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渦扇15發動機的研製成功,所謂的殲20發動機短板是否還依然存在?

江湖夜雨思歸人

渦扇15沒有研製成功,離成功還遠著呢

對於關心我國軍事裝備發展的軍迷來說,發動機問題(不單單是航空發動機,海陸空幾乎一切主戰裝備的發動機)是一塊心病,也是讓為數不少的所謂“黑子”、“噴子”發揮的主要空間。

關於渦扇15和殲20的問題,我們話分兩頭說,先說渦扇15。

首先筆者要說一點,對於網上滿天飛的披露渦扇15的技術指標的文章讀者不用搭理,因為作為一個嚴格保密的型號,所謂的軍事寫手們不可能知道渦扇15如此具體的性能指標。那些所謂的軍事寫手披露出來的性能指標,99.9%是為了博眼球。筆者作為一個普通的軍迷,當然更不知道渦扇15的具體信息,只是根據公開信息結合自己的一些思考,供大家參考。

對於一個嚴格保密的重點型號,官方披露的消息少之又少,不過“推重比10發動機”也不可能有其它型號了。網上流傳的關於渦扇15最早的信息就是這張照片,注意照片中的時間,說明渦扇15立項的時間是2006年。而我國四代機選型確定是2007年前後的事情,說明我國在研製四代機之初就已經統籌規劃了配套發動機項目。

根據官媒以晦澀的官八股曝出的少量信息,渦扇15在2006年立項後,就開始有條不紊的推進各種工作。

在立項大約5年後,渦扇15首臺地面試驗用發動機完成組裝,這個速度算不上快也算不上慢。F22的F119發動機是1982年立項,1986年首次臺架試車,用了大約4年。從2011至今,渦扇15已經完成了高空臺和100小時地面持久試車等項目,至於有些人說的已經在某架殲11上裝機試飛的消息,筆者認為可能性幾乎為零。渦扇15的進度目前已經到底到了哪步,筆者也不知道。對比F119,1990年原型機開始裝機試飛,1997年第一臺生產型交付。從1982年算起,F119的研製歷史為15年,考慮到我國航發研製的基礎,2021年之前不會看到渦扇15版本的殲20。雖然我們在渦扇10系列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繳納了昂貴的學費),但是筆者覺得對於渦扇15的進度不宜樂觀,2025年能堪用就不錯了。

2017年出現的裝備渦扇10最新改進型的殲20原型機間接說明了渦扇15進度上的問題。如果渦扇15能在很短時間內(3-5年)內交付,那麼空軍絕不會多此一舉再加塞這麼一個過渡型號。渦扇10版本的殲20可能同時說明了99M系列發動機和渦扇15發動機同時出現了問題,這也說明網上關於俄方99M系列發動機在質量方面的問題可能不是空穴來風。另外筆者要說一點,殲20上面裝備的不是渦扇10B,02批次以後的殲16裝備的是渦扇10B,據稱最大加力推力13.2噸。殲20上面裝備的是渦扇10最新改進型,具有全權限電子控制功能。正是因為發動機供應的問題,制約了目前殲20的產量,目前殲20的年產量不超過10架,網上所謂的每年超過40的脈動生產線,都是胡說八道。

那麼第二個問題,發動機是殲20的短板嗎?筆者的觀點:是,但是能接受。

前文說過,國家對於四代機和配套發動機的研製是由統籌考慮的,軍方也業界對我國航發基礎也心知肚明。這樣的大前提下,殲20方案在2007年贏得四代機選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與沈飛的“雪鵠”方案相比,殲20鴨翼帶邊條的升力體佈局對發動機的要求較低。隱身、超級信息能力、超巡、超級機動是四代機最重要的幾個指標,筆者覺得排名也是這個順序。對於目前的殲20來說,與F22相比,隱身性能和超級信息能力方面差不多,但是超巡和超機動方面有很大的差距。一般認為,雖然殲20在氣動設計上具有較好的超音速升阻比,但是99M或渦扇10系列發動機無法為殲20提供與F22相媲美的超巡能力。F22超過1.6M的超巡速度使得其獲得了無與倫比的視距外攔射能力,而且推比10的二元矢量發動機使得F22在近距格鬥方面也無出其右。

