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有巨片意识且获得强烈反响的军事题材影片

第一部有巨片意识且获得强烈反响的军事题材影片

是1986年杨光远导演的《血战台儿庄》。这是一部纪实性、文献性故事片。反映了1937年冬发生的抗日史书上占有重要篇幅的台儿庄大会战。这场战役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地、泣鬼神,军民团结抗击日寇侵略的正气篇,是国民党爱国将领英勇不屈、万死不辞、浴血捐躯的英雄画卷,是一章国共合作、同仇敌忾、共御外侮、震憾中外的悲壮交响乐。影片不仅以浓烈的历史真实感和浩大的战争场面再现了台儿庄会战的气势,同时,其内蕴深刻的银幕造型,开放式的故事结构,在艺术成就上也达到了八十年代中国军事题材影片所能达到的高峰。

第一部有巨片意识且获得强烈反响的军事题材影片

仇恨可以淡化,但历史不能遗忘,尤其是真实的历史,更应该永恒记住!

影片开拍之前,适逢80高龄的荷兰著名纪录片大师伊文思访华。在北京饭店的小会客厅里,伊文思向主创人员介绍了自己67年前在台儿庄拍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的情况——台儿庄战事接近尾声时,伊文思和爱泼斯坦等外国记者一起探访台儿庄,用摄像机为中国抗战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作为两国军队武力的残酷争斗和两个民族意志的顽强较量,台儿庄大战的惨烈程度不容回避。一个“血”字贯穿全剧,从临沂之战、滕县之战到台儿庄保卫战,影片选取的每一个会战关节,无不是血染的画面。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的结尾,那个表现“血肉长城”意境的长达4分钟的镜头。在《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响起三次的同时,画面进入残破的城墙一隅:城头,水边,日军丢弃的铁甲坦克旁,成百上千具尸体铺成一条血路,中国军队的灰色军装和侵华日军的黄色军装几乎斑驳难辨;余火还在燃烧,浓烟还在弥漫,一面残缺不全的青天白日旗,飘扬在城墙的最高点……

“一动不动几个小时,不是战士拍不了这个镜头!”这部没有任何棚内戏、“把外景当内景”的影片中场面最大的外景,借用军队800人。

其实,影片结尾原本是“全国人民敲锣打鼓庆祝胜利”,杨光远和剧组人员却总感到这样的结束分量不够。“眼前是一幅残垣断壁的景象……到处一片狼藉……”剧组在台儿庄政协发现了一个小册子,里面有当时曾访问台儿庄的《新华日报》记者陆诒的文章。

第一部有巨片意识且获得强烈反响的军事题材影片

<>以真动人,以真感人,以真取胜。我的心常常被<>那一幅幅悲壮的画面揪住。影片中的那一幅幅渗透着浓烈情感的历史画面着实使人难以忘却!

我想,<>之所以感人,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缘故,更重要的还是它的真实,几十年来,描写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题材一直是创作的"禁区",无人敢写。但<>突破禁区,真实地表现史实,它还抗日的国民党将士以本来面目,还各阶层人物形象以本来面目,改变了过去日本侵略军不经一戳的"纸老虎"形象,同时也改变了有关国民党将士不堪一击的银幕形象,并刻画出以叽谷廉介为代表的日军的残忍凶狠、骄横的嘴脸。表现了中国军民威武不屈、血战到底、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使这部影片深深地打动了我。

第一部有巨片意识且获得强烈反响的军事题材影片

<>中的诸多细节,都一丝不苟地反映出残酷、悲壮、激烈的台儿庄大战,尤其是那为国捐躯的壮烈场面,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由得热泪盈眶,被他们的爱国情所深深折服。

影片中那耿直的古稀老人撞石而亡;众多乡民手举镰刀、斧头、叉子在日军机枪下丧身;身负重伤、不甘受辱的川军小战士的阵亡;满身血污、一身正气的川军师长王铭章在战旗下以身殉国;在刑场上高呼"为我多杀几个鬼子"的营长赵静波的英勇就义;手捆手榴弹的战士扑向日军坦克,与敌人同归于尽……都十分悲壮,无不显出了中华神威。尤其是在影片结尾时,数百具各种姿态阵亡将士的躯体筑成的"血肉长城"在<>旋律的烘托下,显得更加悲壮。

风云上下五十年,恒久不变的爱国情,早已成为中华儿女心中最崇高的感情。情至国家,何惜个人存亡,心至民族,哪管一家安危。正是这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才使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这可歌可泣的一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