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故事匯│鍾世華:家風,主要是指家長的人風

家風故事匯│鍾世華:家風,主要是指家長的人風

作者鍾世華,語文教師,吾班書屋主人,《湖南教育》專欄作者,長期從事語文教育,教學文章、雜文隨筆散見於《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語文建設》《湖南教育》《小學教學》《初中生·作文》《新課程評論》《雜文月刊》等,文章被《特別文摘》《山東教育》等刊物轉載。

據他們自己說,我的父親只讀過兩年書,母親則未開蒙。這意思是說,他們與那個時代中大多數的農民家長一樣,不會說很多關於家風的道理,或者親自動手製定可以永續後世,“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的家訓。而假如——比方說現在我們看到一些關於家風的文章,就會以為我們這一群人裡,大多是沒有家風可以拿來討論的。這個例子可以說明,許多的問題容易被搞神秘與複雜。但事實上,許多的事情是既不神秘,也不復雜,例如家風。

如上所述,除了幾句俗語,類似“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夫風化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之類的句子,很難從我們這一代人的農民父輩口中敘述出來。比較而言,父親總算讀過兩年書,甚至看得懂像《朝陽花》這樣的長篇革命小說,這是個奇蹟。這樣的一種結果是,從父親口裡敘述出來的東西,是比家訓集錦有趣得多的故事匯。我在《中國語文,不能丟了自己的學習方式》以及《聊向冬夜聽語文》中說到,我是在父親的故事敘述——也包括他自身的故事——中,最初懂得人情冷暖、道義忠奸、善惡美醜的。許多年後我才猛然想起,做了那麼多年語文教師,我忽視了一種十分有意思的語文學習方式與育人模式。

一個故事能夠化育人,主要得益於它對善惡美醜等東西的一種態度。這個態度在哪裡呢,在故事裡,同時也在聽與敘述的過程裡,換言之,在聽眾與敘述者那裡。經常發生的情況是,父親講完一個故事,喜歡發表一點感慨與評論。這種態度與評論,除了敘說故事,也存在於讀書的過程中。這是讀書與敘說與聽故事的一個好處。

不好的是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是讀者與敘述者與聽眾,而是故事裡的角兒。舉例說,是父親故事裡的巧媳婦、奸兄弟、貪員外、傻女婿、懶婆娘。說人長短總比長短做人更容易。譬如你一隻手擺弄個手機,一隻手拿個字牌,左邊屁股坐在麻將凳上,右邊屁股坐在酒凳上,口裡吸溜著毒品,裝腔作勢地訓誡著兒女,——這當然也可以看作是故事——在一個敘述者看來,成個什麼體統呢。

比較確切地說,除了如牛一樣能抗壓,超負荷勞累,父親與母親身上值得我敬佩的東西並不很多。但多年以後,我因為實在是不能夠理解,一位年近八旬的奶奶,半夜爬上人家的果樹去摘果子,然後拿賣果子的錢去打牌,我才意識到,第一,這個社會真的出了一些過於普遍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因為其小,卻好像不成為問題。第二,父母身上多少還保留一些令我驚訝的、小的好東西。例如父親雖然不能“兼論字畫音訓,並考正典故”,但如上所述,尚能勉強“品第文藝”。又例如他粗魯的握鏵犁的雙手打得一手很好的鑼鼓,還做得一手很細緻的毛線活。再例如他一生一直未打過要與錢發生關係的字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年輕時因為沒有閒錢,父親和人打過掛紙鬍鬚的牌,年老了人口袋裡都有了一些小錢,但誰願意和他再打只掛紙鬍鬚的牌呢。這就如我一樣。或者說,我如他一樣。如你所料,我的孩子也如我一樣。據我考證,上溯三代,吾家沒有牌桌,至我一輩,得書層樓,這算一種家風。而母親雖不識字,卻無師自通,會“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懂得“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窮而富足,破而整潔,家務井井有條,我的關於家的一些早期印象,主要來自於母親的無字的家風。

上述事件大概發生在五年前。那一年我看到一位奶奶佝僂的讓人難解的背影,問父親:當年你跟我們讀過的那本《傳家寶》呢,我想重新抄讀一遍。那本《傳家寶》,是四十年前父親從街頭賣“星書”的書攤上買來的坊間劣質油印本,類似於《增廣賢文》之類的東西,算不得什麼好東西,但裡面有一點好東西。民間讀過它的人大概很多,但就我所見,遵從它的人好像並不是很多。例如其中有一句,“打牌不是正業”。但父親記住了。我也記住了,並一直以打牌消遣業餘時間為無聊之極。坊間與官方一致的說法是,輸贏點小錢算不得賭。這可能是對的。但眼下我們討論的不是法律與法規,而是家風,也就無需去尋找關於擦邊球的理由。值得記一筆的理由是,一種風氣如果是惡,即使很小,總是一種小惡。家的風氣當然不應該止於討論大是大非,也關於小善小惡。劉備家裡的說法是,勿以惡小而為之。有關這一說法,還有一個例子。幾年前,一位家長趕到學校叫出他的亂拿家裡錢的小孩子,說:為什麼你要拿走兩千塊呢,要拿你也只拿幾百塊哪。

這一些例子還可以說明,第一,即使是書裡的好東西,也不能影響所有人,也不能影響人的一切,但終究能影響人。第二,比書更能影響人的,是人。比較理智的選擇是,當人感覺教導子女無方時,就把子女交給書本。次之,大多數家長習慣把子女交給學校,這是眼下的一種教育生態。我想提請家長必須同時弄明白的是,

就家庭教育來看,人的精神家園,除了讀書學習,主要在於他的家長。假如真要討論家風——而不只是牆上掛的或者家譜裡寫的家訓,那麼家風,就主要是指家長的人風。這是個簡單到誰都不想聽的常識。如前所述,一些事情,既不神秘,也不復雜。不是說探討家風的人很多,家風這個東西就很複雜神秘,而是說,很多人已經開始忽略了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