看看F22變態的包線圖,很大程度上要拜變態的F119所賜。

但是在四代機時代,發動機只是決定了其性能下限,隱身和態勢感知決定了其性能上限。被奚落為“肥電”的F35,即便在在飛行性能方面比不上要被它所取代的F16,但是仍然擋不住F35在與典型三代機或三代半戰機在空戰中打出10比1以上的交換比。與飛行性能相比,隱身和態勢感知能力帶來的革命性才是空戰規則的改變因素。

四代機打空戰有自己的套路,機動性能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而已,恐怕已經不是首要因素了。

而且歷史上也不乏發動機一般但是整體性能一流的戰機,F-14就是很好的例子。

F-14早期用的是TF-30渦扇發動機,這是第一代渦扇發動機,推重比低、還有壓氣機方面的問題。但是這沒有妨礙F-14成為那個時代最強大的戰機之一。因為其以遠距攔射為主的作戰方式對發動機的要求不高,而這也是殲20以後最主要的作戰方式。當然,自F14B換裝了性能更好的F100系列後更是如虎添翼、錦上添花。

所以,筆者覺得99M系列或者太行系列版本的殲20固然不完美,但是仍是我軍目前迫切需要的裝備,尤其是在我國周邊四代機已經大規模部署的情況下。與其陷入對渦扇15不切實際的念念不忘,不如進一步挖掘日趨成熟的太行系列的潛力,以最快的速度提升殲20的產量。踏踏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總歸要好過不切實際的一步登天。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峨眉”(渦扇—15)發動機已經研製成功,這一點是沒有疑問的,央視曾經作過報道。之所以很多人仍然說“殲20存在發動機短板”,這種說法並沒有錯:渦扇15雖研製成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並沒有正式服役,還沒達到定型生產的要求,殲20更沒有裝備渦扇15。

安裝WS10B發動機的殲20

央視報道的“殲20換裝新型國產發動機”這個消息,讓很多人相信了“殲20裝備了渦扇15發動機”,這不過就是誤解:這裡的“新型發動機”指的不是渦扇15,而是渦扇10B型發動機。目前我們小批量生產的殲20裝備的都是渦扇10B型發動機,在CCTV—4的軍事節目中,我軍事專家已經多次證實了這個消息。央視還報道過“殲10試換裝矢量發動機”的消息,這裡的“矢量發動機”指的也是渦扇10B型發動機,和渦扇15沒一毛錢關係。


渦扇10B型發動機是渦扇10的改進型,單臺推力達到了14—14.5噸,其在可靠性、使用壽命、後勤維護等方面都略優於俄製AL—31F發動機。其也是我國第一款運用矢量噴口的發動機,採用的是三維矢量技術。但是其在單臺推力、推重比等方面還達不到世界領先水平,更無法與下一代發動機渦扇15相比。

所以說,在渦扇15批量裝備殲20之前,發動機仍是殲20的短板。網上總有人拿發動機“說事”,一方面這是事實,另一方面也是有人惡意貶低。在殲20剛剛批量生產的時候,網上就有人說“殲20就是一騙局,其戰鬥力都不如美帝的F16”,這種人是什麼心態,不說大家也都應該知道。

渦扇15一旦開始批量生產,裝備在了殲20身上,那殲20就擁有了更強勁的動力,性能也將達到其設計指標。尤其是在超音速巡航、高機動性這兩方面會有很大的提升,殲20將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第四代戰機,F22能否是殲20的對手都很難說。美軍高官提出了F22的升級計劃,還有種說法再建造100架F22,想要升級、再建?還是先把生產線的問題解決了再說吧。

即便渦扇15入役,我們在發動機領域還是存在著短板。想要在發動機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與美、俄等國平起平坐,僅憑一款渦扇15還遠遠不夠。

