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第四期——这家在邓州开了20年的菜盒店,不信你没吃过!

凌晨4,5点钟的街道上天还没有亮,

杨家老板娘早早的从家出门来到店里,不急不慢的打开灯准备迎接这崭新而又平凡的一天,这样的生活她几乎每天都在重复,从远处看这家铺子跟街道上其他的小店一 样,在万家灯火里,它并不显眼

「走近」第四期——这家在邓州开了20年的菜盒店,不信你没吃过!

今天给大家讲的是一个关于煎饼和菜盒铺的故事,可能很多邓州市民都不陌生。但你很难想象二十多年里它没有名字,去年搬家,老板才刚刚挂上了:”杨家煎饼菜盒铺”的招牌。

「走近」第四期——这家在邓州开了20年的菜盒店,不信你没吃过!

分工协作

说话间,店里的另外三位大姐也到了店里,带上围裙,开始各自忙碌,年龄大一点的阿姨将前一天洗好的韭菜切成碎段,放在旁边的盆子里留着做菜盒用,之后就开始各种的揉面,擀面,看样子她是负责所有的面点工作。

「走近」第四期——这家在邓州开了20年的菜盒店,不信你没吃过!

年龄小点的姐姐

一来就拿起扫帚把整个屋子上上下下打扫一遍,然后将碗筷放在装满水的不锈钢盆子里,下面搁上电磁炉将水烧开,客人们用的时候就直接从盆子里拿,在很多年前餐饮消毒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这个天然的消毒技术非常好用,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

早早过来的老板娘在一旁淘洗着各样的五谷杂粮,再分别放进不同的锅里煮,算起来得有六七种稀饭可供客人选择。

掌柜的是名身材瘦削的汉子,来的稍微晚一些,帮着干点儿体力活之后,就要开始长达一个上午的烙饼工作了,平均每天一两百个的量,全靠他一双手一个一个的烙,想来真是不易!

品类介绍

饼的种类一共有三种,菜盒、小油馍跟煎饼,都是3块钱一个,价格上这么多年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幅,最爱吃的是他家的菜盒,也是他家的爆款,皮薄馅大,油少健康,

一整颗鸡蛋打到满当当的韭菜里,先在炉子上炕个七八分熟之后搁着备用,等客人要的时候再放到平底锅上放油煎熟,切成块儿端到客人面前,咬一口满嘴的蔬菜非常嫩,爱吃青菜的这个绝对是必点款。

小油馍是被老板用铲子打碎过的,方便客人夹,面饼带有丝丝甜味,吃起来香而不腻,还特别劲道,里面放的花椒叶让整个饼更加的醇香,回味无穷。

煎饼不同于天津的名吃煎饼果子,相比起来它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工序,就是水和面加蛋,用最原始简单的方法给你最真实的体验,摊出的煎饼色泽金黄,松软可口,入口即化,吃一口满嘴余香,让你欲罢不能。

6:02分的时候,店里迎来了第一位客人,一位妈妈带着上早课的儿子,要了两个菜盒一碗稀饭,再配上小姐姐早已准备好的小菜,一顿完美的“学生餐”就这样产生了,赶上起早来不及做饭的时候,来这里吃上一顿

干净卫生,健康美味的早餐绝对是你不错的选择!

街坊邻居都跟这家店熟的很,路过就唠两句家常,闲了几个阿姨还会过来帮忙摘摘菜,我甚至觉得这不是一家门店,而是一口人家,每天早上按时过来做早餐,下到市井百姓,上到达官贵人,大到七十老妪,小至孩提豆蔻这里是每个邓州人的早餐店。

也是杨家人自己的早餐店,店里的柜台上搁着的几个跟客人们不太一样的碗是这几个伙计从家里带过来的,空闲的时候他们也会吃上几口,虽然有些赶,但是舒心呐,毕竟是自己做的。

历史追溯

在跟老板娘聊天的过程中她显得略为生涩,看得出来老板娘是那种实实在在的厚道之人

,她告诉我:最开始干这家店的时候大概是97,98年的样子,那会还是孩子的爷爷在干,基本就在东关这一带,这么多年基本都在这附近,菜盒,煎饼,小油馍这三种主要产品一直延续到现在,做法和口感基本都是在传承上一辈留下的东西,改良的东西不多,我想这应该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吧!

老板娘继续说:以前四高中的学生每次下早课都会过来吃,现在很多都结婚了,他们就带着媳妇儿子一起来吃……说到这儿的时候小编差点儿没哭出来!

「走近」第四期——这家在邓州开了20年的菜盒店,不信你没吃过!

在问到以后还会不会干,将这个手艺代代相传下去的时候,老板娘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只是笑了笑说:走着看吧,干了这么多年,肯定是不舍得丢的!

「走近」第四期——这家在邓州开了20年的菜盒店,不信你没吃过!

如果说传统意义的食堂大多是大锅饭的话,那这家绝对是私人定制,在所有人都在比效率,减成本的大环境下,杨家铺子始终持守初心,用心

做每一张饼,我相信老天不会亏待每一个用心做事的人,也谢谢杨家菜盒煎饼铺二十年如一日的守候在那里,为我们呈现一份儿“家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