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汇│钟世华:家风,主要是指家长的人风

家风故事汇│钟世华:家风,主要是指家长的人风

作者钟世华,语文教师,吾班书屋主人,《湖南教育》专栏作者,长期从事语文教育,教学文章、杂文随笔散见于《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语文建设》《湖南教育》《小学教学》《初中生·作文》《新课程评论》《杂文月刊》等,文章被《特别文摘》《山东教育》等刊物转载。

据他们自己说,我的父亲只读过两年书,母亲则未开蒙。这意思是说,他们与那个时代中大多数的农民家长一样,不会说很多关于家风的道理,或者亲自动手制定可以永续后世,“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家训。而假如——比方说现在我们看到一些关于家风的文章,就会以为我们这一群人里,大多是没有家风可以拿来讨论的。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许多的问题容易被搞神秘与复杂。但事实上,许多的事情是既不神秘,也不复杂,例如家风。

如上所述,除了几句俗语,类似“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之类的句子,很难从我们这一代人的农民父辈口中叙述出来。比较而言,父亲总算读过两年书,甚至看得懂像《朝阳花》这样的长篇革命小说,这是个奇迹。这样的一种结果是,从父亲口里叙述出来的东西,是比家训集锦有趣得多的故事汇。我在《中国语文,不能丢了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聊向冬夜听语文》中说到,我是在父亲的故事叙述——也包括他自身的故事——中,最初懂得人情冷暖、道义忠奸、善恶美丑的。许多年后我才猛然想起,做了那么多年语文教师,我忽视了一种十分有意思的语文学习方式与育人模式。

一个故事能够化育人,主要得益于它对善恶美丑等东西的一种态度。这个态度在哪里呢,在故事里,同时也在听与叙述的过程里,换言之,在听众与叙述者那里。经常发生的情况是,父亲讲完一个故事,喜欢发表一点感慨与评论。这种态度与评论,除了叙说故事,也存在于读书的过程中。这是读书与叙说与听故事的一个好处。

不好的是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读者与叙述者与听众,而是故事里的角儿。举例说,是父亲故事里的巧媳妇、奸兄弟、贪员外、傻女婿、懒婆娘。说人长短总比长短做人更容易。譬如你一只手摆弄个手机,一只手拿个字牌,左边屁股坐在麻将凳上,右边屁股坐在酒凳上,口里吸溜着毒品,装腔作势地训诫着儿女,——这当然也可以看作是故事——在一个叙述者看来,成个什么体统呢。

比较确切地说,除了如牛一样能抗压,超负荷劳累,父亲与母亲身上值得我敬佩的东西并不很多。但多年以后,我因为实在是不能够理解,一位年近八旬的奶奶,半夜爬上人家的果树去摘果子,然后拿卖果子的钱去打牌,我才意识到,第一,这个社会真的出了一些过于普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因为其小,却好像不成为问题。第二,父母身上多少还保留一些令我惊讶的、小的好东西。例如父亲虽然不能“兼论字画音训,并考正典故”,但如上所述,尚能勉强“品第文艺”。又例如他粗鲁的握铧犁的双手打得一手很好的锣鼓,还做得一手很细致的毛线活。再例如他一生一直未打过要与钱发生关系的字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轻时因为没有闲钱,父亲和人打过挂纸胡须的牌,年老了人口袋里都有了一些小钱,但谁愿意和他再打只挂纸胡须的牌呢。这就如我一样。或者说,我如他一样。如你所料,我的孩子也如我一样。据我考证,上溯三代,吾家没有牌桌,至我一辈,得书层楼,这算一种家风。而母亲虽不识字,却无师自通,会“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懂得“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穷而富足,破而整洁,家务井井有条,我的关于家的一些早期印象,主要来自于母亲的无字的家风。

上述事件大概发生在五年前。那一年我看到一位奶奶佝偻的让人难解的背影,问父亲:当年你跟我们读过的那本《传家宝》呢,我想重新抄读一遍。那本《传家宝》,是四十年前父亲从街头卖“星书”的书摊上买来的坊间劣质油印本,类似于《增广贤文》之类的东西,算不得什么好东西,但里面有一点好东西。民间读过它的人大概很多,但就我所见,遵从它的人好像并不是很多。例如其中有一句,“打牌不是正业”。但父亲记住了。我也记住了,并一直以打牌消遣业余时间为无聊之极。坊间与官方一致的说法是,输赢点小钱算不得赌。这可能是对的。但眼下我们讨论的不是法律与法规,而是家风,也就无需去寻找关于擦边球的理由。值得记一笔的理由是,一种风气如果是恶,即使很小,总是一种小恶。家的风气当然不应该止于讨论大是大非,也关于小善小恶。刘备家里的说法是,勿以恶小而为之。有关这一说法,还有一个例子。几年前,一位家长赶到学校叫出他的乱拿家里钱的小孩子,说:为什么你要拿走两千块呢,要拿你也只拿几百块哪。

这一些例子还可以说明,第一,即使是书里的好东西,也不能影响所有人,也不能影响人的一切,但终究能影响人。第二,比书更能影响人的,是人。比较理智的选择是,当人感觉教导子女无方时,就把子女交给书本。次之,大多数家长习惯把子女交给学校,这是眼下的一种教育生态。我想提请家长必须同时弄明白的是,

就家庭教育来看,人的精神家园,除了读书学习,主要在于他的家长。假如真要讨论家风——而不只是墙上挂的或者家谱里写的家训,那么家风,就主要是指家长的人风。这是个简单到谁都不想听的常识。如前所述,一些事情,既不神秘,也不复杂。不是说探讨家风的人很多,家风这个东西就很复杂神秘,而是说,很多人已经开始忽略了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