它考古遗迹进行分析,证明“昆明人”时代已经进入了“新石器”发展阶段。



昆明市博物馆珍藏的“昆明人”头骨化石(含下颌骨)

此外,在洱海地区、金沙江中流地区、滇池地区、澜沧江中上游地区、滇东北地区以及红河流域等地均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

  在贵州,1964年,在黔西县沙井视音洞发掘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这是我国长江以南解放后发现的最大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打制石器总数在3000件以上。1972年冬,在桐梓县九坝的岩灰洞出土了“桐梓人”化石。1973年,在水城特区的艺奇又发现了“水城人”。1975年冬,在兴义县的顶效又发现了“猫猫文化遗址”,经鉴定属“新人”阶段。

  在四川,1951年修建成渝铁路时,在资阳县的黄鳝溪发现了距今数万年至十余万年的“资阳人”头骨化石。

  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在西南各地的普遍发现,充分证明了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而彝族也是这块土地上最古老的居住民族。在今天西南地区的金沙江中上游南北两岸、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城和乌蒙山、哀牢山、无量山三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彝族先民居住。见于历史文献记载,远在黄帝部落的玄嚣、昌意二部南迁进入岷江、雅砻江流域时,就与彝族部落“蜀山氏”相接触。《尚书——牧誓》载,周武王伐纣,在牧野 (今河南漠县)誓师时,蜀国就带领其亲属 “龙”系统的部落参加伐纣。与此同时,各地的彝族先民建立了一些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制国家古滇王国、古莽国、夜郎国等。

云南博物馆牛虎铜案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今天西南各地彝族都普遍传说洪水泛滥之后,笃慕繁衍了彝族,大家都认为笃慕是民族的共祖。彝文典籍中大量记载了笃慕的活动。既然洪水泛滥之后的笃慕——六祖也成为了全民族认同的历史事件,那么,无可否认,这是古代部落分化或部落战争的折射和沉淀。而且,在彝文古籍中记载了彝族最先的原始民族是哎氏民族。《西南彝志》卷三有“哎哺九十代”的记载,具体叙述了19个哎氏族,2个哲米氏族共212代的父子联名世系。哎哺氏族的后裔希慕遮,汉文记作“孟哲”,其31代才是笃慕。此外,凉山彝族还传说彝族上古有12个王朝,其中11个王朝是母系王朝。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由于彝族各部的迁徙对流以及交融,作为民族共同体称谓——“夷”便出现了,以后的汉文文献均以此作为对西南地区彝族的称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和地主制再到官僚资本主义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程。公元8世纪,“南诏国”的建立,标志着彝族历史上奴隶制的最高发展阶段。但在彝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一直发展不平衡。奴隶制、封建农奴制、封建地主经济多种社会形态并存,解放前二段时期内,还有官僚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形态。同时,彝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既不断吸收、融化其它民族如氏羌等;又不断地发生分化,形成了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哈尼族、拉枯族、基诺族等,有的还融合进汉族中去。

彝族先祖“阿普笃慕”半身雕像

  千百年来,彝族人民与周围其它兄弟民族一道为保卫祖国的边疆,缔结多民族的国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明朝时期,云甫巍山彝族左氏土司三次被明王朝征调,参加有关巩固祖国统一的战争。一次是明洪武中,左禾被征调参与明军将领傅友德、沫英的征伐活动;一次是明永乐宝德时,左佩被证调参与了明军将领蒋贵、王骥“三征麓川”(今德宏地区)的军事活动,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一次是明嘉靖年间,蒙化土知府左文臣被征调参与从征元江之役,左文臣因此染瘴而死。历史上,不管中原地区是统一,还是分裂,西南地区的彝族始终心向祖国,反对分裂,即使是南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建立了民族国家,但与唐王朝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唐王朝在大汉族主义的支配下发动天宝战争之后,南诏王阁罗凤仍收拾唐朝阵亡将士尸体“祭而葬之”,又特地在王都太和城立“德化碑”,表朋叛唐不得已,决心“世世事唐”之意。特别是近代以来,彝族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入侵予以坚决的打击,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1900年春,今怒江边境片马地区茨竹寨彝族土把总率兵抵抗英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壮烈殉国。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期间,不少彝族仁人志士参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行列。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彝族人民踊跃参加革命,为民族的解放以及中国人民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彝族人民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50年代的抗美援朝和70年代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争中,许多彝族儿女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彝族小叶丹头人与刘伯承歃血为盟 画

