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古国的退隐

关于楼兰消亡的“终极原因”,大致可归结为社会原因、环境变迁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等三类。变化是永恒的,无论是历史,还是自然。实际上,与其说消亡,不若说退隐。

楼兰古国的退隐

楼兰遗址大部分已被流沙湮没,受风力侵蚀形成独特的“雅丹”地貌。

楼兰,在唐代诗人的笔下,其城其国虽然沉沦在历史中,却退隐于诗篇所构筑的意象中。唐代继承汉朝的衣钵,继续向西看,西域诸国终于成了唐代的边塞。从军的青年们,向西而去,杰出的诗人们,向西而去。

陈子昂深感历史的古今之变与军人的使命,写下《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一诗:“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

王昌龄登第之前曾至西域边塞,开创了唐代边塞诗的雄浑意境。大漠雄关、孤城雪山、长云羌笛等景象,在他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极尽壮美的画图。在《从军行》中,王昌龄歌咏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古国的退隐

玉门关

李白出生于西域之西的碎叶城,楼兰同样激发了他的诗情。在《塞下曲》中,李白这样表明其心志:“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两次从军西域,先在安西节度使幕府掌书记,又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幕府为判官。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观察至深,用笔至神。在《武威送刘单》这首长诗中,岑参鼓励男儿奔赴边疆,为大唐建功立业:“……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太白引官军,天威临大荒。西望云似蛇,戎夷知丧亡。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

“始返楼兰国”“不破楼兰终不还”“直为斩楼兰”“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在这些诗句中,楼兰即是边塞,边塞即是楼兰,诗人们构建了一个以楼兰为象征的雄浑的艺术境界。

楼兰古国的退隐

楼兰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之中。

而在族群的迁移中,楼兰古国则退隐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

现代著名史家向达在1930年完成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写道:“鄯善人至中国姓鄯氏,前贤论及西域姓氏,从无注意及此者。近洛阳出土鄯乾墓志,卒于北魏永平五年(512年);车师前部王车伯生息妻鄯月光墓铭,卒于北魏正始二年(505年):是为六朝时入中国之鄯善人。又鄯昭墓志,卒于唐咸亨二年(671年);其祖官于北周,父官于隋,是为唐代入中国知姓名之鄯善人。其俱卒于洛阳”。

“鄯善人至中国姓鄯氏”,从楼兰到鄯善和鄯姓,这其中的关联令人想象无限。据统计,今天全国鄯姓人口不到1000,大多定居于山西省,其中过半又定居于山西省阳泉市的盂县,而盂县的鄯姓则多来自皇后村。据县志记载,这个村子在元朝就存在了。鄯善国人在北魏时来到山西,随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中原大地开枝散叶。

楼兰古国的退隐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普济寺

追寻这些族群迁移的蛛丝马迹,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楼兰和鄯善的后裔就在我们当中。如若不信,大可提取小河公主和今天的罗布人及鄯姓人的基因进行比对,会得到一个更为科学的认识。在这方面,几年前安阳曹操墓的发现和确认就是分子人类学与历史学成功合作的范例。

楼兰虽逝,但未亡,它将在历史的观照中永生,在诗人永恒的诗篇中栖居,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传承。


联系人:刘艳飞

邮箱:[email protected]

杂志订阅、广告合作与应聘

联系人:刘晓晨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jianghezaz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