渦扇15在推重比、耗油率、響應速度等方面還沒達到美、俄同類航空發動機的水平。在航空發動機領域,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設計水平不足,其次才是發動機的材料問題、工藝水平。我們同類的發動機在體積、重量上,都遠超美、俄,全部歸咎於材料問題、工藝水平?明顯說不過去。還好,這些設計師們認識到了這一問題。

使用壽命、維護保養、大修時間等方面,也還有待提高。渦扇10系列發動機經過多年的發展,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終於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距離領先的美國還差一些。渦扇15在這幾方面到底能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現在還沒法說:沒有相關數據,估計得等服役之後才能知道。


小批量產的殲20


儒道之主

2017年5月25日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大型紀錄片《走遍中國》——“匠心第四集-工匠之家”中,在介紹瀋陽黎明發動機公司技術工人孫家滄時,片中表示:中國第五代“峨眉”(渦扇-15)渦扇發動機研製成功,雖然節目中並未明確指出殲-20裝備的就是WS-15,但廣大軍迷迫不及待地認為殲-20已經裝備了國產航發。節目一出似乎使互聯網上殲-20到底用的哪種發動機的爭論暫時休止,但人們似乎又多了期待。是不是WS-15行了?殲-20什麼時候服役?
央視視頻截圖:終於坐實了WS-15的研製成功
WS-15有多牛?
首先,衡量發動機的重要指標為推重比。儘管有關WS-15的數據撲朔迷離,但是作為我國新一代發動機,特別是與殲-20配套的發動機,其推重比將會達到世界領先水平。WS-15的目標是要朝美製F-119發動機看齊,推重比將達10以上。放眼全世界,推重比達到10以上的發動機型號屈指可數。俄製AL-41以及美製F-119和F-135都是推重比過10的渦扇發動機。而一旦WS-15研製成功並裝備服役的話,可能將超越俄羅斯,僅次於美國。(AL-41項目尚未定型,其進度仍落後於WS-15,說多了都是淚:沒錢)。
那麼殲-20裝備WS-15將會收到什麼效果?配合機動性超強的鴨翼佈局以及高推重比的WS-15,殲-20可能在機動性上較之前中國空軍所裝備的戰鬥機有一個質的飛躍。特別是一旦WS-15成熟之後裝上矢量噴管,殲-20擁有與F-22一樣的矢量機動也將成為現實。同時,因為WS-15的高推重比,殲-20也將與F-22一樣擁有超音速巡航的能力。儘管有人質疑超音速巡航能力的實際作用,特別是超音速巡航的高油耗性,但對於擁有廣闊領空面積的中國而言,超音速巡航能使戰機能夠快速抵達空域戰場實行國土防空任務。可以這麼說,裝備了WS-15之後的殲-20才完全具備了第五代戰鬥機的戰鬥力。
展臺上的太行發動機
當然,WS-15的研製成功不僅體現在對戰鬥力的提升方面,跟體現了國產的獨立自主方面。自新中國成立以及中國空軍誕生以來,中國戰鬥機發動機往往都要受制於人。時至今日,國產戰鬥機中使用俄製發動機的比例仍然較高。WS-15的研製成功也使我國的航空發動機事業終於能夠站在世界前列。而之前無論是西歐還是俄羅斯,以及美國在高推重比航空發動機上的優勢明顯。同時WS-15的成功研製將會帶動航空發動機相關的衍生產業。《2015-2020年中國航空發動機市場運營態勢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一文指出,我國軍用航空發動機市場空間為年均46.5億美元,民用航空發動機市場空間為年均161.5億美元。WS-15的研製成功無疑有利於國產發動機在發動機市場的立足,逐漸取代外國產品。甚至有朝一日,我們也能向外輸出創造效益。而遙想當年,中國求購俄羅斯AL-31F以及RD-93還有後來購買蘇-35的117S發動機時處處受制於人。而WS-15研製成功後,或許至今AL-41還未定型的俄羅斯有一天會跑過來向我們求購。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啊。
