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作爲南方政權,爲什麼有兩名唐山來的將軍?

三國魏蜀吳,其中吳國是一個典型的南方政權,孫氏父子祖籍富陽、發跡淮泗,最終創立基業於江東,其屬下文臣武將,絕大多數是江東、淮泗、荊州一帶的南方人士。

吴国作为南方政权,为什么有两名唐山来的将军?

然而當我們仔細梳理東吳臣僚的籍貫,會發現兩位異類:

程普

右北平土垠人

今河北唐山豐潤區人

韓當

遼西令支人

今河北遷安人(遷安曾隸屬唐山)

此二地都屬於幽州,於當時的中國已是與胡人雜居的極北之地,這兩位大北邊的“唐山人”,為什麼會不遠萬里去加入一個南方政權?

吴国作为南方政权,为什么有两名唐山来的将军?

“唐山人”進京記

程普和韓當,都是孫堅時代就加入孫氏集團的老將,因此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先看看他們是從何時入夥的。

程普的加盟,當不晚於公元184年孫堅討伐黃巾軍。

證據:

程普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人也。初為州郡吏,有容貌計略,善於應對。從孫堅征伐,討黃巾於宛、鄧,破董卓於陽人,攻城野戰,身被創夷。

——《三國志·程普傳》

可見,程普隨孫堅討伐過黃巾軍,而且地點在宛、鄧,與孫堅的履歷契合。

但問題是,此前的孫堅,先是在會稽郡平定叛亂,再是在鹽瀆、盱眙、下邳三縣當縣丞,活動的區域都在江東-淮泗,也就是現在的浙江、江蘇一帶,而程普是“唐山人”,而且“初為州郡吏”,在老家唐山做低級官吏,而且相貌和表現都不錯,沒道理往南方跑啊?

這兩人活動的區域完全沒有交集,而程普卻在公元184年突然“空降”在位於南方的宛、鄧戰場。可見,程普的簡歷裡漏掉了關鍵的行蹤。

吴国作为南方政权,为什么有两名唐山来的将军?

我們試著來反推。孫堅討伐黃巾起義,是跟隨朱儁的軍隊,那麼朱儁的軍隊是哪來的?

當時,為了平定黃巾軍,漢靈帝授權左中郎將朱儁、右中郎將皇甫嵩調動了五校軍(京城軍隊)和三河騎兵(河東郡、河內郡、河南郡)。

所以,程普有沒有可能屬於京城軍隊,或是三河軍隊?

可是程普遠在幽州,他有機會進京城嗎?

有!

黃巾起義爆發之前,幽州刺史有過一次換崗,漢室宗親劉虞履新,前任幽州刺史則被徵調入京拜為議郎。地方大員回京,路途遙遙,一般會帶幾個此前熟悉的將校吏員隨行,程普既然為“州郡吏”,可見曾在州刺史府中當值,很有可能作為保鏢或護衛,一路隨這位前刺史到京城。

到了京城後,程普被留下,編入了五校軍,或是三河軍。此後朱儁徵調軍隊討伐黃巾,程普隨行,在戰爭中與孫堅並肩作戰,因此相識,從而加入孫堅部隊,從此成為孫氏集團資歷最老的將領之一。

吴国作为南方政权,为什么有两名唐山来的将军?

老友相逢在赤壁

這個推論是否站得住?我們還需要其他證據支撐:

比如,與程普一起加入孫堅的,還有其他小夥伴嗎?

有!

前到魯陽,與袁術相見。術表堅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遂治兵於魯陽城。當進軍討卓,遣長史公仇稱將兵從事還州督促軍糧。

——《三國志·孫破虜傳》

孫堅討董時,有一名屬下長史名叫公仇稱。

長史相當於州刺史的幕僚長,角色重要。但“公仇”這個姓氏很古怪,查遍史書,我們也沒有發現第二個姓“公仇”的。因此筆者以為,此處可能是記錄或謄抄時的錯訛,將“公孫”誤為“公仇”。

我們知道,漢末三國有公孫瓚(遼西人)、公孫度(遼東人),公孫姓大多數都來自幽州。

因此這位公孫稱,也很可能是幽州人,而且是和程普一道隨刺史進京,又隨朱儁加入孫堅軍的。

程普所在的右北平郡,地接烏丸、鮮卑等遊牧民族,長於弓馬騎射。因此當程普、公孫稱這樣的幽州將領加入後,大大提升了孫堅軍隊的戰鬥力,讓孫堅軍這支以淮泗步兵為主體的軍隊,具備了可以與邊章、韓遂、董卓這樣的西涼騎兵較量的實力。

說了半天,這個帶程普進京的前任幽州刺史是誰呢?

三國迷們很熟悉的一位人物,“三讓徐州”的陶謙。

吴国作为南方政权,为什么有两名唐山来的将军?

