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家排隊A股IPO 銀行股還有投資價值嗎?

近期,商業銀行再度“排隊”A股IPO,截至記者發稿前,共有16家銀行在“排隊”,有3家顯示證監會發審委“已受理”,有5家顯示“已反饋”,有8家顯示“已預披露更新”。目前來看,一方面是銀行積極上市,但另一方面,銀行股又“跌跌不休”。究竟銀行股投資價值幾何?適合怎樣的投資者?

16家排隊A股IPO 銀行股還有投資價值嗎?

銀行內在質量有望改善

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銀行業研究與診斷中心主任王勇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銀行股是否具有投資價值,得從銀行的發展情況來判斷。“一方面,現在投資銀行股是一個不錯的時機。首先,目前銀行估值較低,當下買入,價格相對比較便宜。其次,在一段時間以來的強監管背景下,銀行的內在發展質量得到改善。而從更大層面來看,宏觀經濟向好也給銀行業發展帶來了有利條件。但另一方面,在強監管下,銀行的發展也面臨一些困境,包括資管新規在內的一系列監管政策使銀行發展之路變得艱難,如大量影子銀行融資被清除,導致社會融資增速持續下行,將對經濟發展構成壓力,導致銀行股風險加大。”

王勇表示,在此過程中,部分銀行能否“挺過去”還是個問題。“另外,我國通過了《存款保險條例》,這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步驟,也是配合銀行退出制定的配套制度,不至於對金融秩序造成影響。而這也表明允許銀行破產、倒閉,一定程度會造成本欲投資銀行股的投資者產生猶豫。”王勇提及日前英國《銀行家》雜誌公佈2018年全球銀行1000強榜單,中國的四大行佔據前四名。“從這次榜單排名看,中國的銀行看起來很不錯,可是發展‘質量’真的也像規模這麼領先嗎?難道就沒問題嗎?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德意志銀行中國銀行業分析師範海爍近期發佈報告稱,壓縮影子銀行預計會穩妥有序推進。近期,德意志銀行研究團隊經過實地調研發現,與市場認知相反,各金融機構對4月底頒佈的資管新規應對穩妥。對於6萬億元的表外非標信貸餘額,其中約50%-60%會在2020年底前到期。德意志銀行估算,對於餘下部分,銀行將通過發行淨值型封閉式理財產品(2萬億元)、轉換成ABS標準化產品(1萬億元)、保險資金或銀行貸款(4000億元)的方式來充分銜接。對於19.5萬億元的表內非標信貸餘額,銀行會根據現有準則來逐步追加資本計提及相應損失準備。總的來說,壓縮影子銀行對商業銀行經營影響可控。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何飛則認為,從長期來看,強監管下,銀行內在質量顯然會得到改善,而且這種改善會在較長時間內持續下去,也會在未來很長時間內對銀行的業績產生正向作用。“強監管帶來的合規效益是非常實在的,在銀行內部管理制度的優化上也會起作用。”何飛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所以,從長遠看,像資管新規這樣的監管條例都是非常及時的,有利於銀行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當然,從短期來看,由於需要儘快實現合規,部分銀行可能會面臨壓力,在業務調整過程中會面臨挑戰。不過,總的來說,只要能平穩度過過渡期,銀行未來的發展還是很值得期待的,這與中國經濟有很強的增長韌性相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從過去十幾年銀行的發展來看,其中一個發展動力源自房地產增速。對此,何飛表示,目前來看,銀行對房地產項目的依賴已有所下降,並且能夠做好持久應對舉措,所以銀行不太會因為房地產調控而出現較大風險。“當然,對於未能及時調整發展戰略的銀行來說,如果仍過度依賴房地產,顯然會遭遇經營困境。”

16家排隊A股IPO 銀行股還有投資價值嗎?

銀行股價值出現分化

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廖群認為,從銀行經營收入過去每年雙位數的增長和現在個位數的增長來看,中國銀行業“最好的日子”過去了。但要說到銀行股是否值得投資,還得分情況而論。

廖群表示,現在排隊IPO的主要是中小銀行,“大型銀行基本都已經上市了,目前主要是城商行和農商行在排隊。一段時間以來,我國中小銀行發展較快,由於中小企業貸款需求大,風險也高,很難從大型銀行貸到款,因此這部分企業面臨融資難問題,而這恰恰給中小銀行提供了發展空間。”廖群表示,相比大型銀行,中小銀行的業績增速更快,這一定程度在於這部分中小銀行的基數較小,因此更容易成長。

不過,雖然看好中小銀行的發展前景,但廖群認為,對於投資者來說,具體要投資哪家中小銀行的股票,還是要根據該行所在地區的經濟情況(發達地區還是發展中地區)、銀行自身的經營策略,以及當地中小企業的違約情況等因素來判斷。

根據中金公司最近的研究報告,銀行股價值確實出現了分化。值得關注的是,在行業估值提升的背景下,民生銀行、華夏銀行等仍存在資產質量壓力的銀行估值達到歷史最低,而寧波銀行、招行、工行、建行等優質銀行估值提升幅度更大。

16家排隊A股IPO 銀行股還有投資價值嗎?

更適合機構投資者

談到什麼樣的投資者適合投資銀行股,廖群認為從投資能力看,機構投資者更適合。“相比散戶而言,機構投資者比較專業,對這些上市銀行的發展情況,包括城商行和農商行所在地的當地情況都會有一定了解。這樣的話,選擇會更準一些。”

廖群指出,從投資風格看,散戶更多考慮“賺差價”,而機構投資者更注重長期收入。“機構投資者有其投資策略,喜歡安全、長期的投資。出於安全角度,他們可能會選擇銀行股,進行股權投資。而實際上,銀行的分紅可能並不多,因為分紅多了,股價會出現一定程度下跌,所以機構投資者可能更希望看到股價上升。而散戶可能會根據短期趨勢來投資,也就是當銀行股上漲時,散戶可能會跟投,但那時機構投資者可能正要退出。”

王勇表示,按巴菲特的投資理論,投資不能只看眼前,而要看長期的發展潛力。“但巴菲特的話是針對較為完善的規範化的資本市場來說的,他的理論不一定適合中國資本市場的情況。從2015年的股市風波看,我國資本市場的基礎性制度建設還存在較大短板。當然,我們這兩年在強監管下也在補短板,我認為投資銀行股可能會在5年後取得回報。但這樣機會成本很高,散戶現在還會投資嗎?在這5年中,有很多投資機會遠比銀行股要好,特別是一些所謂的新經濟企業。”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