殲-20什麼時候裝備WS-15?
發動機領域是相當精密與複雜的,即使在研發上有重要突破,仍需要時間去技術定型與完善。即使是裝備F-119發動機的F-22戰鬥機實際列裝形成初始作戰能力也是在2005年,而之前有長達十幾年的時間都在做相關技術測試和完善。而裝備F-135發動機的F-35目前也尚未形成戰鬥力。去年9月美國芒廷霍姆空軍基地一架F-35A發動機起火,可以看出F-35要想完全形成戰鬥力還需要一定時間。F-119以及F-135尚且如此,WS-15就更需要時間了。
我國軍用飛機的研製程序一般分為五個階段:論證階段、方案階段、工程研製階段、設計定型階段、生產定型階段。從目前殲-20項目的進展程度上來看已經走完了上述五個階段。至於生產定型階段,儘管有不少專家學者以及媒體表示殲-20已經完成了生產定型,但目前沒有任何一張高清照片來證實裝備WS-15發動機的殲-20進行了試飛,目前殲-20所使用的發動機可能仍然為俄製AL-31發動機。所以殲20實際上面臨著是等還是不等的問題:
等:等待WS-15設計定型進入生產,然後迅速裝備於殲20上進行測試生產。可是外界也無法準確推測殲-20到底要等多長時間。目前中國周邊國家裝備的第四代(原第三代)戰鬥機愈來愈多,美國F-22以及F-35進駐日本。實際上中國空軍已經面臨很大的防空壓力。若不是對於先進戰鬥機的急切需求,也不至於採購蘇-35。採購蘇-35是有對“雪豹-E”相控陣雷達以及117S發動機的興趣,但筆者看來更多是應急措施。用來應對殲-20服役之前“五代機”的真空階段。
F-35的進入給我國周邊國土防空造成了一定的防空壓力,因此空軍有其迫切需求
不等:殲-20接近或已經完成了生產定型。這從數架帶有空軍編號的殲-20試飛,則表明殲-20不等WS-15先裝備服役,這也是外界普遍的看法。因為WS-15即使研發成功,還需要數年的時間進行測試、反饋以及裝機試飛。但空軍對殲-20有迫切的需求,因此殲-20先服役之後,等待WS-15技術成熟後與殲-20再進行搭配,形成新的B型改進型。從目前看來,這種方式的可能性最大。
不可否認,中美之間在軍用航空發動機上仍存在不小差距,但我們正在迎頭趕上
不可否認,發動機一直是我國航空工業的最大短板,國產戰機的研發往往都受制於此。但我們需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航空發動機就開始成為國防科技重點研發領域。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後,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對軍用及民用航空發動機研發的投資仍是巨大的。專業人士普遍認為中國未來二十年在軍民用發動機上的投資將超過萬億。在國家如此重視、投資如此之大、科研工作者如此拼命的情況下,我們也就不難理解近些年來中國在航空發動機上所取得的成就,中國也正在補齊這一最後的短板。WS-15服役只是遲早的事情,但之前我們的等待仍然是有些焦慮的,或者說是幸福的煩惱。軍迷們就像站在嬰兒產房外面的父親,在等待自己孩子的降生。雖說沒啥可擔心的,可是仍然來回踱步。等到殲-20裝備著WS-15真正馳騁在藍天之上,我們或許便會忘卻之前略顯焦慮的等待。
未來在東亞的上空,F-22以及F-35將於殲-20直接對話。