在公元184年之前,幽州大家庭是這樣的:幽州刺史陶謙、幽州涿郡涿縣縣令公孫瓚、幽州涿郡涿縣民兵隊長劉備。

7年後,公孫瓚是割據幽州的奮武將軍,劉備是其麾下的平原相,陶謙則任徐州刺史,與公孫瓚為盟友。曹操討伐陶謙時,公孫瓚派劉備去救援,才有後來演義故事裡的“三讓徐州”。

原來,公孫瓚、劉備、陶謙早在幽州時就有淵源,這才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而作為“州郡吏”的程普既是陶謙的下屬,很可能也與公孫瓚、劉備相識。

25年後,風雲變幻,孫劉聯盟,赤壁鏖兵,程普作為孫權軍的副都督,與劉備攜手破曹,看來這緣分著實不淺啊。

吴国作为南方政权,为什么有两名唐山来的将军?

“白馬義從”下江東

相比程普而言,韓當加入孫堅的時間非常模糊。

韓當字義公,遼西令支人也。以便弓馬,有膂力,幸於孫堅,從征伐周旋,數犯危難,陷敵擒虜,為別部司馬。

——《三國志·韓當傳》

傳記中只交待了韓當跟隨孫堅征戰,但沒交待打了哪幾場仗,也就無從判斷他是在何時加入孫堅軍。

吴国作为南方政权,为什么有两名唐山来的将军?

那麼,我們換個方向入手。看韓當的籍貫。

韓當是遼西令支人,檢索《三國志》,唯有一位立傳者與其同郡同縣,那就是公孫瓚。

公孫瓚曾經組織了一支堪稱“地表最強”的騎兵部隊,名曰:“白馬義從”。

史書上是這樣介紹“白馬義從”的來歷的:

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虜相告雲“當避白馬”。因虜所忌,簡其白馬數千匹,選騎射之士,號為白馬義從。

——《三國志·袁紹傳》裴注《英雄記》

可見,“白馬義從”的選擇標準是“騎射之士”,這和韓當傳記中描述他“便弓馬,有膂力”是相契合的。所以,韓當會不會因為同鄉的緣故,最初效力於公孫瓚,而且是其精銳“白馬義從”的成員,之後再因為某種機緣轉投孫堅?

吴国作为南方政权,为什么有两名唐山来的将军?

要證實這個猜想,我們得看看,孫堅與公孫瓚是否有交集?

在《三國演義》中,孫堅與公孫瓚同為討董聯軍“十八路諸侯”成員。

但歷史上,公孫瓚並沒有加入過討董聯軍,孫堅在討董之戰中也始終是獨立作戰,除袁術外,沒有與其他鎮諸侯合兵。

但是,在討董之戰結束後,孫堅與公孫瓚有了交集。

不僅是交集,還是盟友。

公元191年,袁紹與袁術兄弟關係破裂,袁紹與劉表聯盟,袁術與公孫瓚聯盟,形成兩大互相對峙的軍閥陣營,雙方第一個交火地點就在豫州陽城。

當時,袁術表舉孫堅擔任豫州刺史,試圖佔據豫州。袁紹卻委任周昂為豫州刺史,前來搶奪豫州。當時,公孫瓚派從弟公孫越“將千騎詣術以自結”,率領千名騎兵在袁術這裡結盟駐紮,袁術便派這支部隊去陽城增援孫堅,然而不幸的是,公孫越在戰鬥中中流矢而死,這成為袁紹與公孫瓚界橋之戰的導火索。

但史書並沒有交待,公孫越死後,這“千騎”去了哪裡。失去了主帥,他們很可能就近被孫堅收編成自己的軍隊,而韓當很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員,因此史書上說他“幸於孫堅”,也就是說,在群龍無首之際,幸運地被孫堅收納為部曲。

吴国作为南方政权,为什么有两名唐山来的将军?

在這個過程中,早年加入孫堅、同為幽州人的程普,很可能充當了說服者或介紹人的角色,我們可以腦補這樣一段情節。程普對韓當說:“老兄,你們頭兒已經戰死了,現在陽城距幽州千里之遙,袁術又不是成事之人,我家主公乃當時英雄,不如來孫家軍效力吧!”

就這樣,程普和韓當成了孫氏集團唯一的兩位來自幽州的將領。孫氏集團的主力軍隊來自淮泗和江東,擅長步戰水戰,程普和韓當的加入為孫家軍補充了珍貴的騎兵將領和部曲。後來孫策能夠在渡江之後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平定江東諸郡,程普和韓當率領的騎兵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當然,從朔北到江南,遠離故土,有家難回,也不由得會泛起這些騎兵將士的鄉愁,這也埋下了後患。

韓當死後,其子韓綜承襲部曲,便背叛了東吳,率眾數千人北上投奔魏國,併為魏國效力多次侵略吳國邊境,令孫權痛恨至極。26年後,吳軍在東興之戰中大破魏軍,韓綜陣亡,諸葛恪斬其首級送往孫權廟前祭奠,這支“白馬義從”的餘部也就此煙消雲散了。

圖片來源

1994年 電視劇 《三國演義》

《中國歷史地圖集》 譚其驤主編

88個三國家族的生死博弈,

上演一出鼎足三分的“權力的遊戲”!

系統梳理三國豪門世家譜系,

解開家族權力密碼。

馬伯庸、餘世存、師永剛聯合推薦

成長新書:

列族的紛爭:三國豪門世家的政治博弈

京東、噹噹、天貓及各大書店有售。

吴国作为南方政权,为什么有两名唐山来的将军?

▼ 長按識別二維碼,在京東購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