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兒子做同學 媽媽重返14歲當初中生 結果如何

今天有條新聞太有意思了,武漢市一所中學推行“開門辦學、推門聽課”的家長督學政策,要求每位學生的家長至少每月會到學校聽一次課,少則一節,多則一天。他們和學生一起上課、用餐,和老師討論教學進展,成為學校的“特殊學生”,這都是很好的舉措,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家長裡出現了一位“超級媽媽”,她3年來陪孩子上課3000多節,和孩子成了名副其實的同學。

和兒子做同學 媽媽重返14歲當初中生 結果如何

當然,這位媽媽是全職媽媽,否則不會有那麼多空閒時間。事情緣起於,她孩子上初中後,不適應新的節奏,做作業拖拉,成績比小學時下滑厲害,納悶之餘,她參加了一次體驗課,這才發現孩子上課容易分心走神,寫作業也不專心,老師不可能關注到每一個孩子,於是,她決定和孩子一起上課,監督孩子改正壞習慣,同時給孩子建立好榜樣。初中三年,她每天早上和孩子一起到校聽課,下午放學後再騎自行車趕回家做晚飯,幾乎天天如此,風雨無阻,她不僅記了厚厚的一大沓課堂筆記,回家和孩子一起溫習訓練,而且關注班上學霸的學習特點,告訴自己孩子如何吸取借鑑。

小瑪瑙兒童社交學堂專注於解決孩子的交往難題,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是親子交往關係良性互動,往往是我們呼籲最多的,這條新聞裡最有趣的就是,媽媽完全融入孩子的社交環境和生存空間,做了線下真實版的“同學好友”。

那麼,這樣的結果如何呢?

據新聞透露,起初孩子不適應,感覺自己媽媽坐在教室裡,自己在搞特殊化,會被同學嘲笑,可是,由於媽媽是鐵了心地融入,並不滿足於聽聽課,而是和同學們一樣,認真做作業,也會和同學們交流聊天,關係處的很融洽,大家慢慢就習慣了自己媽媽的存在,媽媽把知識點吃的很透,兩人回家各做各的作業,不懂了再互相交流一下,經過3年的努力,兒子的成績已穩居年級上游,不需要媽媽貼身監督了,但這位媽媽仍然會每天堅持上課,笑說“重返14歲”,重學一遍知識,重新青春一把,也挺好。

和兒子做同學 媽媽重返14歲當初中生 結果如何

看看,看上去結果還是雙贏的。

還記得陪孩子做作業差點心梗的家長故事麼?哈哈,這位媽媽在學業上,完美覆蓋孩子的知識盲點,更重要的是,她成了孩子無法替代的好朋友。

新聞裡沒有交代的細節,我們腦補也能想出來,本來學校是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孩子到了成長的叛逆期,和家長的溝通勢必減少,加之家長對孩子的學校經歷不瞭解,孩子學業緊張,沒有多餘的時間交流,那麼兩人能溝通的話題越來越少,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勢必在一個緊張的週期裡。因為學校突然打開了大門,家長即使沒有這個全職媽媽這麼多的時間,每月去聽一次課還是可以的,既能發現學校食堂等生活管理上的問題,也能瞭解孩子的日常,學業上的積極作用,我們就不說了,至少父母能平添了不少和孩子交流的話題。

和兒子做同學 媽媽重返14歲當初中生 結果如何

這,也正是小瑪瑙兒童社交學堂接受很多家長諮詢時,反覆強調的,要提醒家長:

第一,一定得跟孩子有共同話題,這樣才能打開孩子心扉。

第二,當然,這條新聞還給了我們不少啟示。

新聞中說,班主任也當這位媽媽是自己的朋友。“她在班裡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學生們喜歡跟她聊天,她對每個孩子都非常熟悉,哪個學生有了煩惱,她也會和我溝通,我們一起去幫助那個孩子。她在班級管理上幫助了我很多”。

全職媽媽往往失去了社會身份,交際範圍非常狹窄,陷入到老公孩子的沼澤裡,事實上,不論你有沒有時間,像這個全職媽媽在初中班級裡找到存在感,你也應該在孩子的朋友圈裡找到存在感。這個我們還會專題音頻分享,有的家長投入很多時間,帶孩子和孩子的朋友看電影,逛商店,就是想從孩子的朋友身上打開突破口,幫忙教育自家孩子。

第三,這條新聞還教會我們重視體驗,不可能像全職媽媽那樣天天坐堂上課,但家長,只要有條件,可以適當增加體驗孩子生活的頻率和頻次,如果學校不開放家長旁聽,那就在孩子的業餘生活時間想辦法,下功夫。

和兒子做同學 媽媽重返14歲當初中生 結果如何

記得湖南衛視有檔節目叫變形計,讓孩子互換體驗各自的生活方式,最早的一期,就是讓孩子爸爸到學校去上一週課,讓孩子去爸爸的崗位上去賣一週服裝,最後節目很暖心,孩子理解了父親的艱難不易,父親也不再粗暴生硬地管教孩子,還和孩子增添了許多師生趣事的話題。體驗真的是非常好的一個方式,增進人與人的瞭解和溝通。有個家長主動告訴我,她老公是煤礦上的,礦上也會定期舉辦活動,專門邀請那種兩口子打架的家庭,讓女方下井體驗工作一天,看到老公的工作內容充滿危險、責任,條件又極其艱苦,讓女方不再和老公吵架,要多多照顧老公。

總之,每個家長,如果你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好朋友,並堅定不移地保持著這個地位不變,你和孩子都會終生受益。

歡迎直接留言或關注我們小瑪瑙兒童社交學堂,幫助孩子在人群中倍受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