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课题组4人考上博士!这群科研苦行僧被调侃是不睡觉的“神仙”

五人课题组

四人成功考上博士

一人投入一线科研工作岗位

他们抱团考博 醉心科研

文章曾发表于ELECTROCHIMICA ACTA杂志

Langmuir期刊、ACS Appl. Nano Mater.期刊

他们是我校生化学院胡勇老师课题组的五名研究生

5人课题组4人考上博士!这群科研苦行僧被调侃是不睡觉的“神仙”

今夏,告别浙师

他们也将前往不同的地方继续深造

胡恩来 浙江大学博士生

柳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

李志鹏 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

何斌 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

任甲彬 投入工作致力于离子电池的研发

胡恩来本科就读于我校生化学院

他曾以第一作者在SCI上发表2篇SCI 1区top论文

并以第一作者的形式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IF=16.721)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

在领域内排名第三的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浙师七年的他,硕士就做到了!

在他们的回忆里,在师大的研究生生涯只有一种颜色,那便是实验室的颜色。寒假的校园往往只有零零散散些许人,实验室的温度已接近零下,伴着瓶瓶罐罐的化学试剂和被冻得通红的双手,课题组五人忙活着,围着试验台转......夏季燥热的小盆地,轰轰作响的空调外机,老校区聒噪的知了......想要静心做一个实验,必须把这些外界干扰因素都过滤掉。

5人课题组4人考上博士!这群科研苦行僧被调侃是不睡觉的“神仙”

严师出高徒:努力与鞭策并行

2015年,柳仁本科毕业,刚来到师大读研就确定了考博的志向,在和课题组的其他几位研究生交流之后,发现他们正巧也有这样的意向。“我喜欢做科研,哪怕一条路走到黑,但是有更多的朋友一起,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孤独。”柳仁说。

而在之后的学习中,导师胡勇也确实把他们朝着博士生的方向培养。为了加强他们的科研能力,不论是实验还是论文,胡勇都是高标准严要求。而每周的例行组会,必须要准备好课件,还要随时应对老师的提问。“刚开始,这感觉就像每周一次的毕业论文答辩,但到后来也就习惯了。”柳仁说。严师出高徒,正是在胡勇老师的督促下才得以拥有今天的成果。“他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完全是意料中。”胡勇说。

“胡老师会在我遇到瓶颈时,给我实验改进建议。”胡恩来“钴-氮碳论文”的实验中,得到的催化效果不好时,胡教授建议他提高温度。更在之后的论文写作中给了他满满的批注。“这样的返稿大概有四五次,更不要说直接去老师办公室谈了。”胡恩来说。2016年12月,这篇“钴-氮碳论文”,登上了SCI 1区,胡恩来便是第一作者。

5人课题组4人考上博士!这群科研苦行僧被调侃是不睡觉的“神仙”

做科研,痛并快乐着

柳仁的研究方向是无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需要紧跟国际科研的脚步。因而,每天早上七点半之前,实验室必定有他的身影,每一个清晨都在搜集、阅读外国研究报告中度过。了解完一些国内外的科研进展,他便开始分析实验的优劣,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样一忙,再抬头看窗外,有时天都黑了,也顾不上吃饭。

做实验是一个需要沉淀的过程,实验时间越长,暴露出的问题就越多,精准性也会相应提升。而有些实验的实验周期很长,却也不一定能等到好结果,时刻面临着‘难产’的危险。“有时候做科研就是承受着身心的双重煎熬。”柳仁说。

5人课题组4人考上博士!这群科研苦行僧被调侃是不睡觉的“神仙”

胡恩来口中的“钴-氮碳”论文,是一篇由17个英文单词构成的SCI 1区论文标题,在实验中,他将作为反应物的两种粉状前驱物,研磨混合均匀,送入管式电阻炉,升温至700℃甚至更高。等待约5个小时后拿出烧制的碳样品,去除杂质,再重复一遍5个小时的烧制。

这是制备一个样品的全过程,完成一个大概去掉了一天的一大半。每个环节都可能会出错,更有大量的样品折戟在数据分析和最终机理分析的环节下。而约15张显微镜下的形貌图,团簇而好看,则需要胡恩来每周五上午去一趟物化所,盯着自己的样品的显微模样,仔细定格,而这一跑便是八个月。

5人课题组4人考上博士!这群科研苦行僧被调侃是不睡觉的“神仙”

“对于科研人来说,让实验室停下来,是很不好的。”柳仁说。三年来,课题组五人每年假期不超过30天,都潜心科研各自领域,

老校区的篮球场是他们最常去的娱乐场所,“最远也去过横店,实验遇到瓶颈,我们更愿意选在北门约顿酒,明天起来依旧是一条好汉。”柳仁回忆道。

“科研不过是件是平常小事”

7幢三楼的实验室,能俯瞰整个西田径场。三年来,他们早已看遍了西田的春去秋来。

“冬天的实验室是最冷的,为了实验的严谨性,我们不开空调,在不到八平米的实验室挨着取暖,现在想来也很怀念。”柳仁说。

5人课题组4人考上博士!这群科研苦行僧被调侃是不睡觉的“神仙”

1000余个日夜,他们坚持每天七点半到实验室研究,晚上十点多才离开。“基本每天都是是被门卫叔叔‘赶走’的,叔叔还调侃我们是不睡觉的‘神仙’。”柳仁笑道。而有时候需要循环式实验,他们便结伴在实验室待一个通宵,胡恩来打趣道:“我们见不到凌晨四点半的洛杉矶,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凌晨四点半的金华。”既然走在科研这条路上,就要坐好科研这张“冷板凳”,日常调侃变成了这几个大男孩之间苦中作乐的方式。

5人课题组4人考上博士!这群科研苦行僧被调侃是不睡觉的“神仙”

去年春节,他们在正月初八就早早回到实验室。“学校食堂没啥吃的,我们也就在实验室吃吃精神食粮。”柳仁笑着说。尽管走上科研这条“不归路”,再也没有在家过上一个完整的年,但这群“苦行僧”依旧乐在其中。“三年下来,做科研已成为吃饭睡觉这样习惯的事,但如果做出成功的实验也会开心好半天。”胡恩来说。

在师大的苦行僧日子渐渐结束,未来即将要去到另一个地方修行。“我并不觉得做科研有多伟大,读博士有多了不起,这只是我们的专业和工作,科研只是一件平常小事。”柳仁说。

走过浙师大春夏秋冬

看遍校园里的人来人往

今夏,他们即将告别师大

告别三年为伴的实验室和兄弟们

开始一场新的科研旅途

来日可期 愿你们前路顺遂

图片 | 马钧 部分由本人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