  同时,彝族是一个文化灿烂的民族。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个方言区。这六大方言之间有一定的差别,但也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从语言方面看,辅音有清浊的对立,元音寸般分松紧;韵母主要由单元音构成,鼻韵尾和塞音韵尾罕见;声调一般是3-4个。从词汇上看,固有词多,借词少;单音节词以及在单音词根上构成的复合词多,多音节的单词少;四字格的联绵词较丰富。从语法上看,词序和助词是彝语语法的主要手段,屈折形式是其辅助手段。彝族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十宾语十谓语。数量词和形容词的修饰一般让位于中心词之后,有比较丰富的量词。动词、形容词重迭表示疑问,一部分动词有自动和使动的区别。彝族文字历史悠久,据记载公元前21世纪,哎穆穆氏传到第十代,出现了坝博耿奢哲和密尼么二人,创造了彝文。彝族人民正是运用本民族的文字写乙浩如烟海的典籍,秦汉时期称“夷经”,晋朝时称为“囊文”或“锤书”,近代称“夷书”。1981年,据统计,仅北京图书馆、民族文化宫和申央民族学院所藏的彝文典籍就有1000多册659部。滇、川、黔、桂4省区国家收藏的彝文典籍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万册之多,其它散藏于民间的更是难以计数。这些彝文典籍广泛涉及到彝族历史、文学、哲学十天文历算、医理药理等方面。

昆明禄劝张永康老师书(罗婺部)

  彝族人民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据文献记载,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的彝族参加了武王伐纣行列,并在誓师大会上表演了一套“执仗而舞”的武舞。到了汉代,这种舞蹈传入了内地,取名日《巴渝舞》,魏改为《昭武舞》,晋改为《宣武舞》,成为了中原王朝用于颂扬祖先武功的专用舞蹈。唐朝时,公元800年,南诏王异牟寻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南诏歌舞团在京城长安磷德殿为唐德宗演出了“南诏奉圣乐”。为舞蹈伴奏的乐器有筝、箜篌、铜鼓等。南诏国内彝族民间歌以大众化的"打歌"最为流行。今天我们尚能看到那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跌踏舞”、“烟盒歌”、“左脚舞”、“三弦舞”等。彝族人民有着悠久的歌唱传统,男女老少皆喜歌唱,开口而歌,一唱而和,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各种仪式中都要赋诗歌唱。他们善于用诗歌和音乐表情达意,以自己创造的诗歌艺术作为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工具和斗争的武器。他们的民族历史以及生活经验也无不用自己的诗歌来保留和传播。诗人何其芳曾称赞彝族民歌“很有特别的色彩,就像在辽远的寂寥的山谷中忽然出现的奇异的迷人音乐”。

罗婺支笛脚舞

  历史上,彝族人民同其它各族人民一道开发了祖国的西南地区,并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秦王朝时修筑了“五尺道”,汉朝立国之初,关闭了这条商道,但西南地区的彝族商人仍在这条路上进行民间贸易交往,把蜀地特产拘酱,即今天西南地区特产的胡椒酱经贵州地区贩卖到广州。在这条商道上还进行奴隶的贩卖活动、这条古商道叫南夷滇池道。随后汉王朝又在彝族民间商业交往的基础上开通了从今天的四川宜宾南下经石门(豆沙关),至朱提(昭通),南下威宁、安顺、广西等地直达广州的商道。当代学者所言的“南方丝绸之路”也是彝族人民开通的。据记载,汉武帝派张赛出使西域之时,就在今天的伊朗等国见到了彝族商人经缅甸、印度等转运而去的彝族地区特产“邛竹杖”。特别是在汉光武帝年间,滇西彝族哀牢部内附设永昌郡后,保障了中西交通的畅通。随后的历代中原王朝正是通过以上这些通道经营南中地区,从而也就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彝族地区的一些经济作物、畜牧产品如香料、建昌马、凉山马、乌蒙马、德昌牛等通过以上通道源源不断地输入内地。内地的经济、文化的影响也是通过以上主要通道辐射到西南地区的。

