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答」第四期关于“理想与社交”

「心理问答」第四期关于“理想与社交”

铛铛铛,小编又来啦,为了方便解答同学们的日常疑惑,校心理部协助心理中心老师开办了【心理问答】栏目。我们会定期整理问题交由心理老师解答,作为每周四的推送发出。

下面是本期的两个典型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

学生:老师,上大学之后,我发现自己离当初的理想和目标越来越远,我想放弃,但又不甘心,我该怎么办?

张老师:

「心理问答」第四期关于“理想与社交”

这是一个有意思、也比较常见的困惑。对此,给大家一个提供一个“应对三步曲”。

第一步:区分一下“理想”和“目标”。两者都是对未来的期望,但是两者本质上是存在差异的。理想是整体的,而目标是具体的。目标可以朝着理想去制定,多个目标的实现就可能促成理想的实现。当“理想”和“目标”被混淆时,便容易让我们变得迷茫;因此,追逐理想的第一步,是将理想分解为目标。如果理想无法过渡到目标,那理想终究是虚无缥缈的。

第二步:当理想目标化之后,检测目标的科学性。什么样的目标是科学的目标?如“找一个好工作”、“获得好成绩”是科学的目标吗?这些目标很常见,但是却模糊不清、过于空泛,并不是科学的目标。科学的目标一定要具体化,如“大三以前英语过6级”、“专业平均分在80分以上”、“大三之前担任职务提升能力”等,既有具体的时间,也有具体的任务。

第三步:当目标清晰、具体化后,要根据目标制定可操作性的计划。如对于提升英语成绩的目标,可以做“每周学5次英语,每次1小时做题、30分钟朗读”的计划,对于提升专业成绩的目标,则可以“周一到周五晚上每晚复习2小时,周末每天6小时总复习”。计划要考虑个性差异、要有弹性,同时在执行计划时善于利用内、外在力量监督执行,并有自我激励措施。

“三步曲”看似简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需要顽强的意志力贯穿始终。如果没有意志力,那么所有理想、目标和计划便会沦为空想。

02

学生:老师,我很羡慕身边那些能够和他人打成一片的同学,

我也想拥有很多朋友,可是我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和沟通,才能成为“交往达人”?

张老师:

没有谁天生就是“交往达人”。只要你愿意、只要你练习 ,你也可以做到。在交往中感觉不够良好的同学,一般有几种情况:

一是缺乏交往的自信。具体表现是内心自卑,与人交往时显得特别紧张,尤其恐惧人多的场合。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你需要做的是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评价,尤其要认识自己的闪光点。当足够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热爱自己时,便能更坦然自信地面对他人。

二是缺乏沟通的技巧。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你需要的是学习和实践人际沟通技巧。如倾听技巧、共情技巧、赞美技巧、拒绝技巧等。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可以在想象中进行模拟,然后再到实践情境中进行运用。如此反复,便可以提升人际沟通的水平。

三是对人际交往有着很高的期待和要求。很多人在交往时会有“投桃报李”的心理,希望自己的人际付出能够换来更多的人际回报。如果没有获得回报,交往的动机和激情便被削弱。还有一些人,对于交往对象有着很高的标准和要求。如果了解到对方不符合自己的理想化形象,便会失望、沮丧。因此,只有在交往中,降低对他人的期待和要求,保持一定的包容性,才可能有成为“交往达人”。

当然,这也只是老师的个人看法。希望老师的回答能够帮助你。如果你还有疑问,可以预约咨询,和老师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哦。

「心理问答」第四期关于“理想与社交”

参与【心理问答】的方式如下

(1)将问题发送到后台;

(2)文章底部留言,说出你的疑惑;

(3)将问题告诉你信任的心理部成员,由TA们转达。

下面是心理中心预约相关介绍呦~

「心理问答」第四期关于“理想与社交”

文字 | 张珊明

「心理问答」第四期关于“理想与社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