鐵血視角

在之前的一個回答《ws-15“峨眉”航空發動機是什麼水平?》中W君提到ws-15是我國航空工業的一次超水平發揮。其意義甚至要大於殲-20的橫空出世。

但這次超水平發揮僅僅是針對於我們自己的航空工業而言的。並不具有普遍性。同時在後期的回答《中國的航空發動機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W君依舊會告訴大家“我們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20-30年”。落後不可怕關鍵要在於清楚的知道自己落後在哪裡以及如何彌補落後的差距,想辦法如何趕上去。


寫這些話是因為題主的問題中提到“難道說渦扇15依然無法滿足殲20的動力要求嗎?還是這些人對國產航空發動機的研製成功選擇性的無視呢?”


愛國之心我所欲也、腦子亦我所欲也。


實際上說到發動機和空氣動力學方面的問題,經常看W君的問答的讀者可以知道這兩方面實際上是W君的主修專業。因此如果客觀回答那麼就是WS-15依然是殲-20的一個短板。

發動機主要參數推重比我們做到了10,但是現在國際上先進的發動機已經開始向12挺進,並且油耗率也在逐漸的降低。目前我們的WS-15發動機很難做到在低油耗上提供大推力。說簡單一些就是國外的戰鬥機可以少裝燃油達到和我們相同推力和相同航程。在戰鬥機上哪怕是少裝一千克的燃油也可以提高戰鬥機的機動能力的。

另外,噴氣發動機所讓人不熟知的一個特性是響應速度,從50%節流閥瞬間調整到100%節流閥的流量後,發動機是否能在瞬間提供最大推力也是發動機的重要特性。目前我們在材料上的落後導致發動機的機械重量還是過高,因此發動機的響應速度不夠快。W君拿到的數據WS-15的響應速度是11.3秒而對標的F119發動機僅僅需要2.7秒。俄羅斯的AL-41F也僅僅需要5.1秒。這個差別相信大家都有體驗,開車的時候踩下油門車的反應速度是不是靈活,如果不靈活給人的感覺叫做——“肉”。同樣在航空噴氣發動機上也有這樣的體驗。過長的反應時間會讓駕駛員的機動動作難以發揮到極致。


再說發動機維護性。

WS-15的維護性數據W君這邊還沒有,畢竟剛剛研製成功的發動機維護性數據還需要時間來進行積累。

上圖拍攝於2013年是F119發動機擴散器的維護現場照片,F119發動機的燃料擴散器可以再兩個人的操作下手工維護/更換部件。這樣的設計在噴氣發動機設計上是逆天的。F119依靠模塊化設計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擴善器噴射模塊進行更換以維持發動機的最佳推力狀況。而我們的大部分發動機出現此類問題的時候需要返廠大修。這樣對戰鬥機的出勤保障哪個更好呢?


綜上,發動機不僅僅是看推力或者是看推重比,這些僅僅是一個方面。更多的細節也就不多說了。仔細想想是不是我們還有更多的路要走呢?


軍武數據庫

你好,我是迷彩派軍事,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很遺憾的說即使渦扇15發動機研製成功,殲20發動機短板依然存在。相關資料顯示,為了發展高機動性、超音速巡航的第五代戰鬥機,國外航空強國在上世紀90 年代就發展了推重比10一級的新型發動機,這一代發動機具有高推重比、高渦輪前溫度、低函道比等特點。而從“渦扇15 發動機驗證機”的公佈來看,渦扇-15應該已經走完了“預研——核心機——驗證機”這些流程,正處於“初始飛行前規定試驗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任務是進行部件、系統、整機地面試驗以及發動機高空臺試驗,驗證發動機是否適合進行有限飛行包線的飛行試驗。如果這些試驗順利,我們有望能夠看到渦扇-15“峨眉”轉入科研試飛階段,出現在目標型號,如殲-20上或者其它飛行平臺,如伊爾-76、轟-6等飛機改裝的飛行臺上。

圖:渦扇-15發動機驗證機總設計師江和甫

在近期中國航空工業部門的學術期刊在關於航空發動機設計專家江和甫的訪談中,透露江和甫是“中推核心機和驗證機總設計師,推重比十發動機預研總設計師組組長,渦扇15 發動機驗證機總設計師。江和甫稱:我國的發動機行業是從仿製、測繪仿製起家的,而且持續了很長時間,在行業內形成了一種頑固的思維模式,而從測繪仿製的思維模式到自行研製的思維模式的轉變,還在過程中,還需要繼續努力。江和甫還透露,一項新的概念或技術,從開始研究到達到工程可用的成熟度,有時需要幾十年時間,比如第二代單晶合金DD6和線性摩擦焊技術,