  彝族地区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流经川、滇的金沙江及其支流奔腾于滇东北、滇北、川西南、川南彝族地区,蕴藏着巨大的水利资源。彝族地区不仅盛产煤、铁,也是我国有色金属的主要产区之一。我国著名的锡都个旧是彝族第一代工人阶级成长的摇篮。大、小凉山、黔西、滇东、滇南各彝族地区,盛产金、银、铜、铝、锰、锑、锌等数十种金属矿藏。彝族地区分布着广菱的森林,既有云南松、马尾松、云杉、泪杉、油松、青冈栗等建筑用材,也有漆、樟、茶、木、棉等经济林木。在广阔的森林中盛产野生动、植物和鹿茸、麝香、熊胆、茯苓、三七等贵重药材。

现大多高海拨的彝族聚居区

  解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按照宪法的规定,在彝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地方。到1990年止,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彝族聚居地方,成立了彝族自治州2个、自治县8个或包括彝族在内的自治州1个、自治县11个。自治机关根据彝族人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具体情况,按照法律规定制定了单行条例,充分保障了彝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56个民族合影图

更多罗婺彝族文化请长按以下图片并扫描关注我们!


奥巴马142865119

彝州楚雄,彝人家园。在这块神秘撩人的红土地上,有一个因梅葛文化而名扬海内外,被誉为彝州文府、梅葛故地的地方,这就是中国彝族梅葛文化发祥地--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马游坪。

远古的时候没有天,

我们来造天;

远古的时候没有地,

我们来造地……

这是姚安彝族梅葛中的创世开篇语。梅葛,内容包罗万象,几乎反映了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梅葛”一词是彝语的音译,彝语“梅”,意为“嘴、唱、说”;“葛”,意为“过去”、“历史”、“回转”。把“梅”与“葛”连在一起解释,就是“唱说过去”、“唱说古今”之意。

在大姚、姚安一带彝族中,把运用来唱述过去历史的一种民歌曲调,称之为“梅葛调”。“梅葛”既然是一种曲调名称,其唱腔颇多。

总的分为两大类:即“赤梅葛”和“铺梅葛”。是彝族史诗级的经典。它本是一种曲调的名称,史诗用梅葛调演唱,因以得名。梅葛分为“老年梅葛”、“中年梅葛”、“青年梅葛”、“娃娃梅葛”四类型。全诗长5775行,由创世、造物、婚事和恋歌、丧葬四部组成。梅葛调又分赤梅葛和辅梅葛两大类。赤梅葛的曲调比较悲楚、忧伤、低沉,史诗的第四部丧葬就采用这种曲调;辅梅葛的曲调较为婉转抒情,史诗的其它几部唱诵时就采用这种曲调。

梅葛没有文字记载,完全靠口耳相传保存下来,教授原始的知识积累,贯彻传统的行为模式,维护古老的社会传统,传播久远的美学经验。 当地彝人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起房盖屋,男女老幼围聚篝火或火塘旁,弹奏三弦,吹奏葫芦笙,吼梅葛,跳彝族歌舞,通宵达旦诵唱《梅葛》三天。

史诗将神话与纪事相结合,用创世这一根主线贯穿,呈现了勤劳勇敢、智慧倔强的彝族先民对天地万物起源的朴素、大胆、神奇的想象和彝族先民征服自然,守望家园,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精神;又概括了彝族人民生活历史的发展轮廓。

反映了古代彝族先民的原始宇宙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也反映了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既反映了彝族人民恋爱、婚姻、丧事、怀亲、送别等生活习俗,也反映了彝族同胞与其他兄弟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亲密关系。最终具备了一种民族文化“百科全书”的性质,成为彝族人民的根谱。

“梅葛”的创世神话,具有世界性,它是人类原始时期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2014年初,韩国延世大学中文系罗相珍博士为了让韩国学者及广大读者能较深入地了解《梅葛》,历时数年翻译成韩文,并采取中、韩文对照的方式撰写了题解,编辑出版了《梅葛》。

