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書生落榜後心中怒火難平,在寺廟前發洩被路過的道士點醒

明朝時,在江陰某縣中有位叫張畏巖的書生,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尤其擅長於寫文章,在當地也小有名氣。

甲午(1594)年的時候去參加當時在南京的鄉試,期間在一座寺廟中落腳。

等到科舉考試結束,發榜之後,張生得知自己落榜,很是失意,既傷心又憤恨,轉化化作了一腔怒火。

張生於是就跑到了寺廟前去咒罵這次負責的考官,說他們庸俗淺薄,自己文采非凡,卻不被賞識。

當時,還有許多學子也在寺廟,聚集了不少看熱鬧的人,恰好有個道人路過寺廟門前,就站定,微笑著看著張生,手捻鬍鬚,一臉的不屑表情!

故事:書生落榜後心中怒火難平,在寺廟前發洩被路過的道士點醒

張生正怒火中燒,見了這道長一副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表情,當時就遷怒到了他身上,指著鼻子朝道士大吼道:“你有什麼可笑的?”道士人就風輕雲淡的說:“貧道猜測啊,相公您的文章必定寫的不怎麼樣啊!”

張生更是氣急敗壞,上前就拽住了道士的袖子,怒目而視的道:“你這野道士,你未曾讀過我的文章,憑什麼就敢亂下結論?”

道士輕輕一揮手就將張秀才的手撥開,然後和顏悅色的道:“貧道聽說,做學問的關鍵在於心氣平和,心靜自然能領悟學問中的奧妙,相公您這般咒罵考官,心火熱烈,哪裡有能寫出好文章的樣子呢?”

張生聽了這番話,頓時怒火消去了幾分,沉默了片刻,轉而又恭敬的給道士道歉,向他請教怎麼做?

道士又笑著點點頭道:“凡事皆有定數,有時候榜上無名,就算您再如何才華橫溢,時機不到也是徒勞!所以你必須從改變自己開始!”

張畏巖覺得道士說的有道理,繼續問:“那如何改變自己呢?”

故事:書生落榜後心中怒火難平,在寺廟前發洩被路過的道士點醒

道士回答:“命運有時候讓人難以捉摸,雖然有註定,但是也不是完全不能改變的,全都要靠自己。提高自己的德行,修煉自己的品行,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積累福報,日後總會有所改變!”張生點頭,又問:“可是我區區一個窮酸書生,沒有錢財去幫助窮人,又該怎麼去行善呢?”

道士接著說:“積累德行,可以從一些小事做起,比如為人謙遜,孝敬父母。重在修心,只要心中常懷善念,就比施捨金銀更珍貴!又比如今天,相公你因為沒有中榜,不去反省自己,反而要在大庭廣眾咒罵考官,雖然發洩了一時的怒氣,是不是有損自己的德行呢?”

張生頓時慚愧,再三拜謝道士點醒,隨後又回家去潛心讀書了。

轉眼又到三年後的鄉試,這天他剛躺下睡著,就迷迷糊糊的夢到有個道士領著他出了門!

道士帶著他飄飛出去,一直到了一座非常大的官府中。

只見房間中坐在幾個官員打扮的人,周圍擺著十幾個架子,上面擺滿了書卷。

這時有個紅衣官員拿起一本名冊,上面寫著人名,中間還有很多空缺,像是在記錄什麼。

張生就問道士,這些人在幹什麼?

故事:書生落榜後心中怒火難平,在寺廟前發洩被路過的道士點醒

​道士說:“這是在錄取今年鄉試能上榜的人名。那本花名冊就是官祿簿,凡是德行和福報都不錯的人就可以記錄在冊,凡是那些德行損耗,作惡多端的人就會從名冊上抹去!”張生很好奇,就問道士能不能查一下自己的功名?

道士於是上前讓紅衣官員查看,說:“張生這些年來改過自新,惡行減少,做了不少善事,但是過往的惡業還未全部消解,所以此次鄉試暫時不能中功名,如果堅持行善,還是有希望補一個空缺的!”

張生恍惚醒來,從此就更加勤勉,謙虛恭謹,與人為善,果然在幾個月後的鄉試中考中了121名。

後記:現實生活中也會有一些貴人出現,他們指引我們方向,幫助我們脫離困境。有時候命運無法改變,我們只能從改變當下的自己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