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那年是由哪位将军率领阻击日寇的?

腾冲汇客厅

中国远征军先后两次入缅作战,第一次是1942年,十万国军精锐跨出国门与英国军队联合作战,大败;第二次是1944年滇西反攻作战(缅北反攻1943年提前开始),大胜。提问似乎有些模糊,其实不然,因为第二次入缅是一路高歌的进攻战役,阻击战只能发生在1942年,两场极为重要的阻击日寇战斗,分别是:戴安澜孤军死守同古城、宋希濂千里驰援惠通桥。

(中国远征军副总指挥杜聿明)

同古阻击战。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指挥序列非常复杂,军委会参谋团林蔚、中缅战区司令史迪威都可以指挥远征军,而在远征军总指挥罗卓英尚未到职时,由副总指挥杜聿明代行职权,他又直接对蒋介石汇报工作,造成令出多门。杜聿明指挥第五军(杜兼)、第六军(甘丽初)、第六十六军(张轸)十万大军踏出国门时,驻缅英军主力第17师在仰光以南被歼,英军已放弃缅甸首都狼狈撤退。

为掩护远征军主力到达和展开,第五军之机械化第200师一马当先,由戴安澜少将率领于1942年3月7日抵达缅甸中部重镇同古,随即与日军第55师团先头部队遭遇,“同古阻击战”打响。由于英军一味撤退,而中国远征军主力需要步行到达,第200师万余人马即成孤军奋战,从3月19日起独自抗击日军柳田晃中将第55师团主力的进攻,重挫日寇。3月28日,日军增援部队渡边正夫中将第56师团到达战场,第200师再与近5万日军血战三天后,在新22师邱清泉的接应下于5月30日突出重围后撤。同古保卫战历时十二天,第200师毙伤日军近5000人,海鸥将军扬名域外。

(第五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

史迪威协调中英联军先后策划了曼德勒会战和密支那会战,而英国军队嘴上答应,却一心撤往印度,使两次战役组织全部流产。当英军全部撤离后,实际上形成了中国远征军单挑日军第十五军的局面,日寇四个师团(18、33、55、56)也是十万人,但是彻底掌握着制空权,考虑到1942年中日军队素质的差距,中国远征军只能撤退回国。

结果日军奇袭腊戍和密支那,切断了远征军向东、向东北回到滇西的两条道路,关键时刻,手中掌握四个主力师和军直属部队约6万人的杜聿明没了一战的勇气,下令部队放弃重装备钻进野人山,这是他军事生涯的一大败笔,彼时密支那日军只有两个联队5000余人,他本可以一股作气冲过去。



怒江阻击战。

中国远征军一部(新38师)撤往印度,主力陷进了芒芒野人山,从缅东到滇西的诺大地区几乎是一片空白,日军随即挥师扑向云南边境,一旦滇西沦陷,昆明必将不保,大西南则危在旦夕。而重庆军委会能够调动的兵力却少的可怜,随着远征军失败,整个云南只有关麟征第9集团军和宋希濂第11集团军,关麟征所部驻防滇南与越南日军对峙,根本不敢擅离;第11集团军虽下辖两个军,第六十六军编入远征军已经在缅甸被打垮,第七十一军主力还在四川,驻防昆明的仅有一个预备第2师。

千钧一发之际,宋希濂的老部队第七十一军第36师进入云南,蒋介石亲自下令调动昆明地区所有能征集到的共计500辆汽车,运送第36师千里驰援怒江东岸。1942年5月5日,日军便衣队出现在怒江唯一的桥梁“惠通桥”西面桥头,中国守军及时炸毁桥梁。日军随即组织武装强渡,约一个大队的兵力过江建立桥头堡,形势万分危急,值第36师师长李志鹏率部赶到,冒着对岸敌人炮火投入战斗,压缩日军到江边。5月7日,宋希濂将军赶到保山成立指挥部,次日组织全师发起总攻,激战二日,除少量日军逃回对岸外,大部被消灭在怒江东岸,危机稍缓。



(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

惠通桥战役虽然规模不大,但宋希濂能以不足一师兵力,阻止了乘胜追击的日军锋芒,挽狂澜于既倒,意义却非常重大。数日后,第七十一军主力到达沿江布防,日军再不能越过怒江一步,双方自此对峙长达两年之久。期间由新38师和新22师组成“X部队”在印度受训,怒江东岸的“Y部队”逐渐加强到近20万大军,经过整训并大部换装美械。

