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一座歷史悠久的人文之都

武威,古稱“涼州”,古詩中經常提到的一個地名,是“人煙撲地桑拓稠”的富庶之地。從東南進入河西走廊,武威是第一個較大的人文之都,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要衝,亦是中國葡萄酒之故鄉。

武威—一座歷史悠久的人文之都

如今的武威是一座充滿生機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快速發展中的城市,旅遊資源異常豐富,中國旅遊的標誌“馬踏飛燕”就出自這裡的雷臺古墓;這裡還有號稱中國第三、西北第一的“文廟”,有“隴右學宮之冠”美譽;海藏寺、鳩摩羅什寺堪稱是絲路名剎,天梯山石窟亦稱得上是石窟之鼻祖。

武威—一座歷史悠久的人文之都

史記,公元前121年,西漢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並一舉擊敗匈奴,卻不幸早逝,漢武帝為表彰其“軍功武威”,將此地改名為武威。位於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市,其“張掖”的由來亦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的意思。自古就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究其緣由,不得而知。但你從散落在武威城各處的古蹟名勝可以感受到她昔日的繁華和風采。

此番出行,逗留武威,源自她“武威當四衢地,車轍馬跡,輻輳交會,日有千數。”

武威—一座歷史悠久的人文之都

這就是武威的文廟,它由孔廟、儒學院、文昌宮三部分組成,整個建築群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佈局嚴謹、典雅。如今儒學院僅存忠烈、節孝等祠,且不對外開放;中為孔廟,以大成殿為中心,前有泮池、狀元橋、欞星門,後有尊經閣,中有戟門;東為文昌宮,以桂籍殿為中心,前有山門,後有崇聖祠,中有過殿、戲樓。這裡古木參天,遮陰蔽日,遊人不多,臺階上常有小鳥棲息。我們到這裡時,正是2014年全國高考前,可以看到有當年應考學子來這裡期望自己金榜題名,順利考取理想的院校。至今武威文廟沒有正門,只是在欞星門前的泮池上修建了一座狀元橋,原因即是歷史上武威沒有舉子考取過狀元。

武威—一座歷史悠久的人文之都

這裡是文昌宮的桂籍殿,裡面陳列近現代名人字畫,外面的廊廡到處書寫、懸掛各種匾額,書法清絕,文理深奧,可算是文彩飛揚。武威文廟,充分顯示了歷代重注儒家思想的傳播,尊師重教是這裡的古老傳統。

武威—一座歷史悠久的人文之都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西夏碑。

西夏碑,本名為《涼州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銘》,是目前全國唯一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與漢文對照文字最多的一塊石碑,它碑刻於西夏崇宗天佑民安五年(公元1094年)。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由著名學者、金石學家、邑人張澍在武威大雲寺首次發現。西夏碑高2.6米,寬1米,厚0.3米,兩面刻文。碑文大意講述了護國寺塔德初建、顯靈及重修的經過,保存了許多史料,對研究西夏語言文字和經濟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被中外學者稱為研究西夏文的活“字典”。除文字外,尚有多種圖案,花卉、人物等雕刻技巧高妙,具有相當高的工藝水平。

如今,西夏碑被收藏在文廟外的西夏博物館裡。我和我的朋友興致勃勃,揣摩著一字一句詠誦起碑文來。空闊的展廳,僅偶然能見到幾個身影。博物館與文廟毗鄰,是一座二層仿古建築,主要陳列涼州地區出土的西夏時期珍貴文物,只需出示等級身份證,就可以免費參觀。

我於23日晚8時到達武威火車站,接受當地朋友安排住進了緊鄰文廟和明清仿古一條街的伊人酒店。這是一家真正的商務酒店,各種設施齊全,質量上乘。晚飯後,瀏覽了一下文廟前廣場,這裡是市民健身休閒的場所。燈火輝煌中,人聲鼎沸,一邊在隨著音樂跳健身舞,一邊擺著燒烤攤、木桌椅。

人們吃燒烤、喝啤酒,悠哉閒哉消遣著時光,一天的辛苦和憂煩都將消失的無影無蹤。

據說,武威還有一個叫”核桃園子“的消遣場所,有世界第九,中國第五的摩天輪,娛樂項目也很有特色。在一片很大的核桃園裡,空氣清新,人們喝茶,欣賞歌舞,該是爽心悅目的開心愉快。只是時間緊迫,最終沒能去看看。

武威—一座歷史悠久的人文之都

這是武威的南城關,高大,雄偉。城關前面是廣場,佔地不少,中間一條甬道鐫刻有很多古今有名的律詩。由此而入,我們算是真正進入了武威城。在北關市場,我品嚐了聞名遐邇的涼州特色飲食——“三套車”。

“三套車”不是俄羅斯民歌嗎?這裡的“三套車”是棗茶,滷肉,麵條,組合起來稱“三套車”。涼州的“三套車”經濟實惠,男女老幼都喜歡吃,被稱為當地人的快餐。

截止到此,蘭州的牛肉拉麵,敦煌的驢肉黃面,武威的三套車,樣樣都是面,勁道是夠勁道,只是都很硬。後來,說給人聽,人家說,是海拔的原因,水也不是100度才沸,80度就開了,煮的面當然不會軟,難道真是這樣?

武威—一座歷史悠久的人文之都

最後在武威遊覽了鳩摩羅什寺和雷臺。摩羅什寺的大雄寶殿。殿外一名中年婦女,頂著烈日,捧住經書,在大聲的詠頌,讓我心生敬仰。我對宗教、神佛,都無比敬畏,但我不會去燒香膜拜,也不會去下跪求保佑。我一貫認為人心是向善的,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周圍環境的薰染,讓我們一心向善的本能慢慢消退了,變得趨利避害,得過且過;與人競爭,無所不為,自己異化了自己。修身養性,就是減掉自身的各種業障,迴歸本真,迴歸自然的天性。各種儀式,都不是我所追求的,而只是證明我存在的一種行為,記載我生命的一種符號。

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年,中國東晉後秦時期),與他之後的真諦(499~569)、玄奘(602~664)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他一生翻譯了70多部佛家經典著作,一共384卷,其貢獻遠在為人們所熟悉的玄奘之上,被稱為是譯經泰斗。他的翻譯既不失去原意,又能保存原文的語趣,誦讀中讓人感覺文辭優美,朗朗上口。

在雷臺,關於馬踏飛燕,關於銅馬車隊陣的擺放問題,都不曾引起我太大的興趣,只是這裡綠樹縈繞,曲徑通幽的園林環境,給我留有深刻的印象。我和朋友邊走邊交談,互吐心曲,增進了瞭解,加深友情。我一向認為旅遊不是跑馬圈地,沒必要一定要趕時間,走馬觀花一般以玩的地方有多少為目的,旅遊更多時候需要了解,記錄,然後感覺,消化,更新認識和原有的舊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