從開始預研到現在已經20 多年,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江和甫還稱,其實俄羅斯的軍用發動機水平也非常高,而且是在相比較低的工業水平下實現的,這一點很需要我們學習。

這些消息表明,中國的航空發動機事業依然任重而道遠,和互聯網上隨處可見的各種“亢奮”相比,長期從事航空發動機設計和研究工作的專家們顯然異常冷靜。


迷彩派軍事

世界上航空發動機排名:

第一名:F135渦扇發動機 國家:美國F135渦輪扇發動機由美國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研製的新型發動機,最大推力過18噸(4萬F135渦輪扇發動機磅)。 F-135發動機是在F-119(F-22戰鬥機使用)的基礎上發展研製而成。由於海軍陸戰隊與英國皇家海軍預計採用的F-35B必須能夠垂直起降,因此F-135也可以加上向下彎折的矢量推力噴嘴。 第二名:F119渦扇發動機 國家:美國F119是普·惠公司為美國第四代戰鬥機研製的先進雙轉子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其設計目標是:不加力超音速巡航能力、非常規機動和短距起落能力、隱身能力(即低的紅外和雷達信號特徵)、壽命期費用降低至少25%、零件數量減少40~60%、推重比提高20%、耐久性提高兩倍、零件壽命延長50%。在80年代初確定的循環參數範圍是:涵道比0.2~0.3;總增壓比23~27;渦輪進口溫度1577~1677℃(1850K~1950K);節流比1.10~1.15。 第三名:WS-15渦扇發動機 國家:中國WS-15全稱渦扇15"峨眉" 渦扇發動機,是為我國第四代重型/中型戰鬥機而研製的小涵道比推力矢量渦扇發動機。WS-15主要用於雙發重型隱身戰鬥機殲-20。WS-15由606所、624所、614所、410廠、430廠和113廠等單位專家組織研製。"峨眉"航空發動機的技術驗證機在2006年5月首次臺架運轉試車成功。這標誌著我國在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的道路上又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在研製我國第四代中型戰鬥機的征程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2011年中航黎明完成了ws-15驗證機的交付。保節點是2020年完成研製。 所以公道點講,性能上略遜美國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技術。基本追平俄羅斯發動機技術,在國際上目前應該保三爭二的地位,但,二.三名和第一名差距不是一點半點……正視差距。 新型渦扇—10B發動機能助跑200米,就能在航母上彈射起飛,比蘇-35矢量推力F-117S渦扇發動機先進得多,也比俄羅斯AL-31F更先進,但只有加用推力18~20噸左右(電磁彈射)不大,不能加用20噸以上的艦載機,自用推力12~16噸左右,是一款中小型飛機…。 等將來WS-15峨眉呼之欲出吧!推力更大,使用時間更久,體積更小,自重量更輕,耐高溼,工藝材料更先進, 加上落葉飄就更好…。 馬偉民院士等 國寶級人才, 這才是真正的明星偶像, 科研人員比那些戲子偉大多了!獎勵多少都不為過!!! 建議國家應對這些國寶級的專家學者及其家人給予重獎,讓他們享受至高無上的榮光。只有實行這樣的獎勵政策,科技工作者才會覺得有奔頭! 向科研人員致敬!祝願祖國國富民強!👍💪👊🌹 WS-15全稱渦扇15“峨眉”渦扇發動機是我國為五代機研製的小涵道比推力矢量渦扇發動機。主要是用於雙發隱身戰機J-20。因此,其性能也頗受大家關注。其實在試飛時的推重比是9,而後期發展計劃是10,水平大體在中上游。單按推重比和推力(dan)來算,排名如下: 美F-119為11.7(推力15568) 俄AL-41為11.1(推力20000) 美F-135為10+(推力17800)歐EJ-200為10.2(推力9000) 中WS-15為9-10(推力18500)至於發動機的壽命、可靠性等指標就目前是不好比較。畢竟F-119已經定型,而WS-15 還在研製。但在某些方面(單晶空心葉片 )還是有所不及的。 長期!以來,我國仿製俄羅斯發動機的時候確實沒有解決好這一問題,致使我國的以前的ws10發動機使用壽命只有2000小時,與美俄相比,相差甚遠。有消息稱ws15的使用壽命目前可以達到8000小時左右,已經超越俄羅斯發動機的性能。


