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即使站在天台上对你喊,我却依然得不到你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最近,和大学闺蜜们聚会,一位宿舍舍花突然抛出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过,被爸妈一句话噎死,感觉爸妈其实并不爱自己的经历?”

这个话题,居然引起了强烈反响。

大家纷纷说有,争相举例子佐证。

——闺蜜A:我试过考试考了100分,全班就一个。

闺蜜A妈妈:你都没复习,是抄超隔壁的吧!

——闺蜜B:我平时成绩不是最好,考上中大之后,回家报喜。

闺蜜B妈妈:你是走了什么狗屎运,居然考上了中大!

——闺蜜C:当年我面试进了宝洁,告诉父母。

闺蜜C爸爸:人家姚明在你这个年纪已经去NBA打球了,你嘚瑟个啥!

这些话,隔着多年之后说出来,笑得我们前俯后仰。当年年少听时怕是心中有泪。

最后,舍花说的最是经典了。

——舍花:我妈妈说我长那么丑,学习好也没用。如果家务做不好,永远不会有男人要。

明明孩子们都可以算是学霸,都有很多闪亮的优点,爸妈们却喜欢对准几个缺点死命戳。仿佛那仅有的几个缺点不改过来,父母就无法接纳孩子,无法去爱孩子,无法去支持孩子。这似乎是养育80后那一代父母的通病。

我站在天台喊出内心感受,你却跟我谈条件

最近,湖南卫视有一档节目,孩子对父母告白的——《少年说》。

孩子们站在高高的天台上,对着下面的老师、家长、同学,喊出自己的心里话。

站在高高的天台上,是有心理学依据的,站在高处的人,更容易抓住话语权更有勇气去表达内心。

看了其中一集,我百味杂陈。

没想到,00后的亲子关系里,依旧在打着我们当年的死结。

这位初一的女孩子吐槽妈妈给她的压力很大:总是拿自己和“比人家的孩子”比。还总是打击她:学习那么差,她的学霸闺蜜怎么会跟她做朋友。而自己的努力,妈妈总是看不到。

妈妈,即使站在天台上对你喊,我却依然得不到你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而妈妈呢,也不负众望,在现场完美示范了如何实力打击娃信心:你要不打击,你就可能有点飘。嗯,可能……

妈妈,即使站在天台上对你喊,我却依然得不到你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接下来,妈妈就开始讲道理、谈条件了。

像不像我们当年的复制版?

这位妈妈完全没有想过女儿面对那么多人表白是鼓起了多大的勇气,也没有想去平复女儿的情绪,让女儿感受好过。一番话下来,仿佛在暗示,是因为你没有做到答应我的事情,才会招来我的所谓的打击啊。

妈妈,即使站在天台上对你喊,我却依然得不到你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妈妈,即使站在天台上对你喊,我却依然得不到你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当她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台下响起了一阵掌声,喊“跳舞”、“加油”,女孩跳了起来,在节目中第一次露出了笑容。跳完后,她问妈妈她跳得好不好?妈妈毫不犹豫地回答好。随即说,会考虑女孩的请求。

妈妈,即使站在天台上对你喊,我却依然得不到你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妈妈,即使站在天台上对你喊,我却依然得不到你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最后,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想继续跳舞,女孩要考进全校前150名。

本来,节目是想给孩子和家长一个沟通的平台,一场心灵的对话。

最后,孩子没有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只得到父母妥协的“恩赐”,让步的“交易”。

看到这里,想到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话:

“一想到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做报关员要考报关证;

做司机要考驾驶执照;

做医生要考医生从业资格证;

……而做父母是世上最难的职业,却没有针对父母的从业资格考试。

如果有,中国式父母的通过率估计不会比注册会计师考试、司法考试的通过率高。

缺爱缺支持的孩子,会变成怎样

中国式的父母大多打着“爱孩子”,多提缺点,让孩子不断完善的“好的出发点”,肆无忌惮地打击着孩子,不能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我们来看看缺爱缺支持的孩子最终会变成怎样。

张爱玲,民国首屈一指的大才女,是缺爱缺支持的代表人物。

妈妈,即使站在天台上对你喊,我却依然得不到你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张爱玲17岁那年,为了不屈服于父亲“要永远的臣服”,才给予的爱和资助,毅然抛弃大笔财产和优厚生活条件,投奔已离婚的母亲。

投奔母亲本为换来尊严,没想到她的读书生活费用,大大影响了母亲的生活质量,母亲经常冲着她咆哮,“你简直就是一个害人精!”

