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数比对手多、火力比敌人强的太平军为何打不赢雨花台之战?

范东臣

雨花台之战爆发时距离天京陷落仅剩2年光景,而此刻的太平军虽然还能调集30余万重兵救援天京、围攻湘军曾国荃部,但官兵素质、指挥水平、后勤补给、战斗意志和组织纪律与起事之初的“广西老兄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才出现了“30多万装备精良的太平军打不过1.8万湘军”的奇特战争景象。

太平军从广西突围出来的时候,男女老少总计不到4万人,其中最能打的青壮年只有7000多人,但就是这样一支扶老携幼的“逃荒军”却打得4.6万清兵心惊胆寒。由于信仰坚定(都是早期拜上帝会员)、齐心协力(不团结就会被消灭)、义无反顾(没有退路只能往前杀),再加上太平军前期领导层比较团结且名将辈出、指挥有方、战术得当(很少与对手死缠烂打拼消耗),因此所向披靡,打得腐化的清军官兵丢盔弃甲、望风而逃,很快从西南一隅发展到长江领域进而夺取了最富庶的江浙大部地区

但随着太平军的速胜,其内部隐藏的诸多痼疾、局限、弱点和结构性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首先是部队成分越来越复杂,大量流民乃至地痞无赖、劣绅匪盗都被吸纳进太平军,由于缺乏训练整肃,太平军整体战斗力下滑明显,军纪也越来越差。

1858年三河镇之战期间,太平军集结了陈玉成、李秀成2大主力10余万精兵,才将仅有5000余人的湘军悍将李续宾部歼灭,而且自身蒙受了惨重损失,光陈玉成部就在夜袭中被对手一举吃掉2000余人。

其次是高层迅速腐化并爆发内讧,不仅导致包括大批“广西老兄弟”在内的精锐力量损失,而且搞乱了军心,“天京变乱”后太平军叛逃、哗变事件明显增多,比如后来当上北洋水师提督的丁汝昌原系太平军,却在1861年清军围攻安庆时叛变投敌,还引导、协助清军贡献安庆城。而雨花台之战时的太平军诸王更是貌合神离,都想着保存自身实力

,所以说这些王爷后来纷纷叛逃(比如出卖苏州城却遭李鸿章灭口的纳王郜永宽等人)并不令人意外。

最重要一点在于由于主客观原因,太平军严重忽视了根据地建设,而总是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与清军交锋——太平军为攻打南京放弃武昌北伐军是长驱直入流动作战,石达开大军转回西南也是流动作战,到了后期陈玉成、李秀成也因为各种因素影响

没能建立起巩固的后方根据地,导致部队持久作战“后劲不足”,比如雨花台之战时太平军就因粮饷不足、缺少冬衣而士气愈发低落。

反观在雨花台坚守的湘军——曾国荃不惜重赏部下激励士气(史载他先后发放赏银3万多两),湘军统帅曾国藩也千方百计确保供应前线的粮饷、弹药源源接济,而且曾国荃发挥湘军善守的特长,构筑了由内濠、外墙、地道组成的坚固防御体系,令太平军一筹莫展。

可见,兵不在多而在精,李秀成虽统领着14个王爷(太平天国后期封赏泛滥已经到了不值钱的地步)的30多万大军,还装备了多达2万余杆洋枪,却对曾国荃不足2万湘军无可奈何,只能说当时太平天国真的是气数将尽、回天无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