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很多爱和关注的90后,为什么也缺乏幸福感和安全感?

01

很多60后和70后的父母认为:

90后是幸福的一代,躲过了饥荒、贫穷年代,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他们从小就是家庭的中心,倍受关注呵护,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六个大人围着身边转,认同感爆棚,没理由缺乏安全感。

他们肩负着大人给予的殷切期望,应该活出父母们活不出的样子。

于是,他们从小就被父母安排着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为了将来能够如父母期待般的优秀与成功。

转眼二十几年过去了,90年后也已步入社会多年,其中很多人也成了中坚力量。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90后活得并不幸福,他们纠结,迷茫,甚至没有安全感。

很多人不想上班,要么自己创业,要么直接在家啃老。

为什么曾经倍受宠爱与关注的90后,也如此缺乏幸福和安全感呢?

这其实与他们接受的教育方式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很大关系。

得到很多爱和关注的90后,为什么也缺乏幸福感和安全感?

02

很多90后朋友原生家庭的父母教育方式常常前后矛盾。

一方面是父母的溺爱:替他们包办一切,让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等到孩子长大了又为他们操心婚姻和工作。

另一方面是父母过多的期望造成失望,反过来责怪孩子依赖、不能吃苦、不能独立。

这种矛盾的教养表现无处不在:

1、 父母要么忙得没有时间陪孩子,要么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工作时没有时间陪孩子,下班时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他们身上,寸步不离盯着,生怕照顾不好,什么都替他们做好。

父母没有时间时,他们很孤独,父母有时间了,他们依然内心孤独,因为缺少与同龄伙伴相处的机会,没有可以平等交流内心的对象。

忽略和过度关注,都让他们感觉自己没有受到真正的尊重,感到孤独无助和不安。

这一代的父母普遍缺乏对孩子心理方面的知识,缺乏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以自己的角度和方式爱着孩子。也让他们心理需求和情感缺失的冲突很明显。

长大后对感情缺乏安全感。

2、 物质上对孩子宽松,学习生活上对孩子要求严苛。

他们的成长中物质不匮乏,父母舍得给他们买最好的东西,甚至无条件满足他们物质需求,

学习和生活上却要按照父母的安排和要求去做,报什么兴趣班、看什么书,可以玩什么、不能玩什么,跟谁玩、考试成绩必须达到什么程度,常常都是父母说了算,他们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

一位90后这样说:在父母的庇佑下太久了,便忘记了去学习着享受一个人的生活。在家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是听从父母的安排,甚至连交什么样的朋友父母都要管。

在这样的管教下,他想要独立,又因能力不够而感到无奈和害怕。"父母的庇佑让我们学到的生活技巧太少,或许是儿时得到的爱太多了,所以现在离不开他们,一旦离开,就感到没有安全感。"

父母的不放手,永远是孩子成长的障碍。

得到很多爱和关注的90后,为什么也缺乏幸福感和安全感?

3、 望子成龙,又常常以"别人家的孩子"来打压孩子

一位90年回想起自己上小学的时候,总是听到父母拿他与别人进行比较,无论他做得再好,在父母眼里总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比他更好。

于是,从童年开始,他的自我认同感一直是迷茫的。他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做,都不会得到认可。

长大后,他一直无法认可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满足感。他时时刻刻都感到焦虑,不安,这种感觉常常让他喘不过气来。

从小在这种打压下长大的孩子,内心深处总有一种缺失感在阻碍着他们释放内心的力量,无法勇敢地去突破自己。

4、 希望孩子成功又不敢让他们试错

有些父母看到别人的孩子成功了,希望自家孩子也能像他们一样,等到孩子努力尝试挑战自己,一旦失败又会抱怨打击,说他不是这块料,再也不允许他尝试第二次。

这样,孩子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因害怕失败而拒绝尝试新事物,一旦离开熟悉的环境就不知所措,产生不安甚至恐惧。

得到很多爱和关注的90后,为什么也缺乏幸福感和安全感?

有人形容90后的这种成长环境和状态,是"活在第三个笼子里"。

第一个笼子是这样的,笼外有一个门,如果踩到门,打开后会有一个食物进来,每踩一下,就有食物,那么关在里面的老鼠就会一直踩。

而在第二只笼子里,老鼠每踩一下,就会遭到电击,踩一下,电击一下,老鼠会怎么做呢?当然是不踩了。

第三个笼子成了这样:踩一下可能是食物,也可能是电击,老鼠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最后在里面纠结死。

家长对孩子太好了,就像食物;同时又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里。

一边不让他们做,一边又说他们为什么还不会做;一边期望他们独立、自主、快乐,一边又剥夺着他们的独立、自主和快乐的机会。

得到很多爱和关注的90后,为什么也缺乏幸福感和安全感?

03

除了家庭教育的因素以外,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

1、 接受的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

就像父母平时只是说教,却缺少身教一样,如果实际行动的潜移默化,讲的道理也不会在孩子身上产生效果。

课堂里填鸭式灌输的理论知识,飘于空中,没有机会落地于实际应用,努力学习只为考试拿高分上名校,让父母开心。

上完四年大学,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因为发现所学的知识大多数都没有用。

攀比性、功利性的教育下,孩子学习成绩、升学率与老师业绩挂钩,同时也是家长之间攀比的一种工具。孩子学习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乐趣,甚至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和幸福感。

由于接受的教育脱离现实生活,他们初涉社会时的表现常常让长辈看不习惯,社会上的抱怨,让他们猛然间觉得原来自己什么都不是,心理失衡。

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实感很弱,喜欢躲进虚拟世界中寻找存在感。

3、 大环境的影响:

这一代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尤为突出。

他们出生时,中国开放了,互联网时代来了。

伴随他们成长的外界环境与父母辈当年环境的巨大差异,文化冲击、观念冲击,与父母间的代沟大大拉开了,"火星文"是他们当年保护隐私的一种语言工具。

信息爆炸,物价上涨,失业率增高,职场竞争激烈。所有这些与父母那一辈不同时代环境下新生的现象,替他们包办一切的父母已无法搞定,他们只能自己面对。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生存压力与自我实现的矛盾,收入上涨追不上房价,所有这些都会让他们焦虑。

一个94年的姑娘说:工作前一直在父母的照料下衣食无忧,过着优越的日子,长大后要独自面对社会时,却发现处处艰难,事事失控。

因为父母的过多保护剥夺了他们自主和面对挫折的机会,很多90后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差。

"活着很累"、"如果活得那么苦,宁可去死"。常听到90后会这样说。对他们而言,有很多无奈和痛苦。

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让下一代获得幸福和活着的价值感,就要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秦文君说:"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愿我们的教育在不断修正中回归本质,让下一代拥有自信和幸福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