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命运如葫芦,所有的故事也便成了人生的“圆周率”

当命运如葫芦,所有的故事也便成了人生的“圆周率”

——读那坡青年诗人农城《圆周率》等近作有感

●李承骏

这几天,因为筹备水果商城的事情,忙得有些昏了头。今晚突然想起来答应了农城诗友就他的新作说点什么的事来,连忙不管一直追看直播的亚洲足球俱乐部冠军联赛今晚又要打响,还有其他一些应酬,都统统放下了。甚至于,今晚的晚饭也免去了,就急就起这篇小文来。应该说,《民族诗人》的编辑出版,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缘份。结识那坡青年诗人农城,也是因了那一期《民族诗人》“广西诗人专号”。那时候我还在珠三角,在《民族诗人》的诞生地东莞耕耘着我的梦。而农城的投稿,则是伴随着那期“广西诗人专号”一起反馈到我的邮箱。

当命运如葫芦,所有的故事也便成了人生的“圆周率”

《民族诗人》报的模样

那时候,身在南宁的农城诗写得蛮灵动,每一首都显露出青春年少的锐气与勇敢——当然,也不乏语句的粗砺和意境营造方面的欠缺,但也贵在自然。因此,对他的诗印象挺好,也安排发表了几首。后来,得知创办和主持《民族诗人》的我来自德保,他很高兴。于是,我们便用QQ往来投稿与交流,聊得多了,便也觉得仿似一直认识一般。

实际上,时至今日我们未曾谋面。哪怕是如今已回百色有些时日的我,偶尔去绿城办事,也甚少有太多空余的时间呆在首府,因此也不曾有机会跟他面对面喝杯茶、聊聊天。但彼此间的交流也未曾断过。有时候虽则长达一年半载,才有一次收到他的投稿或交流,但一谈到诗,也还是会记起来有这么一个爱写诗的那坡兄弟生活在绿城。

庆幸的是,现在有了微信,比QQ更方便交流多了。就象这组诗,也是从3月初开始陆陆续续收到他一写好就发过来的新作。到了这几天,竟收到了6首。相对于这么多年他的投稿量和时间间隔来说,我感觉短短一个月内就出手6首,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当命运如葫芦,所有的故事也便成了人生的“圆周率”

著名诗人丁芒先生为《民族诗人》题的报头。标志为李承骏设计。

并且,这6首诗,几乎每一首都独具别样意味。我发现,如今的农城,已不复当年那个青涩的那坡小伙。现在的青年诗人农城,已然变得深邃起来。这是岁月的雕琢,还是命运的赐予?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想,谁都不能贸然去判定好还是坏,也不能简单地以好或者不好来区分。总之,诗人成熟了起来,我感觉还是值得肯定的。

象打头这一把《野火》。它充满了“胭脂味”,让“道德之门”一下子变得两难:开是循规蹈矩/关是重蹈覆辙。那一本本“放浪形骸”的“春心荡漾”的字典,实可谓“野火烧不尽”……年轻的诗人看在眼里,痛在心中。可他就只是一个上班族中的诗人,诗人中的上班族,又能怎样?好在他没有麻木,他还是利用他手中的武器——笔,把这一幕幕点了出来,让更多人去扑灭这火。

诗人的《剩菜遐想》,把过年时节儿女回老家过年,老人们精心张罗的满桌丰盛,最后却无人在乎,“时间一到就匆匆回到他们的城市”,仿佛,这老家,这父母,只是儿女们不得已路过的一个驿站。而儿女们轻松随意的“倒掉剩菜”的建议,其实真正倒掉的,是年迈的父母那越发孤独无解的内心郁闷。只因为儿女们只是“拖着壳回来”,他们过的是“表面”的节。说得不好听,这些显然已过惯了悠闲方便的都市生活的儿女们,显然已不太爱呆在老家,之所以回来,在他们心里实是情非得已。在这一首诗里,我能听得到诗人心底里在哭泣。虽然,他发第一稿过来时,我曾经建议他把末节的两个“可是”去掉,只留省略号。但现在回头读起来,还是留下两个颇有些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的“可是”更好一些:虽然直白,但反复的呢喃反而加厚了历史的深度,让这一首诗更为沉凝起来,促人反思。

当命运如葫芦,所有的故事也便成了人生的“圆周率”

那坡籍青年诗人农城近照

这一首写在三八妇女节的《芽》,我猜想诗人应该是目睹了屋旁或路边一株枯树的抽芽而心有所感。可不是吗?这老树,就象伟大的母亲,虽然已近风烛残年,“摇摇欲坠”,却也要戮力营造一个“回家”的感觉给孩子。这种无言的奉献,也只有有心的人才能够去体会,进而感同身受。

