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活水”流向这个地方,谁是背后的推动力量?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资本市场开始发力。

不久前,中国证监会扶贫办官员公开表示,今年将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将资本“活水”引入贫困地区,将重点围绕深度贫困地区,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引导上市(挂牌)公司主动对接产业扶贫项目,强化扶贫项目信息公开,帮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资本“活水”流向这个地方,谁是背后的推动力量?

在间接融资之外,直接融资向来是“引水”扶贫的重要渠道。如今,脱贫攻坚战已向纵深挺进,各方都在下力气啃“硬骨头”,资本市场当然不能缺席。

证监会官员的表述,大致有这样几层意思:首先,今年的金融扶贫,资本市场“力度”肯定会加大,发债、挂牌新三板、到主板上市……只要能让资本“活水”流入急需资金的贫困地区,都可以优先考虑和安排;其次,金融扶贫,重点是贫困地区中的“深度贫困地区”,因为深度贫困区能否脱贫,关系到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关系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能否兑现;三是措施要多,渠道要广,方法要新,力争通过“一司一县”、“一司一结对”、“一司一产”、公益扶贫等新路径,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四是要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引导上市公司,“主动”而非“被动”去对接扶贫项目,且要让这些对接的扶贫项目信息公开,防止做表面文章,或对接非扶贫项目。

简言之,加大力度,突出重点,严密措施,明确目标。至于效果怎样,尚待时间检验。不过,从产业扶贫的思路上看,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正如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所言,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首先要从区域主导产业入手,来推进产业融合。产业是“产业融合”的基础,由于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不一样,各地都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使这样的主导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对做强做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而上市公司不仅有资源优势,也有产业优势,在识贫、问贫和治贫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捐钱捐物,必须见物见人。除了政策兜底外,支持贫困群众的资金,不是直接给,而应当借助载体间接给。这个载体就是企业,通过企业带动产业,产业带动就业和创业,就能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实现脱贫致富。在这方面,银行小额信贷支持贫困群众是一方面;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让更多具备带动能力的上市公司,直接对接产业扶贫项目,实施精准扶贫,则是另一方面。某种意义上,上市公司能带动大项目,精准扶贫的效果可能来得更快更好。

资本“活水”流向这个地方,谁是背后的推动力量?

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战略,是中国资本市场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大公司大企业责无旁贷的责任。正如马云不久前在一次会议上所说,“大公司的大不是一人大,不是收入大,不是市场份额大,而是责任大,担当大,人们希望你能够担当更多责任,希望你能够做更多事情”。上市公司必须有责任,有担当,发挥雪中送炭的功能,通过产业扶贫,促进社会公平。每一家大公司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社会个人的支持;公司做大了,也理所应当反哺社会,支持贫困群众。这种反哺和支持,不是施舍,救济,而应当是心甘情愿的,带着深厚感情的真心相助。让人欣慰的是,从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传出的消息显示,有13家全国知名企业将从产品采购、智慧养殖、教育扶贫、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对贵州10个深度贫困县开展结对帮扶。期待有更多公司汇入这股洪流,在精准扶贫上,各展所长,各尽其能。

证监会官员的表态,预示着围绕精准扶贫的政策举措,将急管繁弦;一些上市或发债遥遥无期的公司,可能会因为将在对接产业扶贫项目上有所作为而被优先安排。有关方面,一方面当然要开辟绿色通道,赋能企业;一方面也要严格监管这些公司在扶贫方面的作为,督促其出实招,办实事,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并将其在产业扶贫方面的表现和贡献与再融资等结合在一起,切实防止企业为了冲刺,为了应付,急功近利,做短期项目,或借扶贫之名,行商业之实。

资本“活水”流向这个地方,谁是背后的推动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