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租「學位房」有違政策善意

在今年北京市出臺的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意見中,首次提出了“符合條件的京籍無房家庭子女可跨區租房入學”的政策,租房入學也成為不少等待入學家長們的新希望。但由於部分學校學位緊張,媒體記者從多區房產中介處瞭解到,目前所謂的“學位房”租金已經達到數十萬元,但仍一房難求。

北京出臺“符合條件的京籍無房家庭子女可跨區租房入學”的政策,使一些無房家庭看到了“租房入學”的希望。然而,在學位比較緊張的區域,“租房入學”新政反而助推了“學位房”租金的上漲,這顯然是教育部門始料不及的,也嚴重違背了“租房入學”政策的善意。

眾所周知,教育部門推出“租房入學”新政,其目的是為了遏制“跨區擇校”亂象,避免學生無序跨片流動,確保免試就近入學。然而,對於這項維護教育公平的善政,一些家長並不“領情”——如果戶口及住房不在名校學區內,孩子就失去了上名校的機會。於是,一些家長便採取“拼房擇校”等非常手段,瘋狂砸錢搶租“學位房”,以“擠”進名校學區內,也加劇了“拼房擇校”的亂象。

可見,對於“租房入學”政策,還需進一步完善和規範,給炒租“學位房”降溫。關鍵是,除了規範“學位房”認定標準外,還應加大力度平衡現有的義務教育資源,並向薄弱學校傾斜,縮小校際差距。如果學校的教育資源都差不多,大家也不用擠破頭往少數幾所學校扎推了,都會選擇就近入學了,道理就這麼簡單。特別是,改革現行的教育考評機制才是破解“拼房擇校”亂象的良方。如果評價一個地方的教育政績不是看當地有多少名校、名校的升學率如何,而是看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之間的差距大小以及使薄弱學校的數量與教育政績成反比,想必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門就會真心實意地去抓教育均衡問題了。(汪昌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