《梅葛》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集彩文化

其实啊他们并不是一个民族或者是他们分很多的支系。只是新中国成立统一以后规划与统一个民族。比如说佤族,佤族人口中国境内四十五万人以上,景颇族载佤支系,布朗族十万人口以上,其实他们三个民族的语言很相似。文化,风俗习惯都很相似,或许本是同宗同源,但新中国统一以后。他们也无法统一,佤族也有好多只系,比如中国临沧的布饶人,巴饶人,中国普洱的,佤,阿佤,勒佤,等等,语言很不同,甚至一个村的可能听不清楚对方说什么,所以我认为小编你所提问的问题。原本就是不值一提!。





正宗阿佤

我也是彝族,彝族分为黑彝族 白彝族 红彝族 花腰彝 黑彝族地位尊贵,但不是以皮肤颜色区分,古代黑彝族属于奴隶主、部落首领、将军等,红彝族次之,古代属于家丞一类,白彝族和花腰在古代都是奴隶和士兵。彝族形成于云南中西部地区,其祖先部分可能来源于中亚,属于小亚细亚人中,后和云南本土蛮人结合后形成古代彝族部落。秦始皇时期,排徐福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提出需要带3000童男童女到海外仙岛寻找,始皇帝便从西南彝族地区拨给3000童男童女让徐福带领到海外寻找仙药,徐福带领一干人东渡日本。这些带去的彝族又与日本当地倭人结合形成日本人的祖先。至今日本人与彝族人还有很多相似习俗和语言文字。如日本人的盂兰盆节与彝族火把节,日本人崇尚太阳神和火神,彝族也一样。日语中火 太阳 老虎等的发音与楚雄地区彝语的发音一样……后经DNA检测,至今日本人与西南地区彝族的DNA部分序列完全一致。


犀利涛

大约六七千年前,青海一代的古羌族有一小支南下迁徙到了现在的昭通巧家一代,所以彝族是古羌族的后代。彝族的祖先是苏幕遮,经过了十几代的发展壮大,有了彝族的共祖,伟大的阿普笃慕,洪水泛滥毁坏了彝族人的家园,笃慕便分配他的六个儿子分别像六个方向迁徙开疆拓土,老大慕雅热向西,也就是凉山一代,老二向金沙江,老三向西南,也就是楚雄大理一代,老四向南,大概红河一代,老五向东南,大概广西一代,老六向东,贵州一代。这就是彝族六组。经过几千年发展,各个地方彝族又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方言),习俗,服饰文化之类。总的来说,昭通的彝族是最接近上古彝族的。凉山彝族应该是最大的一支,叫撒梅,楚雄的彝族主要有纳苏、乃苏、那罗。石林的彝族叫撒尼,玉溪红河的有阿细、尼苏也就是花腰彝族。这和汉族根据地域方言不同分为东北人山东人广东人是一样的。


西乡3

彝族主要聚居于云贵川,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其族源为西北地区的古羌氐人,后有一支系南下与滇东北、黔西北、川东南地区的土著部落融合,形成了早期彝族先民,并长期统治该地区。

彝族始祖笃慕生了六个儿子,分别叫慕雅枯、慕雅切、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其六个儿子成人后分别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并发展为武、乍、糯、恒、布、默六部,史称六祖分支。

武部落慕雅枯和乍部落慕雅切率领部落沿普渡河流域发展,直达现在的滇南和滇西一带;糯部落慕雅热和恒部落慕雅卧沿金沙江流域发展,进入今天的大凉山及云南昭通一带;布部落慕克克和默部落慕齐齐则向贵州境内发展,进入了毕节、六盘水、安顺、兴义及广西隆林,云南宣威等地,并成为该地的实际统治者。

要说到三个地方的不同,区别还是挺大的,虽然都是同族同宗,但由于在长期封闭的环境中相互之间交流越来越少,就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的一些独特风俗习惯,而且还借鉴以及融入了各自迁徙地的其他民族文化,最终演变为本民族内部的特有文化,相互之间就产生了文化差异。

但要说到彝族历史名人,各个支系都有,不仅仅是云南,贵州也有很多,比如说奢香、济火火等。而现在的名人各个地方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