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我們應做怎樣的人?

新时代,我们应做怎样的人?

身處新時代

我們應做怎樣的人?

假如你尚有一絲茫然

不妨將目光投向身邊這群人

新时代,我们应做怎样的人?

2018年6月30日,青藏集團公司格爾木工務段唐古拉線路車間支部黨員李彪林(後排左一)和嚴發業(後排右一)在青藏鐵路唐古拉站附近進行養護作業。新華社記者侯德強攝

新时代,我们应做怎样的人?

2016年7月12日,安徽省巢湖市防洪黨員突擊隊的黨員在巢湖西壩口防洪堤旁加固一處防洪壩。新華社記者 郭晨 攝

他們吃苦在前

享樂在後

新时代,我们应做怎样的人?

田錦洋是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七百弄鄉保上村的一名黨員,是村裡有名的“經濟能人”。七百弄鄉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等因素嚴重製約了經濟發展。因大石山區修路成本極高,群眾籌措的資金有限,工程隊不願意虧本修路,田錦洋和愛人一起為村民修建通屯公路(2017年7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鑫攝

新时代,我们应做怎样的人?

在河北省邢臺縣的淺山丘陵區,由於氣候乾旱、立地條件差,形成了一條南北長51公里、東西寬18公里的綠化斷帶,成為制約當地綠化工作的瓶頸問題。在基層從事林業工作幾十年的郝景香,退休後不顧家人反對,主動請戰,帶領造林隊伍走上全縣造林難度最大的“硬骨頭”地帶。10年來,郝景香帶領造林隊員克服重重難題,累計綠化荒山5萬餘畝,植樹560萬株,造林成活率達95%以上,邢臺縣淺山丘陵區綠化斷帶難題得到有效破解。圖為在邢臺縣太子井鄉峰門村一帶的山場,郝景香在植樹現場招呼隊員吃午飯(2018年3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新时代,我们应做怎样的人?

今年56歲的李紹友是江蘇省泗洪縣半城鎮穆墩島村的一名鄉村醫生。30多年來,李紹友以船為家,將衛生室建在船上,在洪澤湖畔守護著周邊漁民的健康。1983年,李紹友光榮入伍,成為部隊的一名衛生員,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李紹友退伍後,放棄了在縣人民醫院工作的機會,挎著從部隊帶回來的帆布小藥箱來到洪澤湖上紮根,為漁民健康保駕護航。圖為李紹友在洪澤湖上划著小船出診(2018年6月27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他們不計較個人得失

更在乎人民群眾的幸福

新时代,我们应做怎样的人?

在巴山深處的陝西省平利縣長安鎮張店村,有一位被鄉親們稱為“愛心使者”的76歲老共產黨員樊文來。改革開放之初,樊文來憑著膽識和勤勞,辦酒廠、搞運輸,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戶。1991年,他回到村裡擔任村民小組長,面對滿目荒山禿嶺,以集體、村民入股的創新方式,栽下了50多萬棵樹苗,創辦了當地唯一的股份制林場。昔日荒山搖身變成了惠及鄉親們的“綠色銀行”。圖為樊文來在平利縣長安鎮張店村股份制林場查看26年前栽下的樹林。這些大樹直徑都超過了30釐米(2018年3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新时代,我们应做怎样的人?

58歲的呂遠成是一名擁有34年黨齡的老黨員,他曾是內蒙古察哈爾右翼前旗民政局副局長,2015年主動要求駐村扶貧,當年9月來到察哈爾右翼前旗黃茂營鄉南窯村。短短近3年時間裡,南窯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鋪設的水泥路把封閉的小山村與外面的世界連接起來,綠油油的田地讓農民看到了豐收與希望,移民新村中嶄新的磚瓦房裡也總能聽到歡歌和笑語。圖為呂遠成(左)在村民張有家詢問生活情況(2018年6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新时代,我们应做怎样的人?

粟田梅是湖南省通道縣牙屯堡鎮文坡村黨支部書記,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錦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將侗錦織造這門老祖宗留下的手藝傳播出去,幫助村民脫貧致富,是她的人生夢想。為帶領群眾致富,她成立“學堂”雄關侗錦坊,把侗錦織造技藝免費傳授給當地婦女,帶動4000多人走上侗錦織成的新財路。圖為粟田梅在位於湖南省通道縣牙屯堡鎮文坡村的侗錦傳承基地內紡織侗錦(2017年1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他們有崇高的理想

有堅定的信念

新时代,我们应做怎样的人?

24年來,天津師範大學副局級退休幹部王輔成一直堅持義務宣講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忠誠傳播者。在1300多場生動的宣講中,他堅持站著講、脫稿講、不計報酬,個人生活簡樸卻累計捐款40多萬元,是知行合一的共產黨員,更是新時代的道德楷模。圖為王輔成在備課(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新时代,我们应做怎样的人?

黎明,總是給人以憧憬和希望。在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張黎明就是這樣一個給人希望、值得信賴的人。踏上工作崗位至今,張黎明紮根電力搶修一線31年,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行業裡響噹噹的電力“藍領創客”。經他手開展的技術革新多達400餘項。他還投入滿腔熱情,常年義務幫扶身邊群眾,點亮萬家燈火。圖為張黎明在巡視線路,排查安全隱患(2016年10月31日攝)。新華社發

新时代,我们应做怎样的人?

他叫劉明先,一位醫生。解放前,13歲那年,一名中共地下黨員救了他和父親,劉明先發誓要用一生報答黨。上世紀50年代,他30歲時,貴州省長順縣籌建麻風病院,他毫不猶豫一頭扎入深山,一待就是60年。90歲時,他說任務基本完成,但還有一個心願,這一年他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今年91歲的他通過了考察,日前正式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圖為劉明先(中)在石板村廣場宣誓入黨(2018年6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他們有對祖國的一腔熱忱

和對人民的赤膽忠心

新时代,我们应做怎样的人?

羊風極是土生土長的黎族幹部。自1998年起,他連選連任田表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19年間,他帶領田表村黎族群眾種橡膠、發展林下經濟,使村民人均年純收入由不到600元提高到9000多元。2016年,羊風極被破格選拔為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打安鎮副鎮長,分管扶貧工作。心中裝上了全鎮貧困戶的脫貧期盼,深感擔子沉重的羊風極,不斷琢磨打安鎮農村產業發展的路子。圖為羊風極在打安鎮田表村扶貧辦公室查閱扶貧文件資料(2018年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新时代,我们应做怎样的人?

女兒、媽媽、老師、大姐、書記……在長春市寬城區團山街道長山花園社區,社區書記吳亞琴有著各種各樣的“身份”。20多年的社區工作,她調解了幾百起民事糾紛,成功率達到99%以上。居民們都說,吳亞琴是“小巷總理”,是大家的主心骨,大家都認可、都服氣。圖為在長山花園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吳亞琴(右二)和同事呂先芬(右一)為社區居民辦理社保卡更換手續(2017年12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全國近九千萬共產黨員

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

詮釋著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品格和氣質

新时代,我们应做怎样的人?新时代,我们应做怎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