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這部「需要捂眼觀看」的美食片,爲什麼能完爆《舌尖3》

“一生都在被烤”的蠶、“比撒尿牛丸激情100倍”的豬眼睛、重慶的烤腦花,還有廣東的各式燒烤海鮮……

B站這部“需要捂眼觀看”的美食片,為什麼能完爆《舌尖3》

6月20日,一部名為《人生一串》的紀錄片在彈幕視頻網站bilibili(B站)上線,憑藉各種色香味俱全的燒烤攤,以及重口味的食材,迅速賺取了眼球。《人生一串》也是B站和旗幟傳媒聯合出品的中國首部以燒烤為主題的美食紀錄片。截至目前,已播出的四集,累計播放量已接近1000萬次,豆瓣評分高達9.0。

B站這部“需要捂眼觀看”的美食片,為什麼能完爆《舌尖3》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四個月前曾被寄予厚望的《舌尖上的中國3》(《舌尖3》)。兩部同為表現的美食的紀錄片可謂境遇大不相同。相比剛剛涉足原創內容製作的B站,有兩部高口碑前作打底、央視出品的《舌尖3》,豆瓣上的評分僅為4分左右。

如何能拍好一部美食紀錄片?它怎麼才能打動人心的?

理所當然地,能調動食慾——這是評價美食紀錄片最直觀的標準。

為了讓觀眾食指大動,美食紀錄片(實際上也包括以美食為主題的影視劇)的主創團隊必須不遺餘力地展現食物之美。

微距和降格是拍攝食物特寫時常用的兩種拍攝手法,這也是最耗費成本的拍攝環節之一。不但器材昂貴,為了保證拍攝效果,最好的辦法是在取景地就地拍攝。比起將食物帶回攝影棚一次性拍完,這樣做耗費的時間和資金也成倍增長。

B站這部“需要捂眼觀看”的美食片,為什麼能完爆《舌尖3》

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以下簡稱《舌尖》)打開了美食紀錄片的市場,也讓觀眾意識到,美食題材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寶藏”,往後出現的美食紀錄片幾乎都在複製《舌尖》的模式。中國各地的美食都被精緻地呈現在鏡頭前,美食更多被賦予了詩意。

《人生一串》雖然也是就地拍攝,但它卻與以往的美食紀錄片大不相同。它想還原的是街頭巷尾、市井小民的粗糲感。這也與燒烤本身的“氣質”有關——最好吃的燒烤往往在路邊攤,但在城市裡,燒烤攤幾乎已經絕跡。所以為了接近燒烤最原始的樣貌,成片中幾乎看不到一家像樣的餐館,那些清除了燒烤攤的一線城市,自然也鮮有露面。有時為了找一家純正的燒烤攤,主創拍著拍著就跑到鎮子甚至村子裡去了。

B站這部“需要捂眼觀看”的美食片,為什麼能完爆《舌尖3》

在取景地拍攝,尤其是記錄下食物製作過程的好處是,它還有助於調動起包括聽覺、嗅覺在內的人的全部感官系統。《人生一串》中就有不少食客們在鏡頭面前不顧形象大口咀嚼的畫面,極富感染力。

B站這部“需要捂眼觀看”的美食片,為什麼能完爆《舌尖3》

另外,畫面要想打動人心,還有故事和新知。《人生一串》的主創團隊為了更瞭解燒烤,跑遍了中國20多個省,500多個燒烤攤,為了瞭解燒烤的原理,他們甚至還去上了物理化學課。反觀《舌尖3》,則有不少常識性錯誤。比如第三集《宴》中,劇組將大口黑鱸解說成花鱸。

《人生一串》給觀眾留下最深印象的恐怕是第二集《比夜更黑》。

“黑色的眼漿爆射口腔,激情程度是撒尿牛丸的100倍。”配合男子咬開口中美味的畫面,旁白如是說。出現在《比夜更黑》這一幕是《人生一串》中為數不多的擺拍鏡頭之一,為的就是讓觀眾能真切感受到豬眼睛嘴裡爆漿的快感——這可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和勇氣感受的。

B站這部“需要捂眼觀看”的美食片,為什麼能完爆《舌尖3》

這也讓《人生一串》成為了可能是第一部需要在片頭提示觀眾“需要捂眼觀看”的美食紀錄片。不同於其他同類型紀錄片明快的畫風,《人生一串》自帶一股暗黑氣質:其拍攝時間大多在晚上,地點大多是路邊攤,就連配樂也酷似懸疑片。

據說,《比夜更黑》裡那些堪稱黑暗料理的食材,最初卻差點被摒棄。因為主創一開始並不打算“獵奇”,而是想拍更多生活中常見的食材。然而後來他們發現,自己眼裡“百年一見”的食材,正是當地人最真實的日常。這也恰好體現了紀錄片的意義:幫助人拓寬視野、打破邊界。

“沒了煙火氣,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這是《人生一串》的開篇語。而“煙火氣”正是這部紀錄片成功的關鍵。它要求創作內容要從人的視角出發,讓觀眾不僅在看美食,也能進入一種與食物“共情“的狀態。

B站這部“需要捂眼觀看”的美食片,為什麼能完爆《舌尖3》

《舌尖》3中則雖然不乏拍攝得很好看的“食物硬照”,但仍難讓人有食慾,一個原因就是沒有處理好人。人物並沒有在最自然的場景下與食物發生關係,觀眾看到的只是畫面中的人“表演”出好吃的神態,卻無法感同身受。

為了創作出更“接地氣”的內容,《人生一串》的主創曾經好幾次跟燒烤攤老闆徹夜長談,甚至要和燒烤攤老闆“晝伏夜出”的作息保持一致,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到他們生活的細節和特質。”

B站這部“需要捂眼觀看”的美食片,為什麼能完爆《舌尖3》

或許你會說,“燒烤”這類市井食物,天然具有還原生活本質的能力,很容易產生故事。但如何講故事、以及如何選材仍然是個需要巧思的工作。

關於燒烤的素材當然很多。研究時,相關資料在主創的桌上就堆了厚厚一沓,但正是如此,也要求他們從真正開拍到後期,需要一直做減法。首先減去的就是那些不那麼“燒烤”或不那麼“中國”的燒烤,比如烤鴨、鐵板燒以及日式燒烤。

燒烤看似千篇一律,實際上千變萬化。但如何在一部紀錄片中展現這種變化,以及如何架構故事線,也是創作過程中的一個難題。主創曾經想過按地域拍、按情緒拍等不同故事線架構方法,但好像每個攤都差不多,燒烤的做法有的也很接近。最終,主創們聯想到自己吃燒烤的經歷——先決定烤什麼,最終確定了按食材分類的故事線呈現方式。

B站這部“需要捂眼觀看”的美食片,為什麼能完爆《舌尖3》

導致一部美食紀錄片失敗的原因有很多,考據不嚴謹、畫面不精美、故事不夠吸引人……而一部美食紀錄片成功的必備前提永遠只有一個——主創團隊對美食有足夠的熱情。

《人生一串》的主創團隊都是路邊攤烤串的擁躉——當然,又有誰不是呢?但值得擔憂的是,城市裡,燒烤攤的消失速度幾乎和連鎖餐廳的開店速度成正比。比如《人生一串》播出時,片中“小腦殼”的烤腦花店就已經歇業。當喝酒擼串也成了餐廳流水線上的成品,才更讓人懷念路邊攤上那一口口還滋滋作響的烤肉的滋味——這正是《人生一串》這部紀錄片誕生的意義所在。

B站這部“需要捂眼觀看”的美食片,為什麼能完爆《舌尖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