願作願

應該看到在推重比10一級,單發最大加力推力超過15噸,軍用推力超過10噸的第五代軍用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及配套的矢量推力系統研製成功並裝機之前,殲-20的部分指標是無法達到其設計指標的。

殲-20目前的三個階段試飛機,均沒有裝備第五代大推力發動機和矢量推力系統,這表明在殲-20第一階段生產型上,將不會採用相關係統和技術。而根據資料,中國第五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WS-15和配套的矢量推力系統,目前仍在研製和試驗過程中。這意味著,殲-20與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T-50一樣,將分成兩個階段研製和裝備。第一階段殲-20將於2017年進入小批量生產試用階段,並隨後量產。而第二階段殲-20將同步進行研製,並將在不遠的將來推出相應的原型機。我國在殲-20的研製上,採取的是“分步推進,不求一步到位,小步快跑實現目標”的務實策略。這一策略不但有利於縮短研製週期、節約研製成本,也有利於迅速形成戰鬥力,讓部隊儘快拿到裝備。

但殲-20第一階段因未裝備渦扇-15,而缺乏兩個對於五代機而言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標——超機動性和超聲速巡航——這兩者都被列入五代機的4S標準中。超聲速巡航,是通過飛機的相關氣動設計和發動機推力匹配這兩點來實現的,目前殲-20從氣動設計角度已經滿足超聲速巡航條件,但裝機發動機的軍用推力指標過低,暫時不具備“不開加力”超聲速巡航能力。而超機動性需要依靠矢量推力技術來實現,渦扇-15配套的矢量推力系統此前已經經過了技術驗證,但仍需與渦扇-15一起安裝到殲-20上。

也許在2020年前後,我們便能看到殲-20第二階段原型機驚豔亮相,到那時殲-20將裝配目標發動機——渦扇-15,並全面具備第五代戰鬥機的技術特徵,成為一款不遜於F-22的頂級戰鬥機。


兵工科技

WS15的核心機CJ-2000在2005年已完成研製,06年正式立項,進入驗證機開發,09年下半年時根據航空港speed版主的說法,就已經完成了一臺驗證機的交付(應該是工程驗證機,網上有說法06年就已經研製出技術驗證機,因為一般需要進過技術驗證機後才會立項)。最新的八股文的說法是7年完成驗證機的開發,發動機研製取得劃時代的突破。如果從06年立項起經過7年,那麼驗證機的研發到13年年底基本算完成。14年開始原型機的研製和試驗,經過7年多工程研製,原型機和工程驗證機基本上不會有太大變化,按照之前八股文的信息,14年年底,原型機已經上了高空臺進行試驗,現在基本可以確認,WS15目前正處於裝機試飛驗證階段,如果各項性能指標合格,馬上就會正式定型批量列裝。

有人以太行的經驗說WS15即使按照上述時間節點完成研製,也會經歷一段漫長的排故階段。可以說是基本無視我國目前在發動機上進行的積累和進展。

美國F100也經歷了十年之久的排故階段,可有誰聽說F119也經歷了類似的階段?失敗是成功他媽,WS15研製伊始,就是嚴格按照發動機研製要求來進行的,各階段都進行了充分而嚴苛的試驗研驗證,加上太行研發時的經驗教訓,有什麼理由說我們就一定還會把太行的老路再走一遍?
要是說太行的研發我們還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從毫無基礎,到現在,我國獨立完成了第三代大推渦扇的全過程,4代大推從核心機驗證機起步,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基礎和當初研製太行時已經有天壤之別,各方面條件也都有巨大的改善,為什麼我們就沒有充足的信心我們能夠按照計劃節點,一步一步完成WS15的研發呢。
最後上一張圖,大家可以仔細對照,有理由相信,WS15的進度,基本可以按照圖中的節點一步一步完成。