1944年5月11日,驻云南的“Y部队”在卫立煌统一指挥下,分七处强渡怒江成功,亮出了第二次入缅作战的复仇之剑。


度度狼gg

历史不敢乱说来个简介吧,

远征军出国作战是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2年,由卫立煌(未到任)、罗卓英指挥,底下3个军由杜聿明等指挥,兵败野人山的就是这一批。

1943年以后,远征军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驻印军,包括新一军和新六军,指挥官是孙立人和廖耀湘;二是国内的远征军部队,指挥官是陈诚和卫立煌。部队包括11集团军和20集团军,下辖2,6(军长黄杰),71,53,54和第8军(军长何绍周)。这其中,新一军和新六军在1946年进入了东北战场,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新1军、新6军等5个军援驰锦州。26日,5个军被围在黑山、大虎山附近约12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经过激烈战斗,至28日拂晓,新1军和新6军被消灭。

  第2军1947年进入中原战场,1949年9月编入20兵团序列,12月在四川起义。

  第6军(军长黄杰),抗战胜利后被撤销番号。下辖的三个青年军201,202,204师分别被整编为旅。

  71军进入东北战场,指挥官就是血战四平的陈明仁,继任军长刘安琪。

  第71军辖第87、第88、第91师,何应钦中央军,美械装备。

  1947年2月三下江南战役中88师全军覆没,后重建。

  1947年6月东北夏季战役中87、88、91全军覆没,后重建。

  1948年3月东北冬季战役中88师再次全军覆没,后重建。

  第七十一军军长刘安祺,1948年3月刘他调,向凤武接任军长;该军辖第八十七师,师长熊新民,1948年9月熊升任副军长。黄炎任师长;第八十八师,师长彭锷,1948年3月该师在四平被歼,彭逃出,后收拾残部编入新编第八军;第九十一师。师长戴海容。该军在辽西被歼。向凤武等被俘。

  53军进入东北战场,1948年11月,周福成在辽沈战役中率53军官兵投诚。

  54军,1946年夏,国丵民党第54军从青岛登陆,进攻山东解放区,打通胶济铁路,54师36旅在莱阳给华野13纵造成很大损失。 1947年增调东北战场,1948年11月初锦州解放,廖耀湘兵团被歼。该军自葫芦岛撤退至徐州,归徐州“剿总”直属。12月初编属第六兵团。北上增援被阻后撤往上丵海,次年6月上丵海被人民解丵放军解放后又撤至奉化、临海。后经解丵放军进攻,略损失一部,全军主力退到金门。所辖3个师。第八师,师长周文韬,1948年12月施有仁接任师长。第一九八师,师长刘金奎,1948年3月张纯接任师长。1949年1月杨中藩接任师长;暂编第五十七师,由交通警丵察总队改编而成,朱茂榛任师长,1948年春拔隶第五十四军,后廖定藩接任师长,9月改为第二九一师。1949年6月上丵海解放,第54军撤至台湾,是国军中唯一建制完整地撤至台湾的部队,成为台丵湾国军主力。1952年,第54军番号撤销。

  第8军,先是到了青岛,进入山东战场,之后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1月10日被歼灭。它的指挥官就是李弥。

  后来第8军又重建过,又被消灭,残部就是后来进入金三角的那支部队。


widyp

1942年2月,中国组成远征军,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新38师编入第66军建制。

4月孙立人率新38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

4月17日,英缅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等部被日军阻拦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18日凌晨,孙立人亲自从曼德勒赶往前线指挥113团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19日至午即攻克突破了日军防线,解救英缅军及难民、政府官员、传教士、记者等七千余人。此战经新闻媒体宣传,得到全球注目。仁安羌一役,孙将军以卓越的指挥歼灭强敌,解救英军第1师之围,其智勇兼备,将略超人之处,实足为盟军楷模。

仁安羌战后,新38师掩护英军撤退。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撤往印度,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与史迪威并令各军向西撤入印度,而国民政府则令全军向北返回云南。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杜聿明选择回国,孙立人奉命率新38师为第5军殿后。杜聿明见滇缅公路上的密支那已被日军占领,急令各部向西北穿越野人山回云南,并要求新38师继续殿后。

孙立人当即表示反对,认为绕过密支那经野人山路途较远,且道路艰难,渺无人烟,给养困难。而目前远征军尚有4个师,不如集中兵力,趁敌立足未稳,夺回密支那,沿滇缅公路回国。杜聿明则认为侧翼第6军及第66军均已溃散,反攻属于天方夜谭,而全军在自南向北的绵延战线上向西转向等同自杀,必须抓紧时间在雨季前撤回国内。孙立人拒绝服从杜的命令,而按照史迪威和司令官罗卓英的命令,率新38师向西撤往印度。撤退途中,部队装备不但没有损失,还收容了数以千计的难民和英印散兵。

