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印象|杜月笙女儿再游苏州,九旬老人的陈年旧事

苏州印象|杜月笙女儿再游苏州,九旬老人的陈年旧事

作者 | 眷尔

图片 | 来源网络

出处 | 眷尔(juanerzl)


去年底,上海滩“扛把子”杜月笙的大女儿杜美如和其夫蒯松茂,一同从台北回上海短暂停留。阔别70年,她们又来到了苏州。逛了观前街、拙政园,还吃了苏帮菜。

杜美如很喜欢拍照,看到有记者在拍,她总是笑呵呵地说:“你们要把我拍好看点啊!”如今年近九十的杜美如,一点也不失大家闺秀的礼仪与气质。

苏州印象|杜月笙女儿再游苏州,九旬老人的陈年旧事

▲ 夫妇俩逛观前

苏州印象|杜月笙女儿再游苏州,九旬老人的陈年旧事

观前街的“西洋镜”生意已有多年,夫妻俩乐此不疲

① 宋美龄送被单当结婚贺礼

解放后,19岁的杜美如就跟随父亲杜月笙到了香港,1953年杜月笙去世,她便随母亲姚玉兰辗转来到台湾。

她与蒯茂松是在一场舞会上认识的。当时蒯茂松是空军飞行员,那种分分钟把脑袋揣在裤腰带上的人,还很穷。但幸运的是,两人相爱甚至到谈婚论嫁时,母亲姚玉兰都没有阻拦宝贝女儿嫁给这么个随时可能会阵亡的人。

苏州印象|杜月笙女儿再游苏州,九旬老人的陈年旧事

▲ 杜美如与蒯松茂的结婚合影

蒯茂松坦白说:我所有的积蓄只有一千美元,还是被派到美国受训半年、学习最新型喷气式歼击机驾驶时积攒下来的。

杜美如的母亲姚玉兰说:婚礼你别管了,不用你出钱,一切我来筹办。宋美龄也给他俩送了新婚贺礼:一床被单。

就这样,两人婚了。

② 从小公主到家庭主妇

婚后,二人到了约旦工作。蒯松茂退役后,两人又在约旦开起了“中华餐厅”。

苏州印象|杜月笙女儿再游苏州,九旬老人的陈年旧事

▲ 中华餐厅距安曼市中心不远,如今中华餐厅由大儿子Brown接手

当年因为生活磨砺,她曾一度从锦衣玉食的“小公主”,到栖身简陋军眷宿舍的家庭煮妇、采买做账24小时轮轴转的饭店老板娘。她身心俱疲过,也在午夜梦回狠狠哭过,她睡过地板,喝过清汤,生活的重压,一遍又一遍挑战着她的底线。

可是不怕,岁月是坑不死人的。杜美如说,她年轻时曾经遭遇了一次车祸,骨头断了,多处流血,脸上还留下了一个伤痕。蒯松茂很是为她担心,怕她会因此而陷入焦虑。然而杜美如并没有脆弱,她自我调侃地说:“脸上受伤的地方成了一个大酒窝!”

他们一生几经波折,近几年回到台北定居才算安定下来。2001年杜美如第一次来到上海,03年第一次去安徽。时隔多年,她想将家驻在大陆的心迟迟没有放弃。

③ 心照不宣的“战斗”

一切再忆已是星点片影,两位老人谈起过去,都是掩不住的心酸。

蒯松茂是国民政府军队中第一代喷射式战斗机的王牌飞行员。

如今已九旬年纪,但依然一副军人的姿态。

苏州印象|杜月笙女儿再游苏州,九旬老人的陈年旧事

▲ 1955年的蒯松茂,图自@ 有风来无声

蒯松茂的一生都在历经家愁国难,他驾机参加过著名的“金门炮战”。他说,那时“上头”有指示,可以向大陆军队开火,但不要真的打,不要直接冲突。“我开飞机在沿海巡逻或者掩护补给舰时,常与大陆这边的飞行员在空中相遇,大家都心照不宣,客客气气地打个招呼。”

他说,自己前半生的记忆是悲惨的。因为国家动荡不定,少年时几乎每天都有日本人的轰炸,后来又是内战。他们这些飞行员,不止一次被告知随时做好“反攻”准备。

有一次,蒯松茂半夜被军号吹响,军令要求立即上飞机“反攻”。他人已上了驾驶仓,但美军顾问来了,表示如果台湾方面一意孤行要打,美国不会提供后续军援,遂只好作罢。

如今,蒯松茂已经是个耄耋老者,说的最多的不是反攻,而是“两岸一家亲”。

曾为国家抛洒血泪,彼此又度过无数坎坷的时光。如今抛开一切,站在夕阳西下还能深情对望,相互依靠,拥有一段属于彼此的珍贵回忆的时候,着实是一幅温暖的画面。

时光苍茫,愿所有的颠沛流离,都将归于平静。


图片来源 @新华社记者操风琴 @凤凰网 @中华网

| 版权 / 本文首发情调苏州(isuzhoume)


— END —

| 头条号创始人 / 眷尔:原名张靓,90后新锐作家,编剧,省作协会员,苏州眷尔文化传播工作室创始人,图书策划人。短篇小说刊登《意林》《读者文摘》等杂志图书起步,已出版个人专著《若爱,请许我今世今生》《蝴蝶飞不过那片海》《绝代双姝:林徽因向左,陆小曼向右》等。已主编、策划图书达百万余字。编剧电影《二宝驾到》已上线。微博:眷尔er。

好啦,你的点赞和分享朋友圈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呢,对于本次推送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呢,欢迎留言,我想和你聊一聊~

晚安

我思念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