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是个怎样的父亲?为什么不受自己亲生儿子贾宝玉的待见?

贾政试图把宝玉引入“正途”,然而其结果却适得其反。究其原因,其方法的不当和投入心力的不足首当其冲。贾政虽然重视对宝玉的教育,但他的重视只是停留在思想上,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没有投入太多精力深入了解宝玉的个性和才质,因材施教。而是一味板起面孔,做出一个严父的样子。

贾政是个怎样的父亲?为什么不受自己亲生儿子贾宝玉的待见?

贾政平时有公务在身,与宝玉接触的时间本就不多,回到家,却又把许多时间花在享受清客的奉迎和恭维上。他几次说要检查宝玉的背诵和抄写,最后都不了了之。第 70 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时,听说贾政要回家,众姊妹赶忙替宝玉临摹字帖,以备检查。然而“写字各有笔力,各具规模”,贾政竟然看不出,“想见贾政课学教子都是皮毛”。

贾政是个怎样的父亲?为什么不受自己亲生儿子贾宝玉的待见?

如果贾政能少些时间与清客品茗着棋,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宝玉是何样的脾性和行止,情况也许就会大不一样。如果他能从宝玉的童年即亲自督察其所读之书、课业的进展,与他一同分享成长的苦与乐,父子关系也不会如此紧张。综观贾政对宝玉的教育,可以发现他施行的完全是应试教育,只求结果,不求过程。

贾政是个怎样的父亲?为什么不受自己亲生儿子贾宝玉的待见?

贾政简单粗疏的教育方式对于宝玉这样一个具有异常丰富的情感和自由鲜活的心灵的人,显然枘凿难容。俗语云“知子莫如父”,然而就贾政对于宝玉的了解而言,二人简直不类父子。贾政不但对宝玉的教育漫不经心,对其他子侄们的品性更是如此。第 75 回贾珍因在居丧期间无聊之极,生了个破闷的法子,日间以习射为由,请了几位世家弟兄及诸富贵亲友来较射。贾政听见了,反说: “这才是正理,文既误了,武事当亦该习; 况在武荫之属。”且命宝玉、贾环、贾琮、贾兰等四人于饭后过来,跟着贾珍习射一回,方许回去。

贾政是个怎样的父亲?为什么不受自己亲生儿子贾宝玉的待见?

贾政面对自己教育的失败,未能反躬自问,并且始终抱持着对宝玉的偏见。这种偏见始于宝玉周岁时,贾政让宝玉抓周,宝玉一应好物都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贾政见此,便说他“将来酒色之徒耳”。 “周岁小儿有何知识”,贾政仅凭这一点就定其终生为酒色之徒,显然失于武断和简单化。

贾政是个怎样的父亲?为什么不受自己亲生儿子贾宝玉的待见?

第 17 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政一时责骂宝玉多嘴,一时又怪他不肯说话。宝玉动辄得咎,左右为难。洪秋蕃评贾政此等行为道: “父子之间如此严厉,亦昧于父子主恩之义。”“开口便是喝骂。如此严父,严得不通。”传统社会大多数家长普遍认为对孩子应该严厉管教,许多家长也正是这样做的,小说借他人之口称贾政“训子有方”,也许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的。

贾政是个怎样的父亲?为什么不受自己亲生儿子贾宝玉的待见?

贾政除了对宝玉不合情理的麻木,同时也用情不深。第 25 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一节,宝玉奄奄欲死,贾政见不能救治,即坐视不愿再予理会,说:“儿女之数,总由天命,非人力可强为。二人之病,百般医治不效,想是天意该如此,只好由他去。”虽然不能说此时他对宝玉恩断情绝,但贾政的这种“旷达”却也折射出他的薄情和麻木。“旷达”是人死后应当表现出来的态度,孩子还活着,虽然久不治,然“一息尚存,总无坐视不救之理”。

贾政是个怎样的父亲?为什么不受自己亲生儿子贾宝玉的待见?

贾政由于对宝玉的偏见和父子关系的紧张,以致一怒之下欲置之死地,喝命“堵起嘴来,着实打死”。贾政闻知宝玉勾引在忠顺王爷的戏子琪官,大为震骇,于是“又惊又气,即命唤宝玉来。宝玉也不知是何原故,忙赶来时,贾政便问: ‘……那琪官现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人,你是何等草芥,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要时可以严厉管教,但何苦痛笞欲致之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