5月底,孙立人率新38师到达印度边境,部队到了近印度的山上休整。


deforum

@widyp 已经把远征军的构成讲得很清晰了。不过他漏掉了一个重要人物:郑洞国将军。

现在的人说到远征军的功绩,提起最多的还是孙立人和廖耀湘。但在当时,他们都只是郑洞国将军的下属。

1943年初,郑洞国受命担任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下辖孙立人新38师和廖耀湘新22师。

该军最初是由1942年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后退入印度的新38师、新22师组成的,以后又由国内空运补充了大批兵员,当时均驻在位于印度加尔各答西北的兰姆珈营地,接受美军的装备和训练,为尔后反攻缅北,打通滇缅国际交通线做准备。

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在中国驻印军的指挥权问题上,有着尖锐的矛盾。史迪威坚持中国驻印军必须置于他的完全领导之下,不允许重蹈上次入缅作战因指挥系统混乱而失利的覆辙。蒋介石则希望通过美援来壮大国民党军队的力量,改善国内正面战场抗战的局面。但他不会同意将军队完全交给一个外国人来控制。

斗争的结果,蒋介石被迫同意放弃任命一位驻印军副总指挥的打算,而是在总指挥部之下,成立新1军军部。郑洞国就任新1军军长一职,实际上是两人相互妥协的产物。

郑洞国到任之后,除了身边的警卫排,无权指挥任何一支部队。他的责任仅限于掌握军队纪律,鼓舞部队士气。史迪威甚至不希望他常到前线去,因为那样会增加他与部队接触的机会。郑洞国将军为此只好派遣身边的作战参谋们经常到前线各部队当中去,而前线各部队长也非常希望藉此机会加强与军部和国内的联系。

为了使郑洞国能名正言顺地联络驻印军各直属部队,重庆军委会后来专门任命他兼任了驻印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

按史迪威将军最初的设想,中国驻印军营以上军官都要由美方人员担任,如同英国在印度的军队一样。为此他从美国调来三百余名军官,准备接替中国军官的职务。这种将中国军队视为殖民地军队的做法,理所当然地遭到中方的断然拒绝。史迪威只好将这些美军军官分散到部队中担任各级联络官。美军联络官的权力很大,有时不通过同级中国部队长便调动军队,以至引起中国驻印军官兵的强烈不满和抵制,曾几乎酿成流血冲突。后经郑洞国等中国将领的抗议,史迪威才对他们有所约束。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郑洞国在印缅战场的处境十分艰难。他既要千方百计地搞好与盟方的关系,又要小心翼翼地维护国民政府和中国军队的尊严和利益。还要顾全大局,努力调解和平息部队中对盟方的不满和愤恨情绪。

据说,一向处事温文尔雅、不温不火的郑洞国,有时也难以忍受美国人的轻慢和无礼,曾两次飞返重庆,面见蒋介石,要求调任回国。蒋先是大骂,继而温言抚慰,总之是要他为了“党国”的利益,继续忍耐下去。

以后双方共事久了,彼此的信任程度逐渐加深,史迪威将军慢慢转变了对郑洞国和孙立人、廖耀湘等中国将领的看法,大家有了一种相互信任、患难与共的感觉。正是这种相互的尊重和信赖,才使中国驻印军在整个缅北反攻战役中,始终保持着指挥上的基本协调和统一,这是后来取得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

1944年8月,中国驻印军的新38师、新22师,与反攻战役开始后陆续空运到印缅地区的新30师、第14师、第50师,奉命编为新1军和新6军,美国将领史迪威仍任驻印军总指挥(10月以后由索尔登将军接任),并成立副总指挥部,郑洞国升任副总指挥。

数月后,因国内战局吃紧,新6军奉调回国,新1军则继续前进,先后攻克了敌重兵防守的重镇八莫、南坎、芒友,于1945年1月下旬与中国滇西远征军会师于中国边境城市畹町。至此,中印公路全线打通。3月底,新1军又相继占领贵街、新维、腊戍、细包等要点,全部肃清了中印公路沿线及周围地区的日军,历时一年半的缅北反攻战役乃告结束。缅北反攻战役的胜利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郑洞国将军对中国抗战的贡献是绝对不能被遗忘的!