曾经艰难的生活,夹杂着痛苦的记忆,拖曳着人成长。在诗人看来,那个“黑洞的漩涡”,其实就是一个圆周率,无止无休,自出生的故乡,到与爱人湿吻的夜晚,它都一直存在。并且不断地涨了缩,缩了涨,任性而乖张——也许,这个叫“命运”的家伙,它其实一直没有来过。只不过在诗人眼里,它就是那个面无生机的和尚,就是那个掐珠念佛、天天空喊着“皈依、皈依”却眼睛眨都懒得眨一下的生物,如此而已。因而诗人感怀而自伤,将泪珠也串成佛子,甚而至于,自己硬生生地把自己摁在了那个老和尚的蒲团上,将就成另一种我佛。

“阿弥陀佛!”此际,笔者也忍不住暗宣一声佛号,为青年诗人变得已然如此之深而慨叹。

然而生活纵有多少幽暗时光,我们终将傲笑着过去,过去,勇敢地拥抱住光明。在《龟背》这一首诗里,诗人的诗多了许多亮色。他形象而别有创意地把祖国地图看作是一个雄厚而长寿的龟背,既有力,又从容。既海纳百川,又挺起长城。张弛有度,进退得宜,于细微处见精神,尽显我泱泱华夏雄风。

当命运如葫芦,所有的故事也便成了人生的“圆周率”

诗人的故乡也是黑衣壮的故乡,那坡。

末一首《葫芦的模样》,诗人从幼时起笔,将印象中的母亲乳房般的“葫芦”,与父亲语重心长般的喉结似的“葫芦”,跟自己如今所感悟到的“葫芦”对比起来,方发觉无论是母亲的“葫芦”,抑或父亲的“葫芦”,还是自己如今的“葫芦”,虽都看似与命运和现实有所妥协,实则一直在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一直没有停下把“生活过得更轻松、让人生过得更美好”的追求。

是的,生活其实也就是一个圆周率,一把老葫芦,它或许给你无止无休的烦扰,也曾经让你不得不弯腰或者后退,但是,我们相信它的方向一直都是往前的。有时候,我们停歇或者后退,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冲锋与前行。

诗人正年轻,但他已经变得深邃了;诗人的诗歌正在生长,但他的诗已经有了自己的翅膀。我期待着看到展翅晴空的农城,变得像“葫芦”一样在工作和生活中富有内涵和张力,象“圆周率”一样在创作的道路上没有休止,象“龟背”一样在人生的征途上更有冲击一切阻碍的力量。

2018年4月3日于 『百色城乡网』

●附:

那坡青年诗人农城新作五首

1.野火

弥漫的胭脂香味

吞噬仅有的一点绿

道德之门

开是循规蹈矩

关是重蹈覆辙

一页页一册册

水汪眼、芙蓉面、黄蜂腰

装订成春心荡漾的字典

放浪形骸纵情摇摆

乐此不疲熊熊燃烧

一具具白骨深刻着:

“色字当头一把刀”

“万恶淫为首”

那又怎样,还不是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018年3月2日

2.剩菜遐想

该回来的都回来了

更多的是拖着壳回来

——表面过节

剩下满桌的佳肴

这是“孝敬”你们二老的

母亲常唠叨:你们打打包吧

更多的是摇摇手呼啸而去

冰箱襄括所有的“爱”

炉灶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

——麻木

头晕头痛

眼花心悸

视物模糊

——这“三高”的夕阳有点萧条

最后的套路是安慰、怜悯

爹娘,剩菜倒了吧

从大跃进年代传来嘀嘀咕咕:

可是……

可是……

2018年3月4日

3.芽

———致三八妇女节

露出芽

以顶天的姿态

向所有的寒冷宣战

为襁褓中的婴儿露出一个微笑

哪怕是摇摇欲坠

也毫不松手

直到奉献最后的体温

有了你

世间才开始有回家二字

从此,便有了生活

2018年3月8日晚

4.圆周率

一滴滴眼泪串成佛珠

滑过老和尚的手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黑洞的旋涡

从我出生的故乡

到与你湿吻的夜晚

伴着雨夹雪、不停地放大、收缩

菩提树下

定格了你我的泪痕

苦海有边吗?

超渡有际吗?

我的慧根长芽了吗?

我几时可以开悟?

佛说:

皈依吧!

皈依吧!

……

(2018年3月25日晚)

5.龟背

——致中国

提紧臀肌

自成龟背

结实而有力

仰望,豪情万丈、海纳百川

俯视,清理门户、深化改革

垒起了长城

亮出盾牌

让虎视耽耽的帝国主义

望而却步

管它雨水怎么冲刷、抨击、牵制

我依然落笔从容

淡定的龟背

依然自信满满地笑傲江湖

经久不衰

(2018年4月2日午)

6.葫芦的模样

孩提时

葫芦像母亲坚挺的乳房

吸吮着

自然地露出甜甜的笑

舞勺之年

感觉葫芦像父亲的喉结

田间地里挥着锄头

咬着牙、盛着气

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诉我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现在

仿佛觉得葫芦像驼背的事物

像似为现实妥协的躹躬

又像追求真谛的招手

(2018年3月31日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