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一定先把「功德」講在前面

大乘佛法一定先把「功德」講在前面

跟大家講,你接觸大乘佛法的時候,千萬不要「自以為是」,不要「一廂情願」,不要「想當然耳」。你沒有辦法,那你只在浪費你的生命。說浪費,其實也未必啦,我們看那「牛」在牛棚裡頭,它都沒有休息,它就是這樣蹲在那個地方,也沒睡覺哦,你要看它,那口水也會留下來,嘴巴一直在動,它在反芻,把胃裡的草吐出來,在嘴裡再咬、再咬,咬一咬又吞下去。那個「牛糞」是最好的造紙材料,所以才有牛皮紙,就是牛糞做的,然後把那個牛毛放在上面,可以增加它的韌度,你沒有看過真正的牛皮紙,你現在看的是黃色的信封紙,真正牛皮紙是牛毛還在上面,是真的牛糞做的。

這是跟大家談到這個「大乘」與「根本佛教」之間的那個「銜接點」很重要,大乘特別強調的。就大乘的人來講,就是我們從歷史上看到,佛陀當時所講的重點是講「解脫道」,那印度文明就不用講,因為大家都有嘛。可是來到「大乘」的時候,我們是為了追求這些沒錯,所以根本佛教的東西就是當然的事,你要留意到,在印度講根本佛教,那是我們跟印度文化的差異,對於印度文明來說,那東西是當然的事,不用講就應該要會的,知道嗎?

那麼這個「解脫道」的東西就變成一個亮點,這個亮點傳到西域的時候,西域是為了這個亮點來學佛的,那這裡頭就發生一個問題:我為什麼要學它?所以大乘佛教裡非常強調殊勝的功德,你看《般若心經》第一句話講的就是「度一切苦厄」,你要能夠到「照見五蘊皆空」,那就可以「度一切苦厄」。這很簡單,我們要的是「度一切苦厄」,可是要度一切苦厄,要「照見五蘊皆空」。要怎麼「照見五蘊皆空」呢?「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要怎麼「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呢?能觀能自在,不觀不自在;能「觀」,能「自在」,你自在到「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你就能「照見五蘊皆空」,那你到那時候就「度一切苦厄」了。

你看,它一定先把「功德」講在前面,你要留意到,功德講在前面,後面才告訴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你以為念一念你就「度一切苦厄」了,那就還早呢!你發神經念一念,那不過跟那個傻瓜一樣,用錯方法,當然「不相應」啊,這是真正的關鍵處。

因為大乘強調這種殊勝的功德,然後回過頭來就要你好好的修「根本佛教」的東西,這沒有問題啊,那講通了以後,我就來認真修吧。在當時的人是很單純的,那我就把「功德」先放一邊嘛,我能「觀」、能「自在」嗎?我「不能觀」就「不自在」,那我要先學能「觀」;「觀」什麼?觀「色」如聚沫!然後還要觀到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那才能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那我就度一切苦厄嘛。

你現在前面的一個都沒有,觀自在也沒觀,所以,你沒觀就不自在,不自在還有什麼深般若波羅蜜多呢?講得夠清楚吧?所以這第一個字就是觀「色」,這個「觀色」就是「觀自在」菩薩,因為你在觀,所以你是菩薩嘛,你能「觀」就能「自在」的菩薩嘛,你不觀當然就不自在。沒有這個「觀」,那之後所有的就都沒了。「照見五蘊皆空」根本門都沒啊!

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證得」五蘊皆空,什麼五蘊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五蘊都空,五蘊都即是空,都不異空,空不異五蘊,所以「五蘊皆空」嘛,「五蘊皆空」就「度一切苦厄」了。

擷自《普賢心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