这些话,让张爱玲难过而愧疚。

遇见胡兰成,胡兰成懂得赞美她的文章:

“读你的文章,像踩在钢琴上,每一步都能发出音乐……”

胡兰成是谁?一个才子,一个文化汉奸,在报纸上撰写了不少卖国社论。

可是张爱玲不怕嫁给他,遭万人唾骂。

从小缺爱的她,虽孤傲清高,却被一句句的赞美,在胡兰成面前变得卑微。

“遇见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她的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她的要求很低,“他懂我,这就足够。”

从小缺乏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冷傲的大才女张爱玲,遇见胡兰成所谓的爱,奋不顾身,飞蛾扑火,成为被人一生诟病的污点。

父母需要表达的爱和支持,是无条件的

我钦佩一种父母,他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在孩子长大后又懂得得体地退出。

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父母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

父母要表达的爱和支持,就像绘本《大卫不可以》里面的妈妈那样,即使大卫外出回家踩到家里满地泥巴、洗完澡没穿衣服往外跑、吃饭淘气玩食物、晚上不睡觉满床蹦……最后还打烂了妈妈最心爱的花瓶。

当大卫后悔了,知道做错了事,张开双臂来找妈妈的时候,妈妈还是能温柔地把大卫抱在怀里:“大卫,虽然你很淘气,但是,妈妈对你的爱是无条件的。”——妈妈先表达了对孩子的爱,再去谈孩子的行为。

是的,我爱的就是这样的你,世界上这个独一无二的你,这里没有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不与别人比较。

文初的吐糟,我的一位闺蜜就没有加入。

她说:“在家里,父母并不怼我,相反我经常会用自己的意见怼父母,而父母很多时候听完反而会觉得很有道理。”

这位闺蜜的家里,沟通气氛良好,父母从来不打击闺蜜。

不仅父母的爱与支持是无条件的,闺蜜还可以辩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经常得到父母的肯定。

这位闺蜜做的很多事情,都特别有主见,跨度很大,却又底气和安全感十足。

大学的时候,一个女孩子读着主科目,副修了计算机专业。父母是支持的,并不担心影响主科目的成绩,结果她主科副科均成绩优秀。

工作几年后,丈夫近30岁“高龄”未生娃裸辞到美国读书,闺蜜一个人供养,父母也是支持的,没有意见。

3年后学成,没有再回到广州,也没有留在美国,也是眼光独到地选择了房价高出天际但高端职位更多的帝都。父母同样是支持的,没有意见。

再几年后,闺蜜和先生分别出任北京两家上市公司的CFO,家庭收入丰厚,孩子读着国际幼儿园,成功成为新北京人,实现了一个人生高度的质的飞跃。

一步一步转型升级走过来,父母给的都是无条件的爱与默默的支持,从来不怀疑不打击。

无条件的爱与支持,不是放纵,而是对孩子无条件地接纳,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无条件的爱与支持,可以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到,父母永远都是他最值得信赖、最值得依靠的人,从而使孩子获得一种强大内生的动力,一种发自内心的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和自信。

无条件的爱与支持,可以让孩子的聪明才智在宽松、愉悦、安全的情况下,完全发挥出来。

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指路标和明灯。

无论哪一个年代,哪里的孩子,成长中都需要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的滋养,孩子们的每一次努力、每一个需求,都需要被父母认可和看见。每位家长都要学会去爱,去聆听,去肯定,

给孩子温暖而富足的记忆,给孩子高飞的勇气和翅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