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這天你祭祀家祖食糉子鹹鴨蛋了麼?

夏至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也是我國出現最早的節氣之一,多在公曆的六月二十二日前後。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已有了四季之分,《尚書·堯典》記有“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的代名詞,即“日永”“日短”“日中”“宵中”四個節氣名稱。《春秋左傳》魯僖公五年:“凡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啟(立春、立夏)、閉(立秋、立冬),必書雲物(杜預注:雲物,氣色災變也。),為備故也。”

夏至這天你祭祀家祖食粽子鹹鴨蛋了麼?

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古時夏至這天和冬至一樣重要,既有各種各樣的習俗,也有各種節日食俗。

夏至這天你祭祀家祖食粽子鹹鴨蛋了麼?

首先,皇帝在這天要舉行祭地儀式。《周禮·春官·神仕》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以禬國之凶荒、民之札喪。”賈公彥疏曰:“夏至日,祭地祇,以其陰,故五月一陰生之日,當陰氣升而祭之。”也就是說,在夏至祭祀地神和百物之神,是為國家除去災害,為人民免除瘟疫。

其次要薦新祀祖。夏至薦新祀祖的習俗源自先秦時期。《管子·輕重己》:“以春日至始,數九十二日,謂之夏至,而麥熟。天子祀於太(大)宗,其盛於麥。麥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人(入),殊族者處(止也)。皆齊(齋)。”明、清和民國地方誌多有夏至日祀祖的記載。明弘治元年刻本《吳江志》:“五月重午作角黍,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明嘉靖刻本《江陰縣誌》:“夏至,清光緒二十二年刻本《錫金識小錄》記江蘇“夏至日,薦新麥。晨煮麥粥供家祠及五祀。”民國3年石印本浙江《東陽縣誌》:“‘夏至’凡治田者必具酒肉祭土谷之神,蔬草立標插諸田間就而祭之,謂‘祭田婆’。”

時至今日,各地仍然保留有各種趣味盎然的夏至節日食俗。在北京,“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在山東,“冬至餃子夏至面”;在江蘇,夏令有三鮮,地三鮮是莧菜、蠶豆和杏仁,樹三鮮是櫻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鮮是海絲、鯽魚和鹹鴨蛋;在陝西,夏至食粽子等。

夏至這天你祭祀家祖食粽子鹹鴨蛋了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