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泥塘村退耕還林拓寬致富路

本報訊 龍陵縣臘勐鎮白泥塘村依託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林下經濟,形成了以石斛、草果、中草藥等為主的林下種植產業,繪出一幅“林下掘金、生態致富”的綠色畫卷。

臘勐鎮白泥塘村自2002年啟動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共實施退耕還林項目3619.2畝,其中2002年實施1500畝、2003年實施786.8畝、2005年實施1332.4畝,退耕後主要種植核桃、華山松、西南樺、榿木。國家補助資金達1114.7136萬元。眼下,走進白泥塘村上山的退耕還林地,昔日被牲畜蹂躪得隱隱約約的小灌木林消失了,被水沖刷的泥土和石塊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綠油油的華山松及高大的榿木,形成了一道道綠色長廊。白泥塘村響水河組傈僳族村民餘鳳申,這些年再也不被種苦蕎的農活所累。老餘家裡5口人,有近40畝坡地。退耕還林前,全家人年復一年靠種苦蕎及包穀維持生計。坡地貧瘠,即便是遇上風調雨順的年景,也收不了多少糧食。遇上雨水多的年時,沒有樹木擋攔的地塊被山水衝了溝溝壑壑,收成無幾。“2002年政府就幫我們退耕還林,前8年每年每畝補償260元,後8年每年每畝補償120,我家共退了30多畝苦蕎地,前後共領到補助八、九萬元。種自己的樹,還得到那麼多的補助,黨的政策政策真好。”餘鳳申滿懷感恩地說。“政府補助一點,退耕還林也追加上一點,去年我龍潭山建蓋了新房,現在孩子出去打工也有了收入,再也不用過以前的苦日子了。”

在實施退耕還林項目中,白泥塘村上山主要間種華山松和榿木,而下片則主要種植核桃,目前已全部掛果,農戶還套種包穀、豌豆、中草藥等。“三岔樹、大田等下片的幾個小組,一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就種植核桃,現在已全部掛果,全村核桃面積已達到6000多畝。2018年又把25度坡度以上地塊的全部退耕,每畝補助1600。核桃也成為該村主導產業,下一步就是要管護好。同時,引導農戶發展好林下產業,在核桃地塊套種適宜生長的林業作物等,讓群眾穩步增收。”臘勐鎮白泥塘村副支書封應科介紹。(鄧新強 侯雲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