参考资料:《铁血儒将郑洞国:中国抗日名将郑洞国图传》


团结出版社

抱歉,近现代史相关资料,因为各种原因难以真实获取。本人没怎么研读。 就我知道的来说 :远征军虽名将云集 但大致分为三个派系 陈诚系 如 新一军 新六军 王耀武(没有到岗) 廖耀湘 , 何应钦系 如 杜褘明(远征军副司令) ,戴安澜 独立派系 如郑洞国(远征军总司令) 孙立人 陈明仁。远征军人数前后约10-20万左右。 全美式装备 ,官兵素质大多有小学文化以上,伙食后勤训练参照美军,举个类子 士兵的野战鞋的鞋带都是美国提供。 战况:前期 基本是溃败 损失在5-7万左右 ,一部过野人山回国 有国民党老兵回忆 在野人山死亡约3万,一部由孙立人率领抗命退进英属印度 损失约五千。 这个阶段和日军作战 人头交换比1:4左右。 后期 换美式装备美国教官训练,并增兵后,战斗力大增。和日军交换比 为1:1。表现突出的 廖耀湘 孙立人 戴安澜(大胜后在战场被流弹打中阵亡),这几支部队, 在解放战争中 都是蒋介石的急先锋,开战之初 四野 二野遇到他们都要绕道走。 后来都让解放军收拾了。可以说国民党五大主力没了,国民党也就没了。 回头说 远征军的历史任务是打通保卫滇缅公路 确保中国大后方 ,这个确实是实现了。有个朋友曾经问我,新一军 整编74师(军) 和解放军38军 41军比哪个强?我觉得就当时军与军单挑,可能国民党强点 ,系统作战配合指挥官艺术的话,解放军强。哈哈 本人非专业,业余爱好 轻喷。


心魔光影

1942年春末夏初国军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约十万七千人开赴缅甸,目的阻击日军,保护滇缅公路,保障中国大后方物资运输畅通。总指挥卫立煌(未到任),后由罗卓英任总指挥,杜聿明任副总指挥,史迪威任东亚战区总参谋长。第200师先头到达缅甸苗眉,东瓜(音译)一带与敌展开战斗,多次打败来犯之敌。第38师在孙立人师长带领下,以1000多人在仁安羌解救被日军围困多日的7000多英军,孙立人由此一战成名。由于出国急促,情报不准,缅奸出卖,日军增援加强,远征军开始撤退,指挥部内意见相左,杜聿明为首的一心要回国,最后造成非战斗减员极其严重。以史迪威、孙立人为首的撤往印度,就近盟军支援物资进行整训。

将近一年多的整训后,1944年夏开始反攻。国内整训的由卫立煌任司令官,沿怒江赛格以上20集团军由霍揆章指挥,渡过怒江翻越高黎贡山,沿途一路战斗,攻打腾冲县城驻守之敌。潞江坝以下由宋希麟将军指挥第11集团军攻打松山、龙陵一带驻守之敌。驻印军方面,整训时先由罗卓英指挥,后是郑洞国,再后来新38师扩编成新1军,军长先是郑洞国,后为孙立人;新22师扩编成新6军,军长廖耀湘。一路自缅北孟拱河谷开始自北向南歼敌至仰光。


雾锁清秋7

远征军组建是41年12月,入缅是42年三月初。其实三月初入缅也不正确,93师一个加强团1月便到了缅东,但这个团一直未和鬼子接触。就远征军的指挥问题是一本烂账,说不好是谁在指挥,军队实际控制在副总指挥杜聿明手里,但他受命于罗卓英,还得服从亚历山大和史迪威的指挥,而远征军中有一个以林蔚任团长的参谋团,直接为蒋介石负责,杜聿明也得听他们的,很多时候,蒋介石还直接向杜聿明下作战命令。所以,就远征军的指挥权问题得具体到每一场战斗中去具体分析。且远征军内部也分两派,亲美排和忠蒋派,杜聿明为代表的一直在竭诚为蒋介石效命,而以罗卓英和孙立人为代表的又和美国人走得很近。所以很多时候远征军是令出多门,仗打得一塌糊涂也就不奇怪了。


菜鸟2077

四二年初,由罗卓英为司令官,杜聿明为副司令官,率第五军,甘丽初第六军,张珍第六十六军共十万远征军入缅。在缅甸与日十五军四个师团,经同古会战及曼德勒会战,须给日军重创,但仍不支,主力由野人湾撒退回国,因野人湾一路为无人区,环境气候的恶劣,使撒退军队死伤甚重。另新二十二师廖耀湘所部及孙立人三十八师,撒至印度,称驻印军,后累征兵,以补充驻印军,由美国装备和训练,反攻时,一路由缅甸歼灭日军,打回祖国,并歼灭了盘踞在云南的日军。家堂兄曾系驻印军补充军普通一兵,他曾诉及此段军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