CC婭茜

渦扇15按照官方的說法是研製成功了,2006年就研製成功了,問題在於我們無法生產,以至於我們殲20一直不能執行戰鬥任務,還要去俄毛購買蘇35充門面,南海還是靠蘇35。。。發動機雖然定型,殲20也定型,但是因為發動機不能量產,所以渦扇15的推力一直含糊不清,有的說軍推15噸,有的說軍推11噸最大15噸,我是不知道殲20的飛行包線是怎麼定下來的,個人覺得軍推11噸最大15噸比較靠譜,也就是說勉強,有可能超音速巡航,動力不足所以必須用鴨翼來改善大迎角機動能力,然後隱身性能就差一點,如果發動機靠譜的話比蘇35強,接近F35的隱身性能,日韓只有F35我們殲20能對付,但是對付F22和美國完善的作戰體系,就吃力了,說實話如果殲20能和F35抗衡,已經就是銀河系第二了,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了,別老想著超越F22,俄羅斯現在都沒這能力,而我們發動機還要仰仗俄羅斯,如果俄毛是初中生,那我們頂多小學生,跟美國這個大學生比,肯定沒法比,理智點,人家只生產187架,殲20如果真的構成威脅,美國肯定會重開生產線,或者研發下一代戰機,F22已經服役20年了,應該說美國的技術能力不可能在20年內沒有發展!想想看90年代初我們有什麼?可能有彩電了吧,桑塔納快出2000了,國內可以合資生產摩托車了,很多人買了BB機,如果那時候告訴你F22隱身戰機,國內會有人能理解嗎?我們和F22同時研製的是什麼飛機?殲8!只有近程空空導彈的殲8!進步很大了,但是也要看到差距也很大!


黑山老妖37625003

全世界,就美國的科技是翹楚。高科技的東西真那麼容易研製出來嗎?你罵中國!那麼英國法國俄羅斯,印度沒投入嗎?不是幾十年嗎?中國明明在進步,在追趕,在發展,你眼睛咋看不見,你做出了什麼傑出貢獻?你大嘴一罵,就研究出高新科技了?

你不出力就算了,還是不要添亂了。不從事那行,不知道研發的艱辛和可要工作者的付出。兩彈一星的人員在羅布泊那種地方埋頭攻關,環境多惡略?你真沒資格罵誰!我還記得當年的報道火箭發射成功獎勵300塊,造火箭的不如門口賣茶葉蛋的,殲10總師宋文聰也賣麵條補貼家用,真不知道他口中的高工資哪來的。我姐我姐夫都在廣東某電子研究所工作,當年5000一平的房都買不起,兩個人跳槽到企業幾年深圳買兩套了。我們的工業基礎太低能發展到現在的樣子還算不錯了。只能對軍工同志們說一聲再加把緊我相信會成功的會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



朋友科技進步科技興國這麼重大的國情國策,從你嘴裡說得這麼輕描淡寫,甚至可用喊幾句口號就能超越世界一樣,發展科技不是請客吃飯或搖旗吶喊!這麼簡單的知道嗎?這需要從事科研的工作者們,義無反顧和忍受孤獨寂寞來完成的,甚至用盡默默無聞的一生來詮釋的工作,就像當年在羅布泊為共和國兩彈一星工作的前輩們,有時如果遇到研究課題的瓶頸時,往往就會受阻,同而使研究項目停止不前,花在攻關上的時間短的幾個月或幾年,長的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你知道嗎?他們難道不想一帆風順不出錯嗎?因為遇到了難題或出了點失誤,他們有時就要揹負沉重的負擔和忍受人們的不理解和嘲諷,你們覺得這樣對他們公平嗎?也許他們的工資待遇可能比一般崗位要好,但我覺得這與他們的付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在此我深深呼籲所有國人給他們多一點理解和支持,使他們心裡的負擔能少一點,讓他們能心無旁就的工作,為我們的國家早日滕飛盡力!為我們的民族復